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古诗词三首,欣赏建德江、西湖和上饶乡村景色

学习古诗词三首,欣赏建德江、西湖和上饶乡村景色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指名读诗,师生评价。师出示学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学习古诗词三首,欣赏建德江、西湖和上饶乡村景色

倪玲敏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编排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看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对故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疾雨前后的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写“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抒发了对丰收由衷的喜悦之情。教学本课要紧扣“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多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与宗璞欣赏了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而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驻足流连,创作了数不胜数的古诗词。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宿建德江》,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孟浩然图片,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事件:宿;地点:建德江。朗读节奏:宿/建德江。

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师出示学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2)小组汇报。

(3)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小结: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1.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1)师出示学习提示:朗读诗歌,小组讨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描述自己闭目看到的事物。

(2)全班交流:交流自己独到的见解,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美妙的画面,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3)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小结: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提问: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预设:孤独、沧桑、凄凉。

3.带着感情读诗,说说诗中最触动你的字。

预设:愁。

4.小组合作,深入体会诗情。

用借助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结资料等方法,深入体会诗情,展开讨论,并汇报交流。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词“日暮”,体会黄昏时分,正是人们返家的时候,然而作者羁旅夜泊,思乡的愁绪自然涌上心头。

资料: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正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作者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漫游吴越,想到自己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的现实,不禁心生愁闷。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想象画面:远处的天空因为空旷,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人此刻孑然一身,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表达了他孤独寂寞之情。

5.归纳小结,尝试背诵。

诗人没有层层渲染悲苦的气氛,全诗只有一个“愁”字,却在景物的映衬下,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6.放慢节奏,配乐朗读,尝试背诵。

在读好节奏的基础上,用缓慢悠长的语调读出愁绪。

四、总结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检查反馈,点拨指导

(一)初读诗句,相机指导

1.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二)理解诗意,相机指导

1.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苏轼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苏轼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做的事: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全诗写的是什么?

西湖雨前、雨中及雨后之景。

①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②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词语“跳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点大而猛。倾盆大雨、狂风骤雨……

③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西湖碧水如天。

(2)这首诗写出了夏季一场雨前后西湖景色的特点,说说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可以看出。

(3)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

(4)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5)明确诗意。

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www.xing528.com)

(三)体会诗情,相机指导

1.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打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西湖奔来。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老天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卷地风来忽吹散: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雨前、雨中、雨后西湖的景色,感受景美,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2.师小结:醉于酒,更醉于景,苏轼忍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生再读古诗,感悟诗情。(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

1.背诵《宿建德江》,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月下景色。

月下,诗人乘小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江边,远望旷野,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与船上的人却是那么亲近。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看看这首词写了月下怎样的风景

2.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辛弃疾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辛弃疾的资料。

(2)齐读课题,说说你的发现。

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第二部分“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事情:行;地点:黄沙,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3)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词作,理解词意

1.多种形式,初读词作。

(1)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现”,读xiàn)

(2)师有感情地范读词作,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词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指名读词,师生评价。

2.合作探究,领悟词意。

(1)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学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词作大意。

(2)学生汇报。

①指名说说生字、词语的意思。相机指导:

惊鹊:喜鹊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土地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②指名说句子意思。相机指导: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年,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往日的用茅草盖的旅舍还在土地庙的丛林旁,转过溪上的小桥,道路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③试着把词作大意连起来说一遍。

三、再读词作,体会词情

1.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1)师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词作,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品读上阕。

①自读自悟。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②交流。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水稻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蛙声。

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

③生自由描述脑海里呈现出的画面,师相机评价并指点。

明亮的月光惊醒正在休息的喜鹊,在微微的凉风下,可以听到蝉儿的鸣叫声。闻着清新的稻花香,人们开心地谈论着丰收年,耳边还传来阵阵的蛙鸣。

④在如此美好的夏夜,猜测词人的心情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说说此刻词人的心情。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急切想找到避雨的地方。

②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猜测词人为什么找不到茅店。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

③从“路转溪桥忽见”,体会词人的心情。

找到避雨处喜出望外的心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想象词人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其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指导背诵、默写)

四、对比阅读,延伸拓展

1.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组讨论,思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了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词人陶醉于黄沙的美景之中,充满了对丰收的向往,流露出愉悦之情。

2.日积月累,延伸拓展。

师出示课外阅读资料: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古诗词中描绘了许多的美景,大自然的景色在诗人笔下不仅凝固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记录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思考。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