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韬略:赵匡胤对儒士的态度与政策

宋元韬略:赵匡胤对儒士的态度与政策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匡胤既要恢复科举考试,广取天下儒士,因此就要对儒士具备清醒的认识。因为他是武人出身,所以对文人自有其独到的看法,由此而决定了他使用儒士的基本政策,这就体现了他任用儒士的谋略。把他对儒生的讽刺与此事联系起来看,十分有趣。这证明他认为儒士可以研究一些制度方面的问题,并用一些制度限制他们,并不认为这种研究会对治国有多大用处,只不过是束缚儒生的工具而已。

宋元韬略:赵匡胤对儒士的态度与政策

赵匡胤既要恢复科举考试,广取天下儒士,因此就要对儒士具备清醒的认识。因为他是武人出身,所以对文人自有其独到的看法,由此而决定了他使用儒士的基本政策,这就体现了他任用儒士的谋略。

首先,赵匡胤本来很轻视儒士,他出身武人,这也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赵匡胤某次经过朱雀门,赵普跟随,赵匡胤指着门额上的“朱雀之门”四字问赵普:“何不只书‘朱雀门’,还加个‘之’字何用?”赵普说:“之是语助。”赵匡胤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另外,赵匡胤上台后,不重用陶谷这个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认为学士起草皇帝的诏书,不过是用前人旧本略加改动而已,正如谚语所说依样画葫芦,并非真有多大学问。还说陶谷一双鬼眼能识人,认为他是个狡猾的人。对陶谷有这样的看法,表明赵匡胤对儒生从内心看不起。但赵匡胤后来能接受赵普的建议,用文臣武将,这表明他相信文臣不能有大作为,不会对国家形成大威胁。

赵匡胤对儒生既不重视,对儒家推崇的礼也不看重,这是他的本心,但赵匡胤却让大臣们讨论礼的问题,这又是他的别有用心,是一种谋略。把他对儒生的讽刺与此事联系起来看,十分有趣。

建隆三年(962),太常寺博士聂崇义献《三礼图》,赵匡胤看后嘉奖说:“礼器、礼图,相承传用,但经过了多年,怎会不出现差错?聂崇义费心考察历代礼制,值得嘉奖。他献的《三礼图》,让太子詹事尹拙召集三五个儒生,一起讨论,希望更为精审,如果出现了不同看法,就要认真研究。”

一次赵匡胤到太庙,见到里面陈列不少礼器,问:“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人告诉他这是在太庙举行祭祀时用的礼器。赵匡胤说:“我祖宗谁认得这些东西!”命人尽数撤去,只用一般的食器向祖先祭祀。但在祭祀之后,又对近臣说:“再把那些礼器都摆上,让儒士辈行礼。”

这证明他认为儒士可以研究一些制度方面的问题,并用一些制度限制他们,并不认为这种研究会对治国有多大用处,只不过是束缚儒生的工具而已。

不过后来赵匡胤也确实感觉到儒家学问对治国有用。因为封建国家、皇权制度总是需要进行礼仪活动,于是有关的种种规定与讲究,非要儒家士人为之操办不可,逐渐地赵匡胤就觉得儒士还是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人才。他发现翰林学士卢多逊对皇家礼仪及其政治作用了解得不少,只要赵匡胤一问,他马上答得出来,因此对此人渐渐看重。有一天,赵匡胤对身边人说:“作宰相当须用儒者。”卢多逊在赵普失宠之后,果然受到大用。(www.xing528.com)

又如,赵匡胤将改年号,对宰臣说:“须求古来未尝有的名号。”宰臣商量后认为可改为乾德。赵匡胤刚上台的年号是建隆,但只用了两年,他就改为乾德。谁知在乾德三年正月平蜀之时,蜀宫里有一面铜镜,背后有字:“乾德四年铸。”赵匡胤看到后大惊:“今年才是乾德三年,怎已有四年铸的镜?”他拿来给宰相看,都无言以对。于是就召见学士陶谷、窦仪,窦仪说:“蜀主曾有此号,必是蜀中所得。”赵匡胤大喜说:“做宰相须是读书人。”像这样的事都使赵匡胤明白儒士还有用处,所以以后开始重用儒臣。武力只可夺天下,儒学才可治天下。夺得天下之后,武臣也要服从文臣。儒学为帝王设计了无以复加的礼仪,可让帝王满足老子天下第一的欲望。儒生文士还知道常人所不知道的各种知识,不会让皇帝出丑,赵匡胤在懂得了这些道理后,能够一改以往轻视儒生的旧习,重用儒臣,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赵匡胤懂得了儒学的重要,他又要求大臣都读儒家的书,这表明他能清醒看到儒家学说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他让大臣读书,是要他们从史书中寻找为治之道,目的在于贵知为治之道,而不是让大臣们都成为只知研究礼器的书呆子。如赵普虽在政治上很有谋略,但文化水平较低,赵匡胤就让他读书,他也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赵匡胤自己也勤奋读书,如薛居正新修《五代史》,呈给赵匡胤,他连夜阅读,第二天就谈了自己的体会:“昨观新史,见后梁诸帝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

不仅要文臣们读书,武将也要读书。赵匡胤听说国子监集中太学生讲书,十分高兴,即派遣使节赐之酒果,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看来他已知道为治之道就在经书之中,文臣武臣虽有分工的不同,但要为治国尽力,所以都要知道为治之道。

赵匡胤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常请著名学者为他讲学。一次他请王昭素讲学,期间就向王昭素询问民间的情况,同时又问到治世养身之术。王昭素对他说:“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赵匡胤认为这两句话很有道理,于是当作座右铭,写在屏风上,随时警醒自己。

他还请著名的道士苏澄来讲学,也问到养生。苏澄对他说,有臣民的养生,也有帝王的养生,两者不同。臣民养生不过精思练气,帝王养生就不是这些。苏澄引老子的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帝王只要无为无欲,凝神太和,就是最高的养生,古代的黄帝唐尧所以能享国永年,用的就是此道。

苏澄是在告诉他,帝王的用心应该在于治国治民,不应放在养生上。赵匡胤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位期间,不求个人的长生不老,而是一心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又是他的高明之处。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在得到了最高的权力之后,就想长生不老,像秦皇、汉武都免不了这些毛病,而赵匡胤能克服这一人性固有的弱点,所以说他是更为清醒的皇帝,这与他的治国治军平天下的谋略,都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