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黍离与怀古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黍离与怀古的深远影响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黍离”即“黍离之悲”,出自《诗经·黍离》,指国破家亡、今昔巨变之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其后,“黍离”一词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黍离”也成了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黍离》一诗影响深远,后世文人的怀古咏史之作,也多沿袭此诗音调。中国文化中,“怀古”之情的高频率出现是和中华民族“重史”的文化传统以及尚古的心态和文化习惯密切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黍离与怀古的深远影响

“黍离”即“黍离之悲”,出自《诗经·黍离》,指国破家亡、今昔巨变之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西周灭亡后,周大夫行役至故都镐京,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殿均已倾毁,夷为平地并长满了茂盛的庄稼,不禁感慨万千,忧心如焚。其后,“黍离”一词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黍离”也成了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后世所谓的“黍离文化”便由此而来。《黍离》一诗影响深远,后世文人的怀古咏史之作,也多沿袭此诗音调。向秀的《思旧赋》、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作品无一不体现着《黍离》的兴象风神。

“怀古”主题的写作是世界许多民族共有的精神现象,但在中国的“怀古”作品中又凝聚着最深刻的民族个性。中国文化中,“怀古”之情的高频率出现是和中华民族“重史”的文化传统以及尚古的心态和文化习惯密切相关的。另外,古代文人怀古幽思的抒发还常与其身处的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失意的文人往往借缅怀古人一解胸中郁闷。例如,初唐陈子昂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就是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的北边。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使燕国恢复强盛,卧薪尝胆,与民同甘共苦,并重金招揽人才。经过28年的发愤图强后,燕昭王拜乐毅为将,联合秦、楚、魏、韩、赵五国大举伐齐,连下70余城,直入齐都临淄。诗人慨叹燕昭王礼贤下士、君臣相知成就大业的盛况已一去不返,联想到今日之朝廷和自己的处境,不禁“独怆然而涕下”。而当政治环境变得险恶时,为避免遭受谪放之苦或斧钺之灾,古代文人也常会以“怀古”这一迂回巧妙的手法托古以怨。魏晋易代之际,曹魏家族与司马氏家族争权夺利,身处历史夹缝之中的魏晋文人创作多隐晦曲折。阮籍咏怀诗·其三十一》写道:(www.xing528.com)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我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这首诗借咏战国时期魏王婴荒淫亡国的史实,暗指曹魏集团的荒淫腐朽,政权摇摇欲坠。“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一句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魏国覆灭的原因。阮籍面对吹台古迹,不仅仅是凭吊,还以历史批判的眼光,结合现实的情感,写出了含义深刻的怀古咏史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