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古典基石—线条

中国画古典基石—线条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线条作为中国画最主要的造型手段,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中国画的线条真是万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线条是上帝,线条可呼万岁了。当代绘画完全有必要接纳“面性”手段,最少中国画几大门类之中都应减少线性手段,这样有利于中国画向前迈进一步,不再停留,甚至倒退。但总有一天中华民族后代的后代们,像今天我们不玩唐诗、宋词一样,不再玩中国画了,那时恐怕线条与块面哪个最利于中国画造型表意的争论,就终止了。

中国画古典基石—线条

线条作为中国画最主要的造型手段,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证。画史上第一次出现则在晋唐之间,“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讲线条之美。线条首先来自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如藤条、竹条、草绳、牛皮带、羊毛线等,都是我们祖先生活中发现、使用的用具和产物。线型物体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物体,捆柴草,拴牲畜,修茅屋,纺线,织布,缝衣,纳鞋,哪一样能离开线型物体?发展到后来的编织、纺织结绳记事,早期的甲骨文字等等,人们最先掌握的生活与生产工具,全是“线”。

线作为中国画的主诉手段,有产生的历史与必然,有审美的凭借与依据,有心智与实践结合得最完美价值取向。中国人用线进行艺术创作不但最具艺术性,同时也更具科学性线性手段一点不低于“平面”手段,线是人类从“游猎历史”进入到“农耕历史”时期的活物见证。中国画的线条真是万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线条是上帝,线条可呼万岁了。

这种万能的造型手段,如果说要改变还会容易吗?但毕竟历史进入了21世纪,地球在变,人在变,我们周边的一切都在变,我们的生活中已很少见到线性物体。那种“曹衣出水”般的纯丝绸长衫没有人再造、再穿,“吴带”也已不再“当风”了,最形象的形容“屋漏痕”“折钗股”永远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是“面性”造型手段。现代生活中所有物体都与“面”有了关系,如道路、楼房、家具服装,就连布也不再是靠人工纺线织成,我们直接地进入到了“无纺织”阶段,传统的线所剩无几了。“筷子”和“面条”也有可能被西方的“刀叉”代替,能否奉陪中国人到达生存的“最后的晚餐”还不一定呢!

当代绘画完全有必要接纳“面性”手段,最少中国画几大门类之中都应减少线性手段,这样有利于中国画向前迈进一步,不再停留,甚至倒退。这里我只是说:减弱线条,而不是废弃线条。(www.xing528.com)

线条的审美凭借开始倒塌,中国书法暂且除外。书法作为审美,自古都是社会的主角,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这种情形不会灭绝,但必定会褪色,减弱。比如说中华民族的后代们,玩手机的多,还是玩书法的多,问题便一目了然了。

中国画迟早会消亡,保留相当一段的时期是可能的。但总有一天中华民族后代的后代们,像今天我们不玩唐诗、宋词一样,不再玩中国画了,那时恐怕线条与块面哪个最利于中国画造型表意的争论,就终止了。

在这么一个“信息化”“汽车化”“房子化”的现实社会中,无休止地强调中国画“线性”手段的优越,不但无知,也很无趣。我们颂扬伟大领袖万寿无疆不久,领袖还是跟着历史走了,没有万岁。笔法线条是何等的小道,用得着花那么大的力气去争论吗?就是全用线条画画能好到什么程度?回过来看,一根线条不用画画又能不如意到什么程度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