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湖钱塘景色:中国最美风景名胜,西湖十景与钱塘十景

西湖钱塘景色:中国最美风景名胜,西湖十景与钱塘十景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诵了700余年、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以后在元代,有主人拟出了“钱塘十景”。张岱《西湖十景·粬院荷风》: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在观海亭远眺,西子湖如明镜,钱塘江如素练,当旭日东升时,云蒸霞蔚,尤为壮丽。张岱《西湖十景·两(双)峰插云》: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西湖钱塘景色:中国最美风景名胜,西湖十景与钱塘十景

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诵了700余年、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它源于南宋画家对西湖山水画的题名。这十景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内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鸯、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杭州古属钱塘县,钱塘湖就成为西湖的别称。以后在元代,有主人拟出了“钱塘十景”。这十景是:“六桥烟柳、西湖月夜、孤山霁雪、两峰白云、葛岭朝暾、北关夜市、九里云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灵石樵歌”。

曲院风荷

在西湖西北角,今灵隐路侧。南宋时,在行春桥(今洪春桥)南,有官家酿酒的作坊,坊中有塘,通金沙泉,汲泉水酿制的粬酒闻名全国。塘内植荷花,夏日里绿叶红花映目,荷香酒香袭人,最是令人陶醉。在宋时题名“粬院荷风”,当时的诗人王洧曾咏道:

避暑人归自冷泉,步头云锦晚凉天。

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可惜它在宋以后就荒废了。清代康熙年间,人们在苏堤北端的跨虹桥旁重新辟地,凿池引流,植荷养藕,并建立了迎熏阁、望春楼,还建了走廊和石径,使这一东移后再现的景观焕然一新。康熙皇帝来游时,将“粬院”改作了“曲院”,“荷风”改作了“风荷”,并题字刻碑。

如今的曲院风荷景区,分作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密林、郭庄六部分,占地面积426亩。是1980年以后扩建起来的。风荷是全园最主要的部分,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的熏风阁,它的对面是红绡翠盖廊,东、西两侧,是波香亭和风徽亭,园内水陆相连,建有小桥六座。水中的荷花分白、粉、红三色,又有重台莲、锦边莲、洒金莲、并蒂莲等名目。熏风阁是赏荷的最佳去处,荷香漫溢,熏风入怀,近景、远景历历在目。岳湖景区包括岳庙广场和曲院风荷碑亭旧址。竹素园筑石为池,自栖霞岭引流入园,又筑亭、廊、楼、馆,内陈盆景书画,园中遍檀翠竹。曲院多水杉,设曲院酒家,密林滨湖,有画舫茶室。郭庄的正名是汾阳别墅,濒湖有船坞、台榭,临水凭轩,苏堤烟柳隔里西湖尽收眼底,园内有水池与西湖沟通,秀石玲珑,占趣盎然。张岱《西湖十景·粬院荷风》: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雷峰夕照

原在西湖南岸夕照山。此塔建于宋代,是吴越王钱俶为王妃黄氏所建,原称黄妃塔;塔坐落的小山名雷峰,所以习称雷峰塔。塔分五层,内部是砖石结构,外部有木制楼廊,楼廊内壁嵌有石刻《华严经》,塔下供奉十六罗汉铜像。楼廊屡建屡毁,最后是在明嘉靖年间被屡寇烧毁。古塔只剩下砖砌塔心。

1924年9月25日下午,雷峰塔自行倒塌,原因是塔基损毁。这件事一度在民国社会上吵得纷纷扬扬,还惊动了文豪鲁迅,他奋笔疾书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从法海禅师白娘子压于塔下。说到法海受玉帝怪罪,躲在蟹壳里面身;从乡下人因迷信而挖走塔砖,论到民族习性之类,讥诮与忧患兼而有之,使我们已经见不到雷峰塔的人,在今天除了到遗址凭吊怀旧,还可以多一种警醒和谈资。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今南山路侧。南宋时,自清波门至钱塘门。沿湖都植有柳树,每到阳春时节,柳掀翠浪,莺啼婉转,所以得名。宋人周密有词曰:晴空摇翠浪,昼禽静、霁烟收。

听暗柳啼驾,新簧弄巧,如度秦讴。

当时此处还有御花园聚景亭,宋亡后景废,园亦不存。今天,这里的景观已经恢复,成为亭廊相接,花木扶疏的新型公园。内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共四园,友谊园在东,有“日中不再战”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左右两边,有一鸽舍、一鸽亭,象征和平、友谊,碑后坐落着友谊馆。闻莺园在西,中有闻莺馆。馆西侧有康熙皇帝所题“柳浪闻莺”碑亭。聚景园在北,内有钱王祠旧址,另有回廊水榭等小巧景致。南园原是宋光宗御赐给韩侂胄的园林,濒湖有学士桥。另有清代文人陈兆仑旧居句山樵舍,其孙女陈端生是弹词《再生缘》的作者,在此出生。

此处是以柳名世,今存柳数百株,临湖而植。枝条低拂水面如少女浣纱的,称院纱柳;躯干佝偻,仪态失度如贵妃醉酒的,称醉柳;树干粗短,枝繁叶茂如雄狮昂首的,称狮柳。在柳树以外,还有紫楠、雪松广玉兰、碧桃、樱花、海棠、月季等树种。

明代学者张岱有诗分别咏西湖十景,其《柳浪闻莺》诗云:

深柳叫黄鹂,清音人空翠。

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双峰插云(烟霞洞、韬光庵)

双峰指南高峰和北高峰,南高峰在满觉陇路北侧,高256米,北高峰在灵隐寺后,高355米,两峰遥相对峙,中间重峦叠嶂,绵亘10余里。这一景观多现于雨霁或阴翳多云的日子,这时群峦隐去,仅见双峰顶端实现薄雾轻岚之间,旧称“两峰插云”,清康熙改题为现名。

南高峰“揽长江若带,俯平湖如杯”(《钱塘县志》)。峰顶有巨石称作先照坛,屹立如冠。登山只有羊肠小路,崎岖难行。山间有千人洞、白龙洞、天池洞等。峰下有烟霞岭,岭上有烟霞洞,深20米许,洞壁刻有五代至宋的大小佛像,这些石窟造像不仅是西湖石刻艺术的精品,而且名闻全国。岭东麓有溶洞,深60余米,洞中有泉,水声叮咚,宋代杭州有一郡守曾为之题名“水乐”,苏东坡也作有《水乐洞小记》。

北高峰称“钱塘之柱”,山问林木苍翠,有石磴数百级,曲折盘上山顶,韬光庵即在峰甫麓的巢枸坞,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段山路大大有名: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有《韬光庵小记》,张京元、萧土玮也有同名文章。袁文说,“出隐灵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张文说,“乌道蛇盘,一步一喘”;萧文说,“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唯韬光道中能全有之”。韬光禅师与当时往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交厚,现存烹茗井,传为二人吟诗品茗之处。有金莲池,传为禅师引水植莲之处,金莲是一种罕见的水生观赏植物。建筑有敞厅、诵芬阁,又有观海亭,亭柱上有唐代宋之间气势雄浑的联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在观海亭远眺,西子湖如明镜,钱塘江如素练,当旭日东升时,云蒸霞蔚,尤为壮丽。张岱《西湖十景·两(双)峰插云》: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南屏晚钟(净慈寺)

得名于南屏山景和静慈寺的钟声。南屏山在西湖正南,怪石参差秀丽,林木青翠欲滴,宛如湖边的一面锦屏。旧时夕阳将落之际,暮色苍茫,山麓传来慈净寺的钟声,余韵在山间经久回荡。

净慈寺是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寺院在历史上几毁几建,现在的建筑分前、中、后三殿,最大的大雄宝殿是单层重檐,琉璃金顶;另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神运井等,旧日的“晚钟”今已不存。寺旁有清人汪之萼所建壑庵精舍,园内奇石俯仰,藤木森然,有古金鲫池,苏东坡诗吟诵的“我识南屏金鲫鱼”,可证历史久远。清帝乾隆题此为“小有天园”,现已改为宾馆。

灵石樵歌

“灵石”是山名,在西湖之西,龙井之北,是天马山(旧称马鞍山)、棋盘山、积庆山的总称。这里坞深壑幽,少有人迹。旧时有砍柴人人山,樵歌清越,斧声错落,闻之足以洗尽俗尘。明代高得扬有诗赞道:

灵山石头樵径连,群樵唱和石头前。

猿啼鹤唳清相似,野调山腔近自然。

木沙缘崖通窈窕,竹根濯涧弄潺湲。

白云过处清风发,吹入长松胜管弦。

西湖十景与钱塘十景有名异实同情况,如“两峰白云”即“双峰插云”,“西湖月夜”同“平湖秋月”。其它景现在后文中各作介绍。

龙井虎跑各称绝

虎跑泉和龙井泉,是杭州在大名泉中的两个,二泉相距仅十里许,杭州的另一名泉在二泉之北,是灵峰山下的玉泉。其实杭州的名来不限于此,但是尽管名泉众多,毕竟只有虎跑和龙井得到了“双绝”的美誉,民谚有“龙井茶叶虎跑水”,可为佐证。

虎跑

在西湖西南山鹤岭下,龙井的东南方。虎跑泉不仅是名列杭城三泉之首,还有“天下第三泉”之誉(屈居镇江金山泉、无锡惠泉后)。相传此地原无水,神遣二虎“刨(跑)地作穴”成泉,因而得名。虎跑泉水醇无菌,沏茶最宜。更有一个奇处是,水的表面张力甚大,泉水盛于碗内,高于碗面2—3毫米不会外溢;镍市轻轻置于水面,也不会下沉。郭沫若在1959年有诗题虎跑: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名传天下二,影对水成三。虎跑泉池之上,叠山垒石,旁植苍松,浑如一大型盆景。泉池周围,有滴翠轩、叠翠轩、罗汉堂等一组建筑。建于唐代的虎跑寺,原名大觉定慧寺,宋代曾更名法三祖塔院,元代恢复原名。它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有两条重叠的中轴线,可能与历史上多次改建,有两组建筑有关。寺内有五代经幢,是后晋遗物。在虎跑后山,有梦虎雕塑和弘一法师塔。梦虎雕塑是根据神话传说创作,融入、虎、山水、亭园于一体。弘一法师即李叔同,他是中国早期的话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书画篆刻皆精,兼工诗词,中年到虎跑寺出家,专问研究戒律。为后部分灵骨葬在虎跑。80年代,这里又建成了李叔同纪念室。如果有青年读者不熟悉他,想来也会知道那首由他作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天,虎跑以泉为名的景观有6种名目:一为听泉,在园门内甬道;二为释泉,在天王殿,既有传说故事,也有对泉水成因的科学分析;三为赏泉,入叠翠轩,临泉池;四为试泉,到试泉台,可以试验泉水张力;五为寻泉,在滴翠岩下;六为品泉,在园林茶室品泉论茗。出寺向东,是颇具规模的杭州动物园。

龙井

在西湖风篁岭,虎跑的西北方。五代后汉年间,建成报国看经院,宋代改称圣寿院,又改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代改为龙井寺。尤井泉本名尤泓,又称名龙漱、龙泉,在三国时期就已经闻名。泉水出自石岩,水质甘冽清凉,汇入直径1.5米的泉池。由于它大旱不涸,人传井与海通,其中有龙居住,龙井之名由此得来。如以器物搅动,水中会出现细若游丝的“分水线”,令人称奇,据说是泉水与地表水比重不同形成的。

龙井附近的西湖乡双峰村,和五三山附近的梅家坞村是龙井茶的主要产地。

龙井不独有甘美的泉水和特产名茶,还有幽美的景物。周围有碧嶂翠冈,山石峥嵘;有藤木荫翳,花草掩映。乾隆皇帝曾在1761年来到这里,题下“湖山第一佳”五字,又品题了“龙井八景”为: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园庵、龙泓涧、神运石、翠风阁。过溪亭是高僧辨才与苏东坡、赵抃往还的旧地,近旁曾设三贤祠祭祀三人,现今与翠峰阁、方园庵俱废。龙井八景中各有故事,试择要记之:

过溪亭在尤井东岭下虎溪桥。传说北宋时,有天竺老僧辨才住在龙井,与苏东坡常相往还。辨才年已八旬开外,自誓不再出山,如有客来,以送到虎溪为限。一日东坡来访之后,老僧相携送出,二人谈笑风生之间,不觉已过虎溪。待惊觉时,不由相顾莞尔,此后虎溪桥就有了过溪桥之名,又有人在桥上建亭,即过溪亭,也称作“二老亭”。苏东坡曾有诗咏这件事,元代成廷桂有诗咏二老亭。

神运石出自龙井。明正统年间天旱,有名为李德的官吏派人淘井,见井中现巨石,乃着80人合力拽出。石上镌刻字迹甚多,皆不能识别,只有“神运”二字可辨,所以名为神运石。这块石头长如龙形,首尾约五六尺。这次淘井还淘出金锭、银锭、玉佛、铁牌等,其上或有吴赤乌年号,或有宋元丰年号,应为历代祈雨时的禁物。明人田艺蘅有诗吟神运石:

怪石何年出井中,千眼万眼相玲珑。

鬼神爱惜欲飞去,婆娑老树绕春风。一片云也是一块条石,原在风篁岭上。高约丈许,因剔透玲珑而状若云朵得名。此石是有人作为施舍,送到仁寿圣院的。禅师辨寸最爱在旁盘桓,反复把玩。明代有孙隆在石后建片云亭,设石棋枰,上面就镌刻了辨寸的诗句:

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

九溪十八涧

在西湖之南,又在烟霞岭南,距杭城20里开外。九溪,指青弯、宏法、淆头、方家、佛石、云栖、百丈、唐家、小康九处水坞。出自龙井狮子峰的一支山水,曲折流向东南,是儿溪的东源;出自翁家山梅家岭的一支山水,是九溪的西源。除此二源以外,其他汇合入流的无名溪流不知凡几,遂以十八涧泛称。溪水在六和塔上游注入钱塘江,全长14里许。

九溪穿行于丛峦叠嶂之中,沿途峰回溪转,屈曲不定,经九泓亭、溪中溪、林海亭等。它的风光胜在天然质朴,最得文人墨客青睐。元代张昱有诗:

春山缥缈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

拟溯落花寻曲径,桃园无路草萋萋。

清代学者俞曲园,对白居易赞冷泉“最余杭而甲灵隐”不以为然,他说,“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并且别出心裁,作叠字诗赞九溪:

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孤山霁雪

孤山的雪景最为引人入胜。雪后看山:“兀峙水中,后带葛岭,高低层叠,塑雪平铺;日光初照,与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夺目”。泛舟湖上,如见琼楼玉宇,遍山一色银装。若置身山间,宜往放鹤亭踏雪寻梅,除了檀香梅急性先开,其他如宫粉梅俏丽香浓,朱砂梅紫艳色重,绿萼梅洁白素雅,洒金梅红白相间,各逞妖娆,各具情趣。南朝人陆凯,曾在花期精心剪下杭州的梅花,特意请人带给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更附上一首小诗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别信,聊赠一枝梅。

这首诗明白如话,情感蕴藉,对朋友的关切和对梅花的厚爱,同时跃然纸上。

葛岭朝暾

葛岭在宝石山和栖霞岭之间,横亘数里,高125米。朝暾指初升的太阳。岭头是观日出最好的地方,相传晋时著名的道学家葛洪即在此“吸日月之精华”。葛洪字雅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客(在今江苏)人,有著作《抱朴子》传世。半山有遗迹抱朴庐,丹井、炼丹台等,有“瑶台仙境”、“人间福地”的美称。南宋太师贾似道穷奢极欲,曾在此建半闭堂和养乐园。岭头有初阳台,台基或说是清光绪年间英国税务使赫德所建。台基上有亭,是名为杨叔英的染业商人所筑。亭中有石碑书“初阳台”三字,是书画家褚乐三手笔。在台上观日出,景色极佳。

九里云松

是形成于唐代的林阴路。据《西湖志》载:“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于行春桥(今洪春桥),西达灵竺路(今灵隐寺山门),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苍翠夹道,荫蔼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袁仁敬还在洪春桥建起了横跨道路的九里松亭,百姓多称之为一字门。明代诗人王瀛诗曰:西人行春翠霭中,长松夹道势凌空。

湿凝云气山山雨,晴卷涛声树树风。可见九里松昔时的盛况,但乾隆年问翟灏作《湖山便览》时,九里松已荡然无存。

今天的九里云松,在路两侧各植松10行,宽达西米许,品种有火炬松、湿地松、晚松等,是1962年以后培植起来的。

五云山

在西湖之南,九溪西南,已近钱塘江畔。高334米,冈峦绝秀,林壑幽奇。山有五峰,两东峰名排石、大湾,南峰名高丽,西峰名云坞,北峰名马鞍;石级盘曲而上,人称“七十二弯”。据《云栖记事》:“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名”。

山顶有五云寺,正名真际寺,始建于五代。寺中有2口占井,虽处高山,虽逢大旱,从无干涸之虞。据称因山高天寒,这里是杭州最早降雪的地方,宋时每逢初雪,山僧心奉入朝中,上呈御前。寺东有古银杏树,树龄逾千年,树高21米,树干约2.5米,需五人合抱,称杭城最大;可惜在80年代被火焚,已失去本来面目。半山有伏虎亭。

云栖

在五三山西麓,林木葱茏。从三栖日至云栖坞中,有石板山路数里,路边的翠竹蔽日遮天,时而可见清溪并行,时而仅闻溪水潺潺。钱塘十景列有“云栖竹径”;旧时有云栖寺时,途中还能听到钟磬之声,所以此景也作“云栖梵径”。清帝康熙有不止一首游云栖寺的诗,试看这首五言律诗:

山径纤徐合,溪声到处闻。

竹深荫夏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岩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这里的路边还有回龙亭、洗山亭、双碑亭等景点。在茂林修竹之处,有一棵将近千年的枫香树,树高38米,树干需3名成人才能合抱。在云栖寺遗址一带,有壁观峰、回雁峰、宝刀陇等景观。称为“云栖六景”。云栖之西有梅家坞村,是龙井茶的重要产地。现代炒茶以电炉为主,但上等和特等的龙井茶仍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炒制方法,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名目繁多的手法,参观炒茶的工艺过程,也已经成为一种旅游项目。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设在附近。

玉泉

杭州三大名泉之一。在西湖之西。旧有清涟寺,现已改为园林。王泉庭院有浙江民居风格,建筑有回廊、茶室、花厅等,在山石烘托、竹木掩映中,分布有鱼乐园,古珍珠泉、晴空细雨池等景观。

玉泉又名抚掌泉,它这个别名来自一个有趣的传说。在南朝齐武帝时,玉泉这里有净空院,院中有禅师昙超,称灵悟大帅,每逢说法总是听众云集。一日,听众中有位老者排众而出,自称是富春鹿山的五龙之首。他说,当地人挖山土作陶,危及诸龙的住处,兄弟们都很气愤,已经几个月不肯降雨,他劝说无效,想请大帅去做些说服工作。昙超即席问道,我这庵里也没有水,你可有办法?于是老者抚掌而泉出。

玉泉池长13米,宽10米,深3.5米,池畔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匾额“鱼乐国”,古珍珠泉面积1丈见方,水澄见底,只要脚踏池边,池水受到震动,就有水泡自池底成串涌起,形如珍珠。晴空细雨池也有一绝:水下泉眼如筛,在阳光折射下看池底的诵水,犹如雨洒晴空,甚而有不知情者以为真的下雨,急急返程。清代许承祖有诗:

潋滟方塘一镜平,溟蒙如雾散余清。

游人底事生惆怅,空听泉声作雨声。

浙江秋涛

“浙江”是钱塘江的别名,“秋涛”指旧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潮。钱塘江是从杭州湾入海,杭州湾宽在百公里左右,海潮从如此宽阔处涌入,到宽仅20公里的励浦时,潮波即以立波姿态奔入江道,到得海宁盐官时,江道宽仅4公里,潮头前涌后推,高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庄子喻之“涛石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对钱塘江潮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的《南华经》,钱塘人的观潮之风,始于唐而盛于宋。观潮地点,宋元以前在庙子头到六和塔间的30里江滨,日久江流改道,海宁的盐宫镇成为观潮的第一胜地,钱塘潮也有了海宁潮的说法。

一山二堤携三岛

西湖的如画美景,在不同时节看,各有妙处;不同的游人看,各有心得;不同的心境看,各有感悟。这是因为它的山水大妩媚,名胜太密集,内涵也太丰富。古来人们试图以“西湖十景”概括它,似嫌不足;又作“钱塘十景”概括它,也难满意;再为“西湖十八景”,甚而“二十八景”,还是不得要领。但是可以发现,无论在哪种说法里,西湖上的一山、二堤、三岛都是重心,它们是:孤山,苏堤、白堤,小瀛洲、阮公墩、湖心亭。“西湖十景”有半数是与它们相关的。

孤山

虽称为山,但高仅38米,其实是西湖中一个最大的岛,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它东接白堤,西连西泠桥,南临外西湖,北濒里西湖,浮在碧波萦绕的西子湖中。

历史上至少有两朝帝王驾幸孤山,宋理宗在此建过西太乙宫,清康熙、乾隆在此建过行宫。有数代文人在此盘桓,北山的放鹤亭,有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遗韵;山西南的俞楼,是清代学者俞樾的故居。山南自西向东,有园林典雅的西泠印社,有百年老号楼外楼,还有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与白堤相连的地方。

孤山形如牛卧水中,牛头在西泠桥,朝向岳坟。桥东就是西泠印社,这是一组清末的建筑,景致称孤山之最。正对园门有柏堂,匠额为俞樾所题,其廊柱间多悬名人手书的楹联;堂前有莲池,池东有碑廊,内陈郑板桥、吴昌硕等人的书画精品石刻;西湖有竹阁,传为白居易所筑。过了柏堂是四照阁,初建于北宋,阁上四面开自,四望景致各异,叶翰仙撰联赞它: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四照阁北面是题襟馆,这是吴昌硕来杭时常住的地方,他在此作画吟诗,精研篆刻。吴昌硕古稀高龄后为题襟馆所撰长联,迄今仍悬馆内,其他如任伯年作《饥看天图》、丁敬作《研林诗墨》的刻石,都是馆内的精品。四照阁西面,有汉三老石室和观乐楼。三老石室坐落在岁青岩,全用青石砌成,内藏汉代《三老讳字忌日碑》,清代出土于余姚,称浙东第一碑,是研究中国古代碑刻起源的重要文物,曾沦于日本人之手,后由余姚的乡绅募集八千银元赎回。观乐楼为二层砖木建筑,楼内有《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和日本友人朝仓文夫为吴昌硕塑造的铜像,此处现已辟为吴昌硕纪念室。西伶印社内还有华严经塔、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小尤泓洞、还朴庐、遁庵等,无不玲珑雅致。西泠印社是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说到它,多少要提一提中国篆刻艺术的源流。篆刻起源于先秦,至汉魏而盛行,经隋唐宋元诸代,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且已经不限于业者所为,进入了文人的书斋。清代,出现了以丁敬(1695—1765杭州人,字敬身,号尤泓山人)为代表的西泠八家(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钱松、赵之琛),他们汲取了前代作品的精华,创立了苍劲古朴的浙派风格。

1903年,后起的金石家叶为铭、王禔、丁仁和吴隐等在孤山结杜,研讨印学。1913年,诸人公推吴昌硕为社长,正式成立西泠印社。每年的清明和童阳,都有各地的金石家和书画家到这里交流金石书画的技艺。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别号缶庐、苦铁,浙西安吉人。他以印、画、书、诗称四绝,其书画中亦有金石气,是超越前贤的一代名家,有《缶庐印存》和《缶庐集》传世。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时,董必武有诗贺曰:

西泠诸子工篆刻,丁赵尤为世所称。

风格特殊成浙派,缶庐继起迈先行。

楼外楼菜馆在西泠印社东邻。创于清光绪年间,此楼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自北来诗人林升的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另说是因建在了俞樾住的俞楼外侧,敌名。

孤山南麓,楼外楼菜馆以东的大片地带,是清帝行宫的遗址。行宫在雍正朝曾改为圣因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并称为西湖四大丛林。现在,它的东部包括青白山居改为浙江省图书馆的古籍部,西部包括著名的文澜阁改为浙江省博物馆,中间的部分在1927年改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内有西湖天下景亭,亭名得自苏东坡诗《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亭上有一副全用叠字,可顺读又可倒读的趣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作者黄文中,书者任政。

孤山西麓,有宋代西太乙宫遗址,现在有挹翠堂和望海阁,有建于清雍正年间的西爽亭,西湖十八景的“海霞西爽”得名于此,请沈甲有诗赞这里的景致:

西麓冈如砥,亭前万象留。

白涵沧海静,红映彩霞留。

气豁高玫晓,神请虚籁秋。

平连处士宅,梅韵喜兼收。

这最后二句,与下面要说的林和靖相关。孤山之北,有放鹤亭。北宋的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年少孤寒,勤学好古,终身不做官,不婚娶,卒后谥和靖先生。他长年隐居孤山,最爱种梅养鹤,时人以“梅妻鹤子”评说他。欧阳修最推重林逋的两句诗,“疏景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毛泽东似乎也喜欢它,在《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就录有此诗。一个是开天辟地的政治家,一个是避世隐居的闲人,他们精神世界也有投合之处。林逋的故居称巢居阁,后人又曾建梅亭、鹤亭纪念他,历久废圮。放鹤亭始建于明代,现在的亭子是1915年重建的,翘角重檐,朱柱黛瓦,内有康熙临董其昌书《舞鹤赋》(南朝鲍照作),还有林则徐、吴棣华、陈叔亮等人所题楹联。放鹤亭附近是梅林,多名贵品种,“梅林放鹤”为西湖十八景之一;隆冬踏雪寻梅,最是饶富情趣,钱塘十景中有“孤山霁雪”。

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一。在白堤西端,背倚孤山,三面临水,自唐代即建有望湖亭,明代改建成龙王祠,清康熙年间新建御书楼,楼前筑平台,构成水轩围栏,立“平湖秋月”碑亭。现在的庭园为1600平方米,建筑有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高低错落有致。在清艳的月光下,观赏山客水意,花态柳情,是这里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地方。宋代祝穆有《方舆胜览·序》中说得极好:“西湖十景,首推平湖秋月,盖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愈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精神始出也。”聂大年有《平湖秋月》诗:

曾向湖堤夜扣船,爱看波影弄婵娟。

一尘不动天连水,万籁无声客在船。

张岱《西湖十景·平湖秋月》: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

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政高。

白堤

白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可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杭州刺史时,在今天白沙路一带兴修过白公堤,现已不存,杭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现在的白堤记在他的功劳簿上了。白堤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两侧花繁树茂,有绚丽多彩的碧桃,有婀娜多姿的垂柳,明代王稚登的《十锦塘》诗,将堤上景色渲染得十分热闹:湖边绿树映红阑,日日寻芳碧水湾。春满好怀游意懒,莺撩吟兴客情闲。波中画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无限风怀拼一醉,醉看舞蝶绕花间。

锦带桥旧称碧涵桥,据说康熙游西湖时,龙舟就是从这座桥下进入里湖的。

断桥残雪

西湖十景之一。断桥的名字也是从唐时就有了,其正名宝佑桥,反而鲜为人知。断桥并不是“折断的桥”,“桥识名断原不断,跨河从此人孤山”(明·王瀛)。有人说桥名是从段家桥转来,也有人说,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画家取残山剩水之意,于是拟出了桥名和景名,后一种说法似更为可取。在断桥观赏雪景,映入眼中的远山近树,如粉雕玉琢,意念中的“残雪”、“断桥”,平添几分抑郁。断桥还是许仙和白娘子邂逅之处,他们的悲欢故事,也更能撩拨游人的情怀。

张岱《西湖十景·断桥残雪》: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

撇距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其实在西湖赏雪,除了这里说的“断桥残雪”和前面说过的“孤山霎雪”,古来还有诸多名色:鹫岭雪峰、冷泉雪涧、巢居雪阁、南屏雪钟、西陵雪樵、断桥雪棹、苏堤雪柳、孤山雪梅等都是“雪色本是无处不美的”。西湖原已是绝色,再以雪色烘托,怎会不令人倾倒?前人感慨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言出是既有心绪,又有注眼啊。

断桥东有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宋代王安石、苏轼、赵抃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堤

又称苏公堤,北起栖霞岭下,南抵南屏山麓,全长逾5里,纵贯西湖西部。苏堤是苏拭任杭州知州时的政绩之一。约在1089年,苏轼调集民工20余万,兴工疏浚西湖,当时葑田已将湖面占去一半。经开掘后,就用菏泥筑起了长长的堤坝,将西湖分成了里湖和外湖。“苏公堤”之名,是苏的后任林希所题。苏拭(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他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前后历时5年。他作为地方官,除主持疏浚西湖外,还重修了钱塘六井,治理了茅山和盐桥运河,作为诗人,写作了大量吟咏西湖胜迹的诗词,这是他留给杭州人和爱杭州的人的永久的纪念。他的《筑堤》一诗,流露了对苏堤落成的由衷喜悦: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尤在草芊芊。

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苏堤春晓

西湖十景之首。苏堤筑成以后,中设石拱桥六座,从北向南依次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苏诗说“六桥横截天汉上”,可见其对堤、桥工程的欣喜之情。堤上夹道种柳,柳间栽种芙蓉,晴雨明晦,各有情趣,尤以春景最为妩媚,人行堤上,近看花红柳绿,远看湖光山色,又有步换景移的妙趣。在望山桥南,有康熙题“苏堤春晓”碑亭,现代又建起夕佳、仁风二亭,一南一北相对,花树也增加了碧桃、樱花、桂花、紫薇、红枫等品种。

张岱《西湖十景·苏堤春晓》: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六桥烟柳(www.xing528.com)

钱塘十景之首。苏堤的春晓景色,已有宋代画家品题过,元代的骚人墨客有意出新,提出了“六桥烟柳”。而这一提法也确有其道理,“柳性宜水,其色如烟,烟水空濛,摇漾于赤栏桥畔”。天色晴和看柳,丝条低垂轻拂湖面;湖上来风看柳,万枝婀娜,舒卷娇柔;雨中看柳,柳丝杂人雨丝,如烟似雾;更有薄霭微云之时,水被云吞,柳披纱缦,莫辨云色、水色、柳色,游人如坠物我两忘之境。

花港观鱼

西湖十景之一。在湖西南隅,里西湖和外西湖之间,东接苏堤映波桥,算得一个半岛。全岛又是一处园林,中心是牡丹园,有亭高耸,山石簇拥,在上可饱览全园景色。因旧时有小溪,自花家山流到此处人湖,所以得花港。园内赏花的最佳处是牡丹园,各种牡丹有绿玉、姚黄、魏紫,以及花名奇特的“娇容三变”、“酒醉杨妃”;这里也并非是牡丹专美,全园花木有二百余种,万余株,春有海棠、杜鹃、碧桃、芍药,夏有广玉兰、紫薇、荷花,秋有桂花、械树花,冬有腊梅、山茶、南大竺等。观鱼的最佳处在红色池,池中鱼多是金红色,长尺许者最多见,也有长达数尺的,常常成群嬉戏,犹如片片红云,在水下飘移不定。游人可以在池旁买南瓜块儿或饼饵饲鱼,池边总是欢声笑语不断,不知人乐与鱼乐孰多孰少。张岱《西湖十景·花港观鱼》: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之一。也即是三岛之一的小瀛洲。相传苏轼疏浚西湖后,在湖中水深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上不得种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积。三塔毁于明初,至万历年间,有名为聂心汤的钱塘县令,取葑泥作埂,在原三塔处围成一个放生池;之后又有钱塘县令杨万里,在放生池外筑成外堤;天启年间,三座瓶形石塔也在池南重建起来了,三塔高均在2米左右,呈每边62米的三角形。此时的小瀛州,不仅有环形的堤埂和堤内的放生池,池内又有小岛,坏堤自东西有堤与小岛相接,自南北有桥与小岛相连,整体恰如一个“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

三潭印月还有一组庭园建筑。首先是浙江先贤寺,原为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所筑,名退省庵;辛亥革命后,改为祭祀黄宗羲、吕留良、杭世俊、齐周华等人的祠堂。四人都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尤其以坚持民族气节名重一时;黄的《明儒学案》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他的《明夷侍访录》体现了进步的政治史观。开网亭在九曲桥上,是三角小亭,凸向水中,临放生池,亭名中有“网开一面”的寓意。迎翠轩在岛中之岛上,古木翠竹环抱,四壁是玻璃,四望皆翠色;轩北面的粉墙上有花啬和月亮门,上刻康有为书“竹径通幽”。自迎翠轩向南,过“三潭印月”碑亭,即到我心相印亭,在此处凭栏,最宜观赏湖中三塔,塔腹中空,每塔各有五个孔眼内外相通,如逢月夜,在塔孔中明烛,看月光、烛光、湖光相融,最令人心醉神治。三潭印月在旧时还有“鱼沼秋蓉”景观,是西湖十八景之一,说的是秋季木芙蓉花开放,环堤灿若明霞的美景,但是今天看不到了。

湖心亭

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代有知府孙孟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是湖心亭的前身。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诵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岛南又有石碑,不伦不类地题着“虫二”,据说也是乾隆御笔,这是将“风月”二字的外边部分去掉,取“风月无边”的意思,这种文字游戏是文人病疾,看来连帝王也不能免俗。值得一提的是胡来朝作《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这副铭文虽有些煞风景,但游人读了未必没有好处。

阮公墩

在湖心亭稍南。是西湖中最新的一个岛。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学者阮元先后任浙江学政和巡抚,在杭十二年,修缮名胜和疏浚西湖,此岛是以湖中挖出的二万四千余吨淤泥积成。阮公墩因是葑泥积成,土质较为松软,不便兴建土木。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本想在此岛上建房,以作晚年颐养之处。某日他与著名学者俞樾同赴岛上,目的想勘定地基,此公武人出身,手上也许有几分力气,抓过船公的竹篙向地面插去,不料应手而入,于是笑对俞樾说:“此处真应了‘阮(软)公墩,的名字了。”经此周折,彭的“退省庵”建在了三潭印月。现岛上建筑仅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环碧小筑等。80年代以后,这里开辟了垂钓区;仿古旅游更有特色,碧云庄里从员外到小姐,从侍女到家人,还有什么知府、秀才,有的敬茶、有的献舞、有的作画、有的抚琴,搞得煞有介事。

六和塔镇钱塘潮

杭城四塔,二在西湖,二在江干,钱塘江干的二塔是六和塔和白塔。杭城四塔各具风貌:六和塔雄伟庄重,白塔优雅别致,保俶塔俊秀挺拔;雷峰塔虽已不存,更令人抱怀古之幽情,追慕它兀立夕阳的风采。

六和塔

游人游到六和塔,已经到了西湖景区的南端。此刻可以登临古塔,俯瞰钱江,同时也正好稍作回顾,想想沿途是否还有未能行到之处,及时运筹安排,以便在折返的途中弥补,以免留下遗憾。

六和塔在钱塘江北岸,月轮峰南。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距今已千年以上。塔名六和,是自佛教“六台”得来,六合所指的是大地及四方,在佛门为规约。据说,此塔是吴越王钱俶下令建造,目的是压钱塘江水患。也有说是僧人智元禅师倡议修建的。初建的六和塔塔身九级,高五十丈以上,已毁于南宋。

今天的六和塔建成于南宋隆兴元年,塔身以砖石砌成八面体,高近60米,塔内七层,层层塔室相通,可沿石阶拾级而上。塔外有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木构檐廊十三层,实则每二层在塔内为一层,木檐悬挂铁铃铁马,临风铮铮琮琮,煞是悦耳。明代张仲举有《登塔》诗:江上浮屠一快登,望中烟火是西兴。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

据传,北宋的建筑家喻皓是此塔的设计者之一,他著有《木经》,书中记载了宋代建筑的结构、装饰和营造方式等,是重要的古代建筑理论著作。六和塔在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

位于六和塔附近,是联系沪杭、浙赣两铁路的桥梁,也是中国自行建成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桥。这座桥全长1453米,有15座桥墩,建桥历时3年,于D37年落成。由于钱汀水流湍急,且地质条件恶劣,曾有某些外国工程师排除了在此建桥的可能,最终是中国工程师茅以升完成了这一设计和施工,至今传为佳话。北岸桥头有为护桥牺牲的蔡永祥烈士纪念馆,稍向西的岸达辟有游泳场。

白塔

位于钱塘江北岸,六和塔稍上游处,地名闸口。建于五代时期,八面九层,是白石仿木结构建筑。塔身四周遍刻经文、浮雕佛像或菩萨像。据传宋代时塔下有白塔桥,是水陆交通要道,商贩麇集,有佚名者作《题壁》诗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是一首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诗中“地经”即地图。它计人联想到林升那首级有名的《题临安旅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玉皇山

在西湖南,白塔和南屏山之间,在唐名玉柱峰,五代时,吴越王从宁波阿言王寺迎来佛舍利置放山上,改名育王山。宋代后有玉龙山、卧龙山、龙山、龙华山等不同山名,又因建立天真寺,称天真山。明代在山顶建福星观,供奉玉皇大帝,遂定为现名。观后有古迹白玉蟾井和天一池,白玉蟾井是宋代所遗,因玉石井栏得名。山顶还有望湖楼,西湖、钱塘和杭城均入眼中。山间有紫来洞和慈云洞。紫来洞外有七星亭,又曾有七口大铁缸,高加人身,是清雍正年间设置。当时杭州多火灾,方士称,玉皇山属离(在八卦中象征火),应布置七口缸,注入清水,乃可以坎(在八卦中象征水)克离,总督李卫“从善如流”,于是为紫云洞添了一景,这些铁缸毁于十年动乱。紫云洞口内宽如敞厅,内有水池,旁设石桌石凳,洞内幽深,不易行走,有石钟乳景观。

山南麓有天龙寺造像,原寺建于宋,后遭火焚。元代重建,又倾圮。现仅存部分造像,分别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弥勒佛,已受到损毁,佛龛边的摩崖石刻也难以辨识了。山东麓有慈云岭,有清代改建的慈云道院,即宋天真寺。岭的南坡石壁间,有五代时期的造像,是杭州石刻造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处,主龛有阿弥陀佛等7尊雕像,副龛有地藏王菩萨等。

山南麓的八卦田饶有情趣。此田地开在一片圆形高阜之上,通过圆心分成等量的八块,形如八卦图。相传南宋时辟此田,由天子亲耕,说是“劝奉天下,使务农也”。由于各块田地种植的是不同作物,加上生长期不同的因素,所以田中呈现的是不同颜色:“春时菜花丛开,自天真高岭遥望,黄金作埒,碧工作畴。江涛摇动,恍自河洛图中分布阴阳爻象。海天空阔,极目杳然,更多象外意念。”

凤凰山

在杭城西南,西湖和钱塘之间。峰高157米,“两翅轩翥,左薄湖浒,左掠江滨,形若飞凤”(《西湖游览志》),所以得名凤凰山。自隋唐至南宋,山南麓临江一带为繁华地,历设州治,吴越宫殿和南宋九里皇城。山北与旧城凤山门之间,有万松岭,宋时毗邻宫禁,碧瓦红墙鳞次栉比,夹道是无际巨松,挟江潮湖风,气势恢宏,是西湖十八景之一,名“凤岭松涛”。现落成“梁祝遗址”公园,循“十八相送”之路,有梁祝书院、草桥亭、照影井等。

山东麓是南宋皇宫故地,皇宫南自苕帚湾,北至万松岭,东起中河,西抵九华山,方圆九华里。皇城正门向南,名丽正门,皇宫正殿曰大庆殿,也称文德殿,高约10丈,殿基高约2丈。大庆殿西部,前有垂拱殿,是早朝之处,后有延和殿,是皇帝视事之所,再后是端成殿。今馒头山北麓是坤宁殿,为皇后嫔妃们起居的后宫,馒头山东麓是东宫,为皇太子的住所。皇城西北部是后苑,人工凿成小西湖,构置楼、榭,亭、台,种植有奇花异草。南宋国势虽然不振,帝后的生活仍然是穷奢极欲:春日赏花在钟美堂,制鼓风轮传送花香;夏日避暑在翠寒堂,引山泉人内为飞瀑,设窖藏冰雪以降温;中秋赏月在依桂阁;冬季赏雪在明远楼。在元朝至元年间(1278),这所皇城大部被焚毁。残存部分改建成为5座寺院,垂拱殿改为建国寺,芙蓉阁改为尊胜寺,和宁门改为般若寺,延和殿改为仙林寺,福宁殿改为兴元寺。这些寺院后来也相继记毁荒芜,无一幸存。

凤凰山西南有月岩,是一片岩石群。其中有一石拔地而起。高近7米,顶部有直径约2尺的洞穴,逢中秋时,可见月自穴中穿出,提前或延迟一天,便无此景观。又有“垂莲石”,状如莲花含苞倒垂。这些怪石各呈异伏,观之令人浮想联翩,古来就是杭人赏月的胜境。

凤凰山南麓有梵天寺经幢。梵大寺初名南塔寺,是吴越王钱俶建。以后经过几次毁坏和重建。现存石幢一对为建寺时的原物,幢身刻有建幢记和佛经,高15.67米,据称是浙江现存最高的经幢。

吴山

在西湖东南,城区西南,古时有过晒网山、胥山、伍山、青山、城隍山等异称,泛指云居、紫阳、七宝、娥眉、浅山、宝月等小山,“城南隅诸山,蔓衍相属,总曰吴山”(《杭州府志》),高皆不过百米,但各有胜景,早年有“吴山十景”,现多已湮没,其景目为:金地圭歌、瑶台万玉、紫阳秋月、三茅观潮、鹿过曲水、鹤步寒山、娥眉月照、梧冈飞瀑、枫岭红叶、云居听松。

紫阳山又名瑞石山,以奇石著称。向西去云居山的游道边,有一簇平地拔起的石岩,称巫山十二峰,或十二生肖石,如果不惮其烦地调整视角,或可从石上看出形似生肖的动物形态。山中有归云洞、景星洞、瑞石洞等。瑞石洞下有感花岩,这里曾发

生过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唐代崔护来游吴山,遇到山居女子奉茶接待,不觉两情相悦;次年,崔故地重游,女子已不知去向,崔护在惆怅中作诗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吴山山巅原有大观台,游人登台四望,西湖、钱塘江和城中景色都历历在目,名呈山大观,是西湖十八景之一。现有建筑是江湖汇观亭,亭上有联,据称为明代书画家徐渭所题: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在紫阳山麓岩壁上,有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为佛教密宗体奉的“大黑大”神像,刻于元代,是省级重点文物,山东麓还有通玄观,历史可上溯到南宋,明代重修。观内的岩壁上有四龛六尊道教造像,为元始天尊、三茅真君、刘真人等,均为南宁作品,其中三茅真君的造像尤为生动,形态是一立、一坐、一卧,观者臆测,这是告诉人行立坐卧中都可以修炼,不要蹉跎了功夫。而全观造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杭城是绝无仅有的一处道教造像。吴山又有极目阁,登阁观景,近看城中,远看江湖,与江湖汇观亭有异曲同工之妙。阁前有宋代占樟,树龄在800年以上,吴山的古樟木共5株,香樟现为杭州的市树。吴山旧有茗香楼,现辟为吴山先贤堂,相当一所小型的文史博物馆,内有人物雕塑和蜡像,如疏浚西湖的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阮元,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煌言,科学家沈括,书法家褚遂良、诗人龚自珍等均在其中;还有杭州历史事件的壁画,如秦皇南巡、运河开通、李泌凿井、吴越立国、清帝南巡等。

禅宗十刹推灵隐

东晋以后,杭州有“佛国”之称,据《西湖游览志》:“杭州内外及湖山之间,唐以前为三百六千寺,及吴越立国、宋室南渡,增为四百八十,海内都会未有加于此者”。可以认为,憎人慧理在飞来峰下创灵隐寺,方士许迈在武林山筑思真精舍,道士葛洪在韬光、宝石山炼丹,其意义超越了宗教传布,是对西湖山水名胜的早期开拓。试看吴越到南宋这一时期的宗教建设:创建的寺院,大者有昭庆寺、净慈寺(与灵隐寺和日后的圣因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余者有九溪理安寺、赤山埠六通寺、上天竺法喜寺、吴山宝成寺、北高峰韬克庵、月轮山开化寺、灵峰山灵峰寺、云栖栖真寺(云栖寺)等;扩建、改建的寺院,有灵隐寺和中天竺崇寿院、玉泉净空院等;建造成四塔: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白塔;摩崖石刘遍及飞来峰、烟霞洞、慈云岭等处。这种宗教建设一直延续到清代。

灵隐寺

杭州最古老的寺院,位于西湖以西,北高峰和飞来峰之间。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又称云林寺,为西湖四大丛林之首,江南禅院五山之二,名列全国禅宗十刹之内。五代末仅僧房就有1300余间,又号称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规模可想而知。今天寺院内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联灯阁、大悲阁等。

天王殿是灵隐寺的第一进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层重檐歇山顶。殿前有雕刻精美的石质经幢两座,分设左右,用于镇邪祈福,是北宋遗物。殿内有弥勒佛造像迎门而坐,背后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陀,左右是四大天王侍立。殿前的一副楹联,活画出了弥勒佛的善像: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韦陀像优美精细,传为南宋遗物。四于王像塑于1932年。大雄宝殿初名觉皇殿,是灵隐寺的主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层三檐歇山顶,高33.6米,在全国的殿宇建筑中仅低于北京天坛。此殿的丹墀两侧,有九层八面的石塔,四壁刻有佛教故事,梁启超曾作考证,认为是宋代遗物。殿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像,用香樟木雕成,与石坛、须弥座、莲座共高19.6米。佛祖两侧有“二十诸天”护法,后壁并坐的是他的弟子“十二圆觉”。又有取自佛经故事的“五十三参”佛山雕塑一座,上有150余个大小佛像,各个神形兼备,所体现的是学佛的艰苦历程和光明前途。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有《灵隐寺》诗: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州。人在定中间蟋蟀,鹤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度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欲悬帆身未逸,谢公此地曾旧游。

飞来峰

又名灵鹫峰,在灵隐寺东。飞来峰落落寡合,它的石质与周围群山迥然不同,有前人诗句为证:“翠拥螺攒工作堆,一峰孤绝似飞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创建灵隐寺的慧理和尚来到杭州,见此山后惊讶道:“这是中天竺国灵鹫山的小岭,不知何时飞来?”慧理原是中天竺国的僧人,中天竺国是印度占国之一,“飞来”和“灵鹫”的峰名,都源于这个传说,峰高167米,峰上多怪石,或如蛟龙,或如伏虎,或如象走,或如猿惊;石色也奇特,碧中透紫,莹润光滑,足堪游人玩味。

峰东北麓有龙泓洞,洞顶有穴,可见天光,故又称通天洞;另有一个相邻的洞室,洞顶有罅,称“一线天”。龙泓洞口,有“白马驮经”和“玄奘取经”浮雕,刻于宋代,向东有玉乳洞,因洞内的穹顶有石乳下垂,青莹腻滑而得名;洞壁刻有罗汉像20余尊,如常人大小,所以又名罗汉洞。玉乳洞夏季阴凉,是避暑胜地。飞来峰东麓有射旭洞,其中洞中有洞,称为“四极三门”,它的得名是因为洞口向东,清晨有旭日射人。此洞另有青林洞、理公岩等7、8个别名,各有由来,难以胜记。重要的是洞中有《理公岩记》碑,在全峰的磨岩石刻中最为著名,是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所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小佛像3尊,分刻弥陀、观音、大势,镌刻于后周,是全峰已知最早的石刻造像;另有宋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在1米方圆的石壁上,塑造了大小15尊佛像,刻画细致生动。

全峰最大的佛像,是一布袋弥勒,又称欢喜佛,所谓“人见佛欢喜,佛见人也欢喜”,他袒胸露腹,坐在沿溪石壁上,从北宋一直笑到现在。又有大力明王造像,三首八臂,半裸上身,头顶华冠,胸佩璎珞,是元代造像中的精品。飞来峰的石窟造像,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西侧的半山上还有翠微亭,是南宋名将韩世忘为纪念岳飞而建,因岳飞有诗作《登池州翠微亭》(该亭在今安徽贵池县),即以翠微为名。这座小亭建成,距岳飞被害仅65天,韩世忠在建亭时,即有悼亡之意,又不免有自危的心情吧。

冷泉

面对灵隐,在飞来峰西麓。一名龙溪,水量充沛,触手沁凉。唐代,在冷泉和灵隐寺之间建起了冷泉亭,大诗人白居易作有《冷泉亭记》。宋代,人们对冷泉进行疏浚,又建起水闸蓄水排洪,冷泉放闸成为灵隐寺的景观之一,当时的诗人周紫芝和范成大等,都有诗赋此。冷泉下仅是山水胜迹,而且是避暑胜地,明代大画家沈周诗:“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亭”;清代江元文诗:“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的楹联也有情趣,明代书注家董其昌的联句若有所思:泉从何时冷起,峰自河处飞来?清代名将左宗棠的联句似得禅理: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人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这种身在两朝、武人对文人的世纪问答,别处恐怕再难见到了。古时的冷泉周围,灵隐山中,多群居的野猿,曾有人设饭猿堂为它们供餐,应该称之为野生动物保护的先驱者吧。猿猴的啼声凄凉婉转,与冷泉水声相谐,古人称之“泉声啸韵清如笛”,从而产生了钱塘十景中的“冷泉猿啸”。这一景观持续到清中叶。相传早年建灵隐寺的慧理掸师曾豢养二猿,毛色一黑一白,俱通灵性。禅师故后,人们仍可在山中见到二猿,或白隐黑现,或黑隐白现。至明代,有具德和尚在灵隐,享誉极隆,二猿乃同时现身。学者张岱作联语送具德和尚曰:生公说法,雨堕天花,莫沦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白是黑,野心猿都能答应。

三天竺

大竺山在西湖西面,是环湖群山中最高的一座,为455米。三天竺在天竺山和灵隐寺之间,自灵隐寺山门向南直上,可依次到达下大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所古寺。天竺在历史上是杭州的佛国,天竺三寺香火极盛,请看《西湖志》把这里写得何等热闹:“方春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圭马,络绎于道。..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大士宝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袭,晨钟喜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修,真佛国也”。西湖十八景列有“天竺香市”。

下天笠距灵隐寺约:里。初于东晋建寺,名法镜寺,隋代扩建,改名天竺寺,历代几经废记重建。它的寺院宽阔,环境优美,面对月桂峰,背后有金佛洞、三生石、莲花泉、珞滢泉等名胜古迹。《武林旧事》说,灵隐和天竺的胜景,以这里虽为集中。许多诗人留下过游天竺寺诗,唐代有李白、崔颢、张籍,白居易,宋代有杨万里等。

中天竺距下大竺也约1里。初建寺于隋代,吴越时名崇寿院。它似乎特别受到历朝君主的垂青:北宋赐名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南宋高宗曾赐佛像,置于寺中的华严宝阁,并增扩殿宇,明代赐号“中天竺禅寺”;此外在元代曾改名天历永柞禅寺。清代又改名法净寺。寺中原有藏经阁,在1947年毁于火灾。寺周景色宜人,名胜有千岁岩、枫木坞等。

上天竺距中天竺约2里。初建寺于吴越时代。北宋名灵惑观音院,南宋改为天台教寺;元代被毁重建,改名天竺教寺;元末明初,又经历了一次被毁和重建;清代改名法喜寺。建寺以后,“香火之盛,不下普陀。远及齐鲁楚豫,无不奔至,四时不绝。而春月尤繁”。寺院建筑以大殿为主,另有三堂名白云、两峰、中印,三阁名云汉、应真、延桂,三轩名清华、竹屿、雪坡,及夜讲堂,植杖亭等。寺院内有凝翠泉和观音泉,寺院周围有白云峰和白云泉,乳窦峰和乳窦泉。古来许多学者和诗人作有游上天竺的诗,其中有一位张栻,是南宋时与朱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学者,在诗中流露了乐而忘返的心情:“上竺诸天近,中林万木低。泅超尘世外,恍入雪山西。忽漫参龙象,行将湿鹿糜。何年释簪绂,于此独幽栖。

精忠千秋在岳坟

西湖美如图画,胜似图画,已是世人皆知,有口皆碑。西湖又有辉煌的历史文化,是华夏儿女用生命谱写,血肉筑就。了解了杭州和西湖的历史而后游览,就可免于浮光掠影;在游览中重温杭州和西湖的历史,就会别具意义,平添兴致。历史上有许多忠臣义士,埋骨于西湖的青山。其中最著名者,南宋有岳飞,明代有于谦、张煌言,清末有徐锡麟、秋瑾,他们感人的精神和事迹,永远光耀湖山。

岳王庙

在西湖北岸,栖霞岭南麓。庙门坐北朝南,门楼为重檐歇山顶,上悬竖写的“岳王庙”匾额,高墙石阶,气象森严。

人门有石铺甬路通到忠烈祠,现在祠正面的重檐之间,是叶剑英所书“心昭天日”匾额,取自岳飞在冤狱中疾笔写下的“天日昭昭”。大殿正中,是岳飞的戎装坐像,着金甲紫袍,手按佩剑,眉宇间正气凛然,不怒而威,观之可以想见当年岳家军叱咤风云,令胡虏闻风丧胆的英雄气概。在岳飞像背后,是他手书的遒劲大字“还我河山”。殿中的廊柱间有多副楹联,这里选清代彭玉麟的一联:

“史笔秉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萋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阳诛。”

岳飞墓在庙西侧。墓园的通道两侧有碑廊,北廊陈列岳飞的遗墨碑刻,中有著名的《满江红》词和奏札、表章等;南廊有岳庙几绎重修的砷记,和后人凭吊岳飞的诗作,还有一具南宋石俑,是岳坟的殉葬物品。墓道之旁还有石人3对,石兽3对,石望柱1对,其中有宋代遗物,也有明代修葺时补设的。石望柱是现代所设,其上保留了古人的名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阙坐西朝东,形制古朴。墓碑题“未岳鄂王墓”,岳飞生前宫任枢密副使,鄂王是他蒙冤死去63年后得到的追封。岳飞墓左侧,是其养子岳云墓,墓碑题“宋继忠侯岳云墓”,继忠侯也是追封。

另一点不能不说到的,是岳飞墓和墓阙之间的四奸像。他们都用生铁铸成,赤裸上身反剪双手跪在墓前,所代表的是陷害岳飞的元凶秦桧、王氏,以及爪牙张俊、万俟觇等一女三男,跪像背后的阙柱上,也有一副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据史载,铁像原为铜像,铸成未久,竟被游人打碎。后改为铁铸,未几四像又全部齐头断去,肩背以下俱被乱石覆盖,后又重铸。另外,岳飞墓前有分尸桧,是将桧树锯开栽植,以示将秦桧分尸之意,后被天雷击毁,明代史官朱之俊叹道:“秦桧此人,铁头木身都不能保全,可见天道人心。”

牛皋墓

在栖霞岭上紫云洞口。墓以石块砌成,坐西朝东,墓碑镌“宋辅文侯牛皋之墓”,墓道前建有石坊。北侧有碑,上有《重修宋辅文侯牛公墓记》。周围松竹环绕。

牛皋(1087—1147)是追随岳飞抗金的南宋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人。作战勇猛,在与金人和伪齐军战斗中屡建战功,宫至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岳飞含冤死后,奸相奉桧深忌牛皋,命人在饭食中下毒将他害死。牛皋自知中毒将死时说:“吾年近六十,官至侍从郎,一死何恨,但恨和议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于谦墓

位于西湖西南,三台山麓。墓为马蹄形石结构,朝东坐落,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植有翠柏。于谦(13981457)为明钱塘人,字庭益,永乐迸士,官历监字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有勤政爱民美名;“土木之变”后,由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兵击退了进攻北亨的瓦刺军队,宫加少保。其后,明英字被瓦刺放回,发动“夺门之主”恢复皇位,以“意欲”谋逆罪名将于谦杀害。

张煌言墓

在西湖南岸,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墓用砖砌成圆形,墓碑上镌有十七字:“皇清赐溢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墓道两侧设石人石兽,墓前建有张苍水先生词和南冷亭。

张煌言(1620—1664)为南明大臣,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崇祯举人。明末在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起兵抗清,由鲁王授为权兵部尚书。在1659年与郑成功分两路北伐,率军攻克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鲁王政权覆灭以后,继续联络荆襄13家义军抗清,后在浙江象山因叛徒出卖被俘。严词拒绝了清廷以兵部尚书原职劝降,终于被害。据文献记载,他就刑于杭州弼教坊,临刑前遥看凤凰山赞道:“大好山色!”遂从容就义。

徐锡麟墓

在西湖以西的凤篁岭南天竺。徐锡麟(1872—1907)是近代革命家。字伯荪,别号光汉子,绍兴人。早年从事教育,后一度游学日本,有志于革命。于1905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同年又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购置枪械图谋起义。1907年,与秋瑾相约同时在皖、浙两省起事,不幸事泄,不得已单方在安庆发难,刺死了清安徽巡抚恩铭,在率部进攻军械所时被俘,后被清政府斩首剜心杀害。

秋瑾墓

在孤山西麓,西泠桥畔。秋瑾(1875—1907)字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绍兴人,是近代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因不满封建礼教,她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加入光复会,次年又加入同盟会,为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鼓吹民主,倡导女权,嗣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相约举事。徐事败后,秋瑾也被逮捕,在绍兴被害。

陶成章墓

在西湖以西的凤篁岭南天竺。陶成章(1878—1912)是近代革命家。字焕卿,绍兴人。曾留学日本,1904年,与章大炎等组织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又与蔡元培等组织光复会。1906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因徐、秋案发受到通缉,流亡国外。1910年任光复会副会长。武昌起义后,在江、浙两省发动旧部起事,被公推为总参谋。后在上海被蒋介石暗杀。

陶成章逝后初葬西湖凤林寺。1964年迁葬于鸡笼山,1981年迁到现址,墓为长方形,块石砌筑,坐西朝东,墓前立有碑记。

章太炎墓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章太炎(1869—1936)是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名绎,大炎是号;余杭人。早年从名学者俞樾学经史,后参加维新,倡导革命。1904年在狱中与蔡元增等发起光复会。1906年到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民报》。1911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鲁迅曾赞他:“七被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但在“五四运动”以后,章逐渐退居书斋。

“西湖天下景,谁能识其全”

人到了西湖,一定能想到“风景如画”这句成语,也一定能体会“美不胜收”这句成语的含义。西湖景点甚多,本节将前几节未能收入者,择要再作一些介绍。

宝石山(保俶塔)

在西湖北岸,著名的保俶塔建于山顶。宝石山周遭的古迹,除鼎鼎大名的保俶塔,还有来凤亭、古石佛院、石刻造像群等。旧时,宝石山是重阳登高的胜地。

保俶塔原名应天塔,是吴越时所建。一说为吴越相国吴延爽所建,一说为吴越工钱淑所建。有一个关于建塔的传说:公元976年,宋国消灭了南唐,吴越王钱淑不胜自危,人宋朝称臣,但又唯恐受祸,所以建此塔祈福消灾。塔名即为保佑钱俶之意。钱俶在宋,受到来太宗赵匡义礼遇,住两月后遣返时,太字赐黄绫包袱一只,命他私下拆看。待钱俶拆看时,不由出了一身冷汗,原来里面都是朝臣的奏章,内容都是请求太宗扣留自己。赵匡义此举虽然有市恩之意,但舆论不支持钱王称孤道寡,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保俶塔在历史上多次被毁,多次重建,已不能胜记,其中也有一个动人传说:宋真宗朝,保俶倾记,有个患眼疾的和尚叫永保,许愿发誓要重建宝塔,他餐风露宿、不辞辛苦地化缘10年,然后用积蓄开工重建宝塔,塔建成之日,他的眼疾竟不治而愈保俶塔高45.3米,共7层。千年以来,它与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隔湖相望,称为“西湖二门户”。保俶塔秀丽,雷峰塔古朴,所以又有“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呐”的形象比喻。雷峰塔倒塌之后,保俶塔得到修缮,施工中在内发现了佛经等文物。今天,保俶塔仍矗立在宝石山上,是西湖的一个重要标志。

来凤亭也在宝石山顶,位于保俶塔西。建于清雍正年间,飞檐翘角,玲珑俊逸兼而有之,它与保俶塔东西相峙,西湖十八景中,命为“宝石凤亭”景目。

古石佛院在宝石山南麓,有半身古石佛像,高、宽各约9米,形为弥勒,是杭州最大的石佛。相传秦始皇东游时,经钱塘欲夫会稽祭大禹,遇钱塘江风恶浪高,曾在宝石山停舟,当时大佛头是一块卓然独立的巨石,秦皇的船缆绳就系在这块石头上。

栖霞岭(黄龙洞、紫云洞)

在西湖北葛岭西,宝石山和仙姑山之间。古代有满山桃花,花期有彩霞栖居,所以得名。岭上有5个石洞:黄龙洞、紫云洞、栖巨洞、蝙蝠洞、金鼓洞;有多处名人遗迹:牛皋墓、仇远墓、张星墓、范续亭刻字和黄宾虹故居。

黄龙洞在栖霞岭后山,名为洞,实为庭院。有形制古朴的山门,上有楹联:“黄泽不歇,老子其犹”,上联是说炎黄民族之源流,下联是说老子的伟大,出自孔子的赞语:“老子其犹龙乎”。这里的主景区石壁陡峭,藤萝虬结,建筑有香雪亭、鹤止亭,凭栏都可见到刻在岩壁上的黄龙头,清泉出自龙口,下注池中。池畔的山石上分刻四字,套引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朱红回廊的对面有竹园,园中毛竹修长,高可10丈;菲白竹纤小,长仅数寸;紫竹、黄金嵌碧玉竹如画工点染;方竹见棱见角,疑鬼斧斫成。

黄龙洞可以引出两个人物。一位是秦时的芦石公,就是要张良为他拾靴穿靴的老人,现在园内有黄大仙洞,是纪念他的。另一位是黄龙租师,传说是来自江西黄龙山的慧开和尚,他是这里的创始者——黄龙洞在最初本属佛门。

黄龙洞现辟为仿古园,有茶坊、酒肆、演武场等,又有宋皇祈雨台,中间设各种仿古游艺。园内有各色小吃,如天花包子、十味馄饨、逢燕糕等,据称是宋代风味,亭间有男女乐丁演奏仿古乐曲助兴。

紫云洞在栖霞岭山巅,洞的进口处有“紫三洞天”四个大字,沿石阶前行,即到前洞,洞内敞阔,有的地方宽达30米,旁设石栏,栏外有穴,深不可测。洞内又套小洞,洞顶有穴,可见到天光。人紫云后洞,必须经过一条狭隘的石径,后洞内刻着“云岩”二字,洞中石壁有云纹,色呈暗紫,洞名当由此得来。洞内有佛像3尊,旁有“七宝泉”。水味甘甜,洞后召阶通向洞外。

蕉石鸣琴(刘庄、康庄)

在西湖南丁家山。丁家山三面临湖,遥对孤山,又称小孤山。山间有八角亭,沿石阶二百级可至,是清雍正年间的浙江总督李卫所修筑。亭侧有航室,远望疑为舟移山上;航室前布秀石,形似芭蕉,所以用蕉石山房题为航室的名字。在它南面,有高丈许的石壁,如屏风卓立,名为蕉屏。屏下设石桌、石几,野韵天然。

刘庄在丁家山畔。原名水竹居;称西湖第一名园。庄园依山而建,有望山楼、梦香阁、湖山春晓、松岛长春、绿竹游廊等占建筑,内部陈设多为红木、紫檀、桶木或藤竹所制,有岭南风韵。建园者是广东香山人刘学询,清代光绪年间的官僚,他在建园时,把广东老家的木雕门窗和钟鼎画案都拆卸下来,又在广州搜购了精美家具,共同运到这里。

刘庄的建筑布局,在1950年曾经戴念慈重新设计,在溪流池泊、林木叠石之间,增加了楼、廊、桥、亭,全园回廊曲折,楼台隐现,环境更见请幽。毛泽东生前来杭多次,常住临湖而筑的1号楼,内部有会议室、小礼堂和室内泳池,刘庄现为西湖宾馆。

康庄在丁家山南。另有名字叫人天庐、一天阁,是清代康有为的别墅。

西溪

在西湖北山阴面。南面是山,北边是水网地带,曲水弯环,群山围绕,一派田园风光。昔日的西溪,春日有梅花堆雪,秋季有芦荻扬花;水乡河渚有“古梅翠竹,夹岸排立”,园林建筑有西溪山庄、高庄、汪庄、陆庄、秋雪庵等分布其间,形成了“西溪探梅”和“西溪观芦”两大胜景。

山外青山,天目莫干

西湖不是一个孤立的景区,毋宁说,它只是山明水秀的浙江山水的缩影。

天目山

在杭属临安县北,海拔1507米。占称浮玉山,据传在东西天目山的峰顶,各有一水池,人们比之为天眼,所以后来有了天眼、大目的山名。

西天目向称“浙西诸山之祖”,多峻峰危岩,《西天目祖山记》说它有二十八峰、二十八石、十二岩、九池、八台、七涧、五洞、四岗,其中倒挂莲花峰、四面峰、狮子口、千丈岩、宝剑石、仙人顾等景致极佳。仙人顶上有巨石如柱,原刻有“天下奇观”四字,现石柱已折断。旁边还有仙人锯板石和古天池遗址,是历代诗人的旧游之地,留下了李白、白居易、苏拭、徐渭和袁宏道的游踪。

天目山林木蓊郁,有“植物王国”和“万宝山”的美誉。全山已知的木本植物1200多种,草本植物1800多种,1956年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常见树种有杉木、黄山松、香樟、紫楠、麻栎、榧子、栗子、棕榈,特有的树种有大目紫荆、天木杜鹃、天目械、天目朴和浙西铁木、杜仲等,珍贵树种有连香木和钥杏。山中有多种药材,其中较为珍贵的药材有黄精、党参、石耳等,明代的著名药学家李时珍也在此留下过足迹。山中还有分属180多科的鸟类,130多科的虫类。珍稀者如山鸳鸯,绿羽红喙,双宿双飞,一只若不幸死去,另一只必然殉情。

天目山也有过不少古迹。道家称之为“第三十四洞天”,传说道教的重要人物、汉代的张道陵(后世称张天师)就在这里出生,现留有张公舍、炼丹池等遗迹。在佛教史上,天目山一度与普陀山、天台山齐名,在唐代曾有大小寺院百余座,僧侣数千人,现只留下了开山老殿和禅源寺两处遗址。禅源寺在清代时香火最盛,寺憎多达1300人,们房500余间,但现存只有天王宝殿、韦驮殿和偏房数间。

距禅源寺2里有太子庵,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太子萧统(501—531)字德施,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组织人力编集了《文选》30卷,对后世广有影响。昭明是他的谥号。据说太子笃信佛教,曾为分节眷录《金刚经》劳累得双目失明,后掬东天目池水洗左眼,掬西天目池水洗右眼,于是重见光明。

东天目山旧有玉剑飞桥等八景,有分经台、千佛阁、昭明寺下院等古迹。由于人为破坏,已失去旧观。

莫干山

在杭州西北60公里处。相传春秋时期,吴王的铸剑师干将和妻子莫邪二人,就住在此山中铸剑,这是山名的由来。莫干山高700辛米,方圆百里。主峰是塔山,其余有荫山、中华山、金家山、莫干岭、炮台山等。塔山上北眺太湖如镜,东望运河如带,四方峰峦均在脚下,观云海也是好地方。由于山高林密,又遍布翠竹,在夏日素称清凉世界。

莫干山的人文历史久远。西汉时期,这里是吴王濞炼铜和铸铁的地方。晋代以后,山中寺院数以百计,规模较大的有南梁天泉寺、唐代石颐寺、后晋铜山寺,以及天池寺、无畏寺。历代不断有隐居的贤士、游山的诗人。芦花荡是山中主景区。也称锣鼓堂,在中华、金家二山之间,旧时曾有金钟寺,现已建成公园,园内有泉,水质极佳,有山道通向剑池,即传说中的铸剑地。剑池在荫山山谷,淙淙的山泉汇成瀑布,似白练注入他内。剑池左侧的崖壁上,大书“横磨歼虏”四字,是抗日名将马占山的誓言。瀑布对面,悬岩陡壁间,有铁栏护持的小径和小亭,亭侧有石桥飞架深壑之上,称观瀑桥。

超山

在余杭县临平镇西北,距杭州10公里。此山海拔仅260米,却超出了自临平至塘栖问的皋亭山等诸峰,因此得名。

超山多怪石,有石鱼、石笋;或如人形、兽形者,名“八仙”、“狮岩”、“虎岩”等。山顶名超峰,上面筑有浮光阁,在阁中可以望见钱塘江和运河。山中建筑有大明堂、浮香阁、含光阁、疏影亭、翠筠亭和太阳殿等。

超山是观梅胜地,全山有梅树逾8万株,占地约6千亩。大明堂、香阁前梅花最盛,有果梅、素心腊梅、铁骨红梅等几十个品种,更有唐梅、宋梅各一。大明堂前有来梅亭,建于1923年。著名的宋梅树龄已在800年以上,铁干斑驳,虬枝斜椅,一树繁花与众不同,竟是花开六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为之作有宋梅图。吴逝后即葬于大明堂前的香雪坞。

超山南麓有海三洞。洞深10数丈,洞外风景秀丽,壁上有摩崖石刻。宋代杭州知州赵抃亲题“海云洞”洞名,明代云南布政使丁西轩的造像也在壁上,近代大师吴昌硕84岁时的《海云洞晚眺》诗镌刻在壁:“海云吁洞中,云叠海重重。”

严子陵钓台

在富春山上,距桐庐县18公里。钱塘江自桐庐至萧山闻家堰,又称富春江,青山夹江对峙,沿江多名胜,严子陵钓台所在的梅城下游一带水域,名七里泷,又名子陵滩。富春水流到亩春山,就引出了一段千占佳话。

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山麓耸起一双石岩,俗称东台、西台,东台也就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名光,东汉初余姚人,儿时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做宫,严光再三谢绝,归隐富春山,钓鱼耕田打发余生,对他不事权贵的作法,历代是有口皆碑。唐代就建起了严陵祠,宋代又升格,毕恭毕敬地称为严先生祠堂,文学家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五体投地他说,“云山苍苍,山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台姑且称为“谢公台”,它的名气小得多,却自有动人的故事。谢翱字皋羽,南宋诗人,曾从文大祥抗元。文兵败殉国后,谢悲痛欲绝,登临此台致祭,据说他手执竹如意,击石作歌,歌毕竹石俱碎。遥想其人其时的亡国之悲,悼友之恸,给人的冲击力量与垂钓者恐不能同日而语吧。台上有亭,亭上有联道:“生为信陵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鬼”。亭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谢翱用生命写成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在东西两台之间,还有一座双清亭,亭柱上的楹联是:

拾级拜严子,亮节高风今古誉;

隔江祭谢公,忠心赤胆日月魂。

瑶琳洞

在杭属桐庐县境,距杭城85公甲。前临分水江,背倚千里岗,是全省最大的溶洞,有洞厅6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洞道长约1公里。第一洞厅最显赫的景观是石瀑,宽13米,高7米,有天河下泻之壮丽;第二洞厅地表崎岖,遍布白色石柱和石笋,人称林海雪原;第三洞厅最开阔,洞中有洞,石柱如林,钟乳倒悬,有“龙宫”、“瑶台”、“纱帘”等景点;第四、五洞厅有地下旬贯通,水光粼粼,水声淙淙,水中可见少量游鱼和蚌类;第六洞厅支洞纷繁,不计其数,不知所终。

瑶琳洞被通称作瑶琳仙境,《桐庐县志》说此地是神仙游集之所:“壁有五彩,状若云霞绵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洞内尚存唐人所留题记,元代诗人徐舫曾在洞中幽居,著有《瑶琳集》。

千岛湖

又名青溪湖,是1959年建成新安江水库后形成的巨型湖泊,在浙江淳安和建德两县境内,新安江上游。湖中多大小岛屿,高水位时有4百余个,低水位时达干余个。湖面570平方公里,蓄水量178亿立方米,相当于3千多个西湖。湖区水色澄碧,港汊交错,周围景色秀丽,植被覆盖率90%以上,所以又称“绿色千岛湖”。湖区有名的景点有龙山、蜜山、界首、龙川。

龙山在淳安县排岭镇西南6公里,秀立湖心。岛上广植林木和毛竹,有桃林和梨园,也有白玉兰等花卉。岛北有石峡书院,南宋教育家方逢辰曾在这里讲学,名噪一时。岛南有海瑞祠。原海瑞祠还有去思碑等古迹,已淹于湖水,今海瑞祠是重建的。

蜜山岛在淳安县东14公里。耸峙湖东,岛西崖壁陡峭,有蜜山泉,古名洗钵泉,水质甘冽,四季不竭,旧有东南第一泉之称。

界首岛距排岭20公里,面积19平方公里,是千岛湖中最大的岛屿,并率140个大小岛屿,称界首群岛。岛内林木繁茂,多野生动物,如野猪、黄麂、九灵猫、野兔,如野鹭、山雉、画眉、相思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