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建华教材分析本课由《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诗组成,这三首诗都与我们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烟火为标志。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董建华

教材分析

本课由《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诗组成,这三首诗都与我们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其中“飞”和“斜”两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很是巧妙;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传赐新火图,再现了寒食节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的习俗,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诗人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和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整首诗想象丰富,尤其是对织女的描绘非常细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动静结合,表现出了织女的娇柔和勤苦。从“不成章”到“不得语”,渲染了织女于隐忍、静默中蕴蓄着的强烈情感,含而不露。此外,整首诗叠字的运用渲染了气氛,又因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很适合诵读。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后两句中“人尽望”三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寂想到天下人的孤寂,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落谁家”三字,则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了解风俗

1.之前,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使我们对北京春节和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三首》,继续走进我国的传统节日,先看第一首《寒食》。

2.出示诗题,读题。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交流对寒食节及诗人的了解。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寒食节的民俗。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烟火为标志。

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小结:这首诗写的是古时人们过寒食节的习俗。

二、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出示要求: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韵律。

1.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

2.指名朗读,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准“侯”字的读音。

3.齐读,尝试读出韵味。

三、读想结合,体会意境

出示要求: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是怎样的呢?默读古诗,试着借助注释和画面想象,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自读,借注释自说意思。

2.全班交流。

学习第一、二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说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第一、二两句大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2)圈画景物,想象画面。

第一、二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京城白天的景象,请你圈画其中的景物,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抓住“飞花”“御柳”,展开想象,随机感悟“飞”“斜”二字的用词之妙,作者明写“花”和“柳”,暗写“风”,两个动词极富动感,写出了寒食节东风劲吹,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动人画面。

(3)有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放缓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舒缓、平和的语气。

学习第三、四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指名说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借助注释理解“汉宫”“传蜡烛”“五侯”的意思。

第三、四两句大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在权贵豪门的府第飘散开来。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读着第三、四两句,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日暮”“轻烟”以及“传”“散”两个动词,展开想象,感受寒食节宫中传赐新火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

四、诵读积累,尝试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尝试背诵。

五、回顾学法,学习《十五夜望月》

1.读题,了解习俗。

学生读题,解题。

引导学生通过读题,了解这首诗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夜,诗人在庭院中望月的景象。

2.自读,读通读顺。

3.读想结合,体会意境。

学习第一、二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圈画关键词,想象画面。(www.xing528.com)

引导学生圈画景物,抓住“地白”“栖鸦”“冷露”“桂花”这些景物,展开想象,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庭院中孤寂、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四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

此时的诗人静静地望着月亮,他想到了什么?结合第三、四两句想一想。

引导学生抓住“人尽望”三字,展开想象,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了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寂想到了天下人的孤寂,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了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落谁家”三字,又以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流露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

(2)有感情地朗读。

(3)拓展、交流积累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4.诵读积累,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寒食》和《十五夜望月》,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和诗人王建中秋节望月怀远的情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迢迢牵牛星》。

1.出示诗题,指名读题。

正音,指导读准“迢迢”的读音。

2.读了诗题,你想到了我国哪个神话传说?

指名交流对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了解。

3.小结:这首诗诗人写的就是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二、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1.学生自读,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章”“泣”“盈”“脉”等字的读音,尤其是“脉脉”的读音,“脉脉”表示相视无言的样子。

3.指导朗读,试着读出韵律。

三、再读诗句,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再读诗句,借助注释和画面想象,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试说意思。

3.交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指名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预设:在银河边,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的另一头,织女星正闪烁着明亮皎洁的光芒。

(2)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迢迢”和“皎皎”两个叠词展开想象,通过“迢迢”一词感受银河的遥远,通过“皎皎”一词感受织女星的明亮、皎洁。

(3)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不得相见的情感,读出诗句的韵律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指名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预设:织女伸出纤柔、白皙的双手拨弄着织机,梭子穿梭着,织机发出札札的响声。可是一整天织女也织不出像样的花纹,她的泪水如雨点般不断落下。

(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织女一整天坐在织机旁,织机发出札札的响声,可是织女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一整天她也没有织出像样的花纹。

引发思考:织女是织布的能手,可是为什么整日以泪洗面,织不出像样的花纹?她在想什么?

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被银河所阻隔,织女是在思念牛郎,进而感受织女因夫妻不能相见而引发的离愁别绪。

(3)有感情地朗读。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指名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预设:银河看上去又清又浅,河的两岸相隔多远呢?两人之间虽只隔了一条银河,却只能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相视无言。

引导学生理解“脉脉”的意思:相视无言的样子。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体会到织女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抓住“脉脉”一词体会织女无言中浓浓的离愁,她和牛郎彼此相思却不可见,只能无言地注视着对方。

(3)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1.教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迢迢”“皎皎”等叠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同时也使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更动人,我们仿佛看到了织女整日以泪洗面的画面,听到了织女因悲伤而哭泣的声音,体会到了织女对牛郎无尽的思念。

2.熟读成诵,背诵积累。

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寒食 十五夜望月 迢迢牵牛星

寒食节 中秋节 牛郎织女的传说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