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湖的成因和来历: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世界遗产

西湖的成因和来历: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世界遗产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湖,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西湖的成因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西湖的成因和来历: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世界遗产

西湖大自然的杰作,经过千百年的人工雕琢,美丽动人。西湖,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西湖文化,说到底是以湖为依托的文化,是在杭州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虽然是一种地方文化、区域文化,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因此,西湖的成因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西湖的生成远早于杭州,杭州之有西湖,犹如人之有眉目。可以说,杭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环绕着西湖展开的。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面,三面青山环抱,东面与市区相邻,南北周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环湖一周为15公里,湖体面积6.03平方公里。环湖绿树掩映,繁花似锦。湖中的苏堤和白堤,把湖面分隔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孤山是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与白堤相连。外湖中还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美丽的人工小岛。2003年,湖西工程完成以后,恢复湖西水面0.7平方公里,使西湖又增加了一块湖西水面,其中包括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四个区块。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当人们游览了秀丽的西湖风光,感受了深厚的西湖文化以后,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光照到哪里,哪里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明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将明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还,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潟湖。根据史书记载,最早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诞生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隋以后的钱塘县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

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名称已经被频繁使用。在唐代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如《答客问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根据《西湖志》记载,西湖作为风景区,在唐宋时期就已知名。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在杭州为官时就分别修筑了白堤和苏堤,不过当时筑堤是为了兴建水利而非景致。

宋定都杭州,使得西湖逐渐繁华起来,但对本身景致并没有加入人工修建。而传说中再著名不过的“西湖十景”,今存古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最早记载其景目,说是“好事者尝命十题”,分别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南宋后期名家诗词中以西湖十景为题者渐多。十景各擅其胜,共同特点为景点所在位置均傍西湖或就在湖上。苏轼做杭州太守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宋亡入元,由于战乱,西湖十景一度萧条,到了明朝十景才有所恢复,如三潭印月所在的小瀛洲的规划建设,南屏晚钟景中所指的净慈寺大钟的重筑。到了清朝,仰仗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西湖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十景之名也得以发扬光大。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的时候,曾经逐一品题西湖十景,还对十景之名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把“晚钟”改成“晓钟”,“落照”改成“西照”,不过未被后世所接受。而康熙御笔所书的景名则被刻成了石碑,建亭护之,以彰显世人。到了乾隆南巡之时,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的阴面,使得西湖十景更加广为人知。(www.xing528.com)

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断桥上的白娘子传说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种桃柳。每当春天的黎明时刻,月落星稀,晨钟初响,悠扬悦耳。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晓霭迷茫;放眼晓雾中的湖光山色,耳闻百鸟和鸣的啾啾之声,使人飘飘欲仙。

断桥残雪,是神话《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相会定情的地方。断桥是白堤与陆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桥,由于神话传说,使它家喻户晓。断桥两旁,桃披红云,柳笼绿雾,香风送爽,波光摇翠。待到冬末积雪未化时,这里又是观赏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苏轼治理西湖后,作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塔状如花瓶,浮漾水中。塔面有五个距离相等的圆洞。月明之夜,塔内点起灯火,水面上就会映出很多月亮。其景扑朔迷离,忽兮晃兮,胜似仙境。

站在西湖岸边,胸中顿觉朗然:满眼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水,环绕着绵延起伏的山峦。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围,繁花似锦,芳草如碧,曲径风荷,树影斑驳。

杭州为吴越古都,又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人物辈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和传诵千古的诗篇,与西子湖畔大量名胜古迹,如在西子湖畔的岳王墓、秋瑾墓等,互为印证。经过历代装点,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等自然之胜与左刹、丛林及园林艺术家的雕琢融为一体。

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都曾在这里建都,因此亦留下了众多的古、近代文物遗址。灵隐寺飞来峰、岳庙、六和塔雷峰塔、钱王陵、太庙和良渚文化遗址,以及西泠印社胡雪岩故居等文化古建筑,体现了杭州古今的灿烂文化。杭州自古文风炽盛,有众多的文人骚客生于或履职于此。唐代诗人白居易、北宋文豪苏轼、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明清文学家张岱、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以及近代马一浮、鲁迅郁达夫茅以升夏衍等一批文人在杭州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提高了城市的品位。

“天下西湖三十六,杭州西湖数其一。”西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是祖国灿烂文化的见证,是杭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杭州人的精神家园。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妩媚的姿态,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宾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