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制作出色香味的茶汤

如何制作出色香味的茶汤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刮掉上等茶的油膏,茶饼或现黄白,或现青白。茶饼存放一年以上,就成了陈茶。做完以上三步,才能把茶饼碾磨成茶粉,调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汤。

如何制作出色香味的茶汤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茶色以白为佳,不过现在的高级茶饼[7]大多涂有珍贵的油膏,所以白色茶饼可能呈现出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等色彩。擅长鉴茶的人就像擅长看相的大师,不但要观察肤色,还要观察肌理,肌理润泽的人是好命人,质地坚实的茶是上等茶。刮掉上等茶的油膏,茶饼或现黄白,或现青白。再把茶饼制成茶粉,加水调汤,黄白茶饼调出的茶汤发暗,青白茶饼调出的茶汤发亮。所以北苑制茶工匠在检验成品茶的时候,普遍认为青白色的茶饼要胜过黄白色的茶饼。

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茶的香味与众不同,是香料的味道所不可替代的。可是制作贡茶的工匠唯恐茶不够香,所以又掺入龙脑等名贵香料,以增加成品茶的香味。其实建安民间的茶人做茶是从来不加香料的,以免香料掩盖住纯正的茶香。有些俗人调制茶汤,又往茶粉里混合果粉和香草粉,更是将茶的真香破坏无遗。

味: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茶的口感以甘甜和柔滑为上。天底下哪个地方的茶最甘甜最柔滑?那当然是福建北苑凤凰山了。凤凰山真是天生出好茶的圣地,附近还有几座山也产茶,跟凤凰山就隔一条小溪,所产茶饼颜色昏暗、味道苦涩,不管用多么先进的工艺去加工,都比不上凤凰山的茶。当然,这跟水质也有关系,凤凰山的泉水甘冽异常,最适合做茶,如果用别的水来做茶,茶味就没这么好了。

煎茶图式 酒井忠恒/编,松谷山人吉村/画,1865年

藏茶:茶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存放茶饼有讲究,用蒻竹的叶子封裹保存是最合适的,不要跟香料和药材放在一起,以免茶香受到污染。茶饼喜干忌湿,喜温忌凉,要想长期保存,最好每隔两三天就拿出来烘焙一下。烘焙茶饼所用的木炭不可以有明火,热度跟人的体温差不多,能把湿气赶走就行了。如果有明火,会把茶饼烤焦而不可食用的。

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水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qián,“钳”的名词形式)箝(qián,“钳”的动词形式)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茶饼存放一年以上,就成了陈茶。跟新茶相比,陈茶色泽灰暗,香气内敛,味道陈旧,调制茶汤之前,应该稍加处理,否则茶汤的亮度和味道会很差。怎么处理呢?一是用干净的锅子烧开一锅水,把陈茶放进去洗一洗;再是取出洗过的茶饼,用小刀刮去表层的油膏;三是再用茶钳夹起茶饼,用细微的炭火慢慢烤干。做完以上三步,才能把茶饼碾磨成茶粉,调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汤。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就没必要这样做了。(www.xing528.com)

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搥(chuí,同“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碾磨茶饼的时候,先用干净的白纸把茶饼包起来,包得严丝合缝,用木锤从外面敲碎,然后打开纸包,将碎饼放进茶碾趁热立即碾。碾茶有要诀,在保证能把茶饼全部碾成粉的前提下,动作越快越好,时间越短越好,否则茶碾上的石末和金属末会进入茶粉。如果当时碾成的茶粉没有立即取出,而是放在茶碾中过夜,那么茶粉将会变得昏暗无光。

罗茶:罗细则茶浮,麤(cū,同“粗”)则水浮。

刚刚出碾的茶粉大多是很粗的颗粒,甚至还能见到尚未碾碎的茶梗,故此需要再用茶罗筛一筛。茶罗的筛网以细密为佳,筛网越细,茶粉就越细,可以调出均匀的茶汤,形成厚厚的泡沫。如果筛网很粗,筛出的茶粉跟沙子似的,一到水里就沉底了。

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烧水是难度很高的技术活儿。用没有烧沸的水来调汤,茶粉会漂在上面;用沸了很久的水来调汤,茶粉会沉入碗底。唐朝陆羽著《茶经》,提倡把水烧得咕嘟嘟冒泡,水泡的形状跟蟹眼似的,其实他的说法并不可取——水泡一旦大如蟹眼,那水就老了。唐朝流行用锅烧水,水泡清晰可见,沸与不沸一目了然。我们宋朝人却流行用壶来烧水[8],壶口很小,看不见水面,只能听声辨水,完全凭借水壶发出的声响来判断是否烧开。我刚才说烧水是难度很高的技术活儿,指的就是听声辨水。

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将筛细的茶粉放入茶盏,浇入热水,迅速搅动,调成茶汤,形成厚厚的茶沫[9],这个过程在本朝叫作“点茶”。为了让茶粉与热水迅速交融,我们在点茶之前应该将茶盏烤热。用烤热的茶盏点茶,有助于形成茶沫,并能延长茶沫存续的时间;用冰凉的茶碗点茶,茶粉与水是分离的,茶沫不会浮现出来。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点得好不好,有一个标准:看泡沫聚得多不多。泡沫多,并且厚,一堆堆,一朵朵,轻柔绵软,雪白可爱,密密麻麻浮于水面,宛如天上堆积的白云,那叫“云脚”;泡沫少,并且薄,在茶汤表面漂着薄薄的一层,好像冷却的米粥凝结出的一层薄皮,那叫“粥面”。如果茶粉太少,热水太多,厚厚的云脚会散开;如果茶粉太多,热水太少,粥面就会漂出来。只有当茶粉与热水比例适当的时候,才能让茶汤形成足够多、足够厚、存续时间足够长的漂亮泡沫。用茶匙[10]舀出一钱七分[11]的茶粉,放在盏底,先注入少量热水,搅得十分均匀,再注入更多的热水。一边注水,一边用茶匙转着圈儿来回搅动,不一会儿,泡沫涌起,浮于水面。当茶水的深度占茶碗十分之六,泡沫的厚度占茶盏十分之四的时候,茶汤调制宣告完毕,可以停止搅动,取出茶匙。此时的茶汤洁白鲜亮,茶沫密布于水面,从上往下看,只能看见雪白的云脚,丝毫不见暗青的水面,如果能调出这样的茶汤,那就达到点茶的最高境界了。每年初春,建安北苑造出第一批贡茶,负责人都要召集高手来品鉴和斗茶,决定斗茶胜负的关键就是云脚的存续时间。比如说在规定时间内,前者调出的云脚始终没有散开,后者调出的云脚却露出一条缝隙来,那么前者就胜了。裁判宣布胜负,通常会说“谁比谁去几水”。像上面举的例子,后者是比前者“去一水”;如果后者调出的云脚露出来两条缝隙,裁判会说他比前者“去两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