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湖茶事:龙井茶的演进和优势

西湖茶事:龙井茶的演进和优势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不一,《西湖志》等书对此亦乏详确记述。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当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可见西湖龙井茶之名重于世是比较晚的。西湖龙井茶,就是在这种演进中,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优势,以其色香味形“四绝”而后来居上、独步天下的。所以,产于西湖者或产于杭州郊县者,凡以其技艺所制之茶,均称之为“龙井茶”。西湖除产好茶外,还有好水与其相配,真是得天独厚。

西湖茶事:龙井茶的演进和优势

于冠西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少时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读到“晴窗细乳戏分茶”,总对“分茶”一词不得其解。后来,长居杭州,便中请教专家,才知道“分茶”是宋元时煎茶品茗中的一种逸趣。茶煎汤后,上浮细沫如乳,用箸搅之,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借以观赏。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曾专门记述了老僧分茶时茶汤中显现的奇妙景象:“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曾见有的注家,把陆诗中“晴窗”一句注为:借晴窗之光,分拣茶叶,鉴别质量等级。释义欠准确。宋时所用都是饼茶、团茶,尚无散茶制法,如何分拣?

上述放翁这句诗也使人知道当时茶中上品其浮沫色白如乳,色翠绿者即非上乘。所以,蔡襄范仲淹改诗一事,曾传为文坛佳话。蔡将范诗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改为“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身居龙图阁直学士高位的范仲淹,对此谦逊而感佩地说:“君善鉴茶者也,此中吾语之病也。”蔡曾任福州、杭州知州,对茶确有研究。《茶录》一书,就是他论茶、论茶器兼论烹茶之法的专著。

昔日茶色贵乳白,后世茶色贵翠绿,大约主要是制茶及煎泡方法不同的缘故。据记载,古人饮茶,开始是用野生鲜叶,到了曹魏始有采叶做饼的方法,目的是方便携带和保存。唐代发明了蒸汽杀青捣碎制饼烘干法,宋代又有于蒸青之后压榨去汁做成蒸青团茶之法。那时饮茶,要将茶饼或茶团弄碎碾细,置于容器烹煮,饮时连同茶末一同下咽。所以唐宋诗文中均称“煎茶”“烹茶”“煮茶”,而无“冲茶”“沏茶”“泡茶”之称。陆游、杨万里时代的文人墨客、僧尼道士以“分茶”为茶道中之一乐事,就是这么来的。

西湖群山皆产茶。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不一,《西湖志》等书对此亦乏详确记述。但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当时所产之茶,名为“白云茶”“香林茶”“宝林茶”。至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故苏诗中有“天台乳花世不见”,林逋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等句(白云峰在上天竺)。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当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而倡导种茶者,多与从事宗教佛事的人士有关。所以,除野生之茶外,古代人工种植之茶树,多在名山古刹附近。据专家说,这是因为寺庙僧尼均奉斋戒,以茶代酒;而且饮茶可以提神,避免在坐禅修行时为睡魔所扰。

饮茶而讲究茶叶,始于唐代。推重何处出产之茶,则因年代而不相同。如唐代重阳羡(今江苏宜兴)茶,宋重建州(今福建建瓯)茶,清代则重武夷茶、龙井茶。可见西湖龙井茶之名重于世是比较晚的。

龙井茶至清代始得被推重,这大约和上述制茶工艺的演进有关。制茶由饼茶、团茶而逐渐演进为后来的散茶;饮茶由烹、煮演进为后来的冲、沏,是明清以来的事。演进的原因,是后者较之前者制作简便,省工省时,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茶叶的色、香、味、形,大大提高了茶汤的品质和品茗的真趣。

西湖龙井茶,就是在这种演进中,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优势,以其色香味形“四绝”而后来居上、独步天下的。

西湖群山依江带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尤其在春茶旺发时节,不时细雨蒙蒙,山坡溪涧之间的茶园,时与云雾为侣。加以茶园多系微酸砂质土壤,通气透水,有效磷含量丰富,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其中尤以狮峰、龙井、云栖、梅家坞所产之茶品质最优。昔日即按此分为“狮”“龙”“云”“梅”四个品类。近几十年来,已将其归并为“狮”“龙”“梅”三个品类。其中以狮峰龙井为诸茶之冠,1981年曾荣获国家金质奖。(www.xing528.com)

“龙井茶”之名,既是以其产地命名,又是以其世传的独特的制茶技艺命名。所以,产于西湖者或产于杭州郊县者,凡以其技艺所制之茶,均称之为“龙井茶”。但不产于西湖者,皆称之为“浙江龙井”,以与“西湖龙井”相区别。

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皆美,除产地天时地利条件外,全赖其精湛的炒制工艺。炒制特级龙井,全用手工操作,分“青锅”和“辉锅”两道工序,其间不经揉捻,是制作上的一大特色。炒茶温度控制全凭手感,炒制过程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十大手法。熟练地掌握这一系列手法,决非一朝一夕之功。炒制一市斤特级龙井茶,需用手工采摘、精心挑选的三万至四万只芽头,炒制时间达四小时之久。所以,龙井上品来之不易。

常言道:“好茶尚须好水”“茶贵新、水贵活”。西湖除产好茶外,还有好水与其相配,真是得天独厚。《西湖志·山水》所载之名泉、名涧、名井多不胜数,多为品茗之佳水。如今最著名的莫过于虎跑泉、龙泓井。其他尚有灵隐之冷泉(实为涧水)、灵峰南麓之玉泉、葛岭背后之白沙泉等等。虎跑泉位于大慈山麓定慧禅院之中,泉清渫而甘寒,古时与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泉,并称为“杭之圣水”。如于清明前后,去虎跑、龙井等地,得新制之“明前”“雨前”特级龙井少许,置于杯中,以煮沸而稍降温之新鲜泉水冲泡,但见杯盏中朵朵芽片,芽芽直立,一枪(芽尖)一旗(嫩叶),徐徐舒展,缓缓摇曳下沉,其形天然完美,栩栩如生。若所用茶具是明洁的无色玻璃杯,此时若迎着日光看去,只见嫩绿芽片上的茸茸细毫,与茶汤中上下翻腾之细小茶素,晶莹闪灼,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片春的生机。茶汤之色,淡雅素净,宛若早春三月烟雨空蒙中湖山所透出的一片新绿。随着杯中茶气的蒸腾,其气之香,介于有无之间,如龙井幽谷所产之素兰,嗅之则无,无意中却沁人心脾,大有君子之风。至于茶汤之味,更是轻清无比,若细细品啜,则觉清而不醇,甘而不冽,口颊生香,芬芳隽永。假日工余,若得于此山水佳处凭窗静坐,品此好茶,实是一大雅事,一大乐事。

周恩来总理生前最爱饮龙井茶。来杭时,公务之余,常自杭州饭店(他不住别墅,只住杭州饭店五楼)出行过西泠桥,沿白堤去孤山前的楼外楼等处品茶。每次品过,均嘱随行同志代为照价付钱。住在宾馆喝茶亦照价付款。而且上午冲泡一杯,品尝之后,嘱服务员不要倒掉,下午仍继续冲饮。他曾对人说,一杯龙井,数百嫩芽,由采到制,来之不易,物力民力应当爱惜。周总理与西湖茶农交谊很深,每次来杭,必去龙井、茅家埠、梅家坞等地访问茶农,了解茶事民情,同干部座谈发展规划,同采茶能手在茶园聊天,鼓励茶区努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弘扬祖国的茶文化,使龙井茶能为国内外更多的人士所享用、所喜爱。他曾称梅家坞是他联系各层群众的蹲点单位。只此一地,他就先后去过五次,可说是全村妇孺皆识。

朱德总司令生前不只喜爱杭州之兰(杭州花圃兰花室之匾额即其亲笔所题,并曾赠亲自培育的茶花珍贵品种),而且喜爱西湖之茶。他老人家也曾不止一次去茶乡访问,并有《看西湖茶区》七绝一首:“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斜坡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

鲁迅先生虽为浙人,但平日似不讲究饮茶。有一回上海某公司廉价卖茶,先生以每两洋二角去买来二两。他在一篇杂文中写道:“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他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准风月谈·喝茶》)郁达夫和鲁迅不同,他是喜吃好茶、会吃好茶的。他的《登杭州南高峰》诗中,就有“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香暗时挑闺里梦,眼明不吃雨前茶”之句。

1984年茶叶市场开放以来,在发展茶区商品经济的同时,西湖茶文化正在逐步兴起。杭州正在筹建颇具规模的茶叶博物馆,借以弘扬祖国茶文化的优秀遗产,普及茶叶知识,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流,促进茶叶事业的发展。在九里松洪春桥畔的密林深处,还新建了一座古朴典雅的“茶人之家”,成为有关茶事的中外学者、专家及品茗爱好者的聚会品茗之所。在西湖茶乡,近年来又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斗茶”活动。每逢“斗茶”,来自西湖各茶乡的数十名制茶高手,各显神通,比赛制茶。由省市十位著名茶叶专家当场评判。在1989年4月的“斗茶”中,满觉村四十九岁的茶农杨继昌,得分最高,继上届比赛获得冠军之后,又一次名列榜首,成为“斗茶双连冠”。

目前,杭州饮料市场虽遭受“可乐”“雪碧”“雀巢”“麦氏”的强烈冲击,大街小巷,各色咖啡厅咖啡屋鳞次栉比,但各传统茶室,特别是风景名胜之地虎跑、龙井、玉泉、吴山等处的茶室,中外茶客依然慕名而至,时常座无虚席。市区不少品茗爱好者,还于每日清晨乘车或骑车赶到虎跑等名泉之地,以各种便于携带的容器灌装泉水,运回用以冲茶。今年春季,因每日前往取水者人数过多,虎跑泉水水量及洁净程度受到威胁,报纸曾呼吁设法加以节制。可见,有千余年历史的西湖茶文化,根深叶茂,是绝不会为“雀巢”“雪碧”之类的时髦挤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