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游与西湖:失意与挫折的文化视域

陆游与西湖:失意与挫折的文化视域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每次都迫切希望朝廷能理解他、认识他,委以重任,实现抗金复土的心愿,但伴随他杭州之行的,更多的是失意与挫折。六十余年事,即指岳飞冤狱,六十年后,陆游与岳飞遭遇不同,但心境相通,故陆游有“惊心”之叹。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金两朝对抗的时代,还在襁褓中时就随家人颠沛流离。陆游在生命最后的几天里,茶饭不进,不能说话了。

陆游与西湖:失意与挫折的文化视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五十二岁后自号放翁。其虽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但一生与杭州也有着深厚的关系。杭州当时是丢失了中原大地的南宋朝廷的临时京都,故称“行在所”或“临安”,皇宫选址在杭州南面的凤凰山下,寓意为坐南向北,不忘收复失地。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每次都迫切希望朝廷能理解他、认识他,委以重任,实现抗金复土的心愿,但伴随他杭州之行的,更多的是失意与挫折。虽如此,陆游却从未放弃志向和抱负,喊出“位卑未敢忘忧国”。

杭州西湖山水间,留下了陆游许多足迹,他到过天竺,去过灵隐,还曾在冷泉亭中饮酒:“灵隐前,天竺后,鬼削神剜作岩岫,冷泉亭中一尊酒,一日可敌千年寿。清明后,上巳前,千红百紫争妖妍。冬冬鼓声鞠场边,秋千一蹴如登仙。人生得意须年少,白发龙钟空自笑……”(《西湖春游》)他还多次泛舟西湖:“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弦管未嫌惊鹭起,尘埃无奈污花何。宦情不到渔蓑底,诗兴偏于野寺多。明日一藤龙井去,谁知伴我醉行歌。”(《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在一次游西湖后,陆游赋诗道:“逢着园林即款扉,酌泉鬻笋欲忘归。杨花正与人争路,鸠语还催雨点衣。古寺题名那复在,后生识面自应稀。惊心六十余年事,双塔依然在翠微。”六十余年事,即指岳飞冤狱,六十年后,陆游与岳飞遭遇不同,但心境相通,故陆游有“惊心”之叹。(www.xing528.com)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金两朝对抗的时代,还在襁褓中时就随家人颠沛流离。他从小就亲身感受到被侵掠、受欺凌的痛苦。在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陆游自幼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爱国壮志,以收复中原失地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长大后,他积极投入抗金救国的斗争中。他在做官期间就积极为收复失地出谋划策,做了许多利于百姓的事情。因为他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主张,招致了投降派的陷害、打击和排挤,但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直到晚年病重时报国信念和爱国热情仍然不减当年。陆游在生命最后的几天里,茶饭不进,不能说话了。全家人围在他身边,悲痛万分。一天,他忽然示意要坐起来,家人只好扶着他坐好。此时,他透过窗口,眼望北方,眼含热泪,思绪难平。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亲眼看到金人蹂躏中原人民,曾多次表示要挥戈跃马,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国仇未报,一腔爱国热血只好倾注到笔下。他曾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仍遭涂炭,自己壮志未酬,所有的这些,怎能不叫人“悲歌仰天泪如雨”?他明白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看了一会窗外,忽然指指书案,家人明白,他要写诗。儿子端来笔墨纸砚,跪在他的身边。他那颤抖的手拿起笔刚刚写了“示儿”两个字,便喘成一团,但也不肯作罢,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诗篇,是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留下的最后的心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