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史:伐大宛、争车师的军事行动

秦汉史:伐大宛、争车师的军事行动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王朝的势力在西域虽有所增强,但匈奴对这里的控制仍远未消除,故汉王朝又有伐大宛、争车师之举。伐大宛的原因大宛为葱岭以西之一小国,距长安万里,旷漠阻隔、人迹罕至。这次征大宛之军队达六万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等万数。争姑师汉武帝统治时期,在伐大宛以后,对西域的重大军事行动,还有二次出兵车师。如前所述,此次出击匈奴的汉军大败而回,开陵侯所率击车师之军也因匈奴数万骑援军救车师,而无功返回。

秦汉史:伐大宛、争车师的军事行动

汉王朝的势力在西域虽有所增强,但匈奴对这里的控制仍远未消除,故汉王朝又有伐大宛、争车师之举。

伐大宛的原因 大宛为葱岭以西之一小国,距长安万里,旷漠阻隔、人迹罕至。武帝为何兴师动众大张挞伐呢?

首先由于汉王朝欲驱逐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尽管乌孙等国与汉通好,但大宛以西即葱岭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地近匈奴的小国,仍然对汉王朝怀有异心,而顺服于匈奴之统治。匈奴之使节持单于一信,在这些国畅行无阻,迎送招待,不敢留难。但汉王朝之使节至此,则“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史记·大宛列传》)。可见,这些距汉较远的国家畏匈奴甚于畏汉。欲改变这种形势就得动武。

其次,大宛及其附近的物产,对汉代统治者也有极大的诱惑力,如这里“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以及马喜吃的苜蓿,都是汉朝所无。汉朝的使节曾带回苜蓿和蒲陶种子,在长安种植。尤其是听说大宛产善马,名汗血马,更令爱马的武帝动心。这就更刺激了汉武帝伐大宛的欲望,除此,当时的方士对武帝灌输的求神成仙的思想,认为大宛马是“天马”“神马”(《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决心已下,认为小国大宛如果不能攻下,将会使大夏等国轻汉,于是坚持继续攻大宛,并把主张与大宛停战的邓光等治罪,释放囚徒材官,征发恶少年及壮丁,筹集马匹准备再战。

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令李广利再次攻大宛。这次征大宛之军队达六万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等万数。为支援伐大宛的军事行动,征兵集粮,运输供应“天下骚动”(《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兵源不足竟至“发天下七科谪”(同上)以补充。

这一浩荡的队伍,对沿途小国发生了震慑作用,所至之处无不争先迎送,只有轮台不睬,汉军攻数日“屠之”(《史记·大宛列传》),从此直到大宛一路毫无阻碍。不过即使如此,到达大宛的汉军也只剩三万人了。

在大宛城下,汉军遇到激烈的抵抗,攻四十余日不下。最后还是大宛贵族杀掉国王毋寡求和,汉军才得取胜。大宛投降后,汉军挑选善马数十匹,中等良马牡牝三千余匹,并立与汉友善的大宛将味蔡为王,然后结盟而还。武帝原以为取胜是轻而易举的,故派李广利统兵,并拜其为“贰师将军”,以取悦于广利之姊,武帝宠姬李夫人。谁知,李广利此次出征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汉军经过沙漠和盐泽就已疲惫不堪。一出盐泽就碰到当道诸国的阻挡,这些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史记·大宛列传》)。汉军必须攻下这些小国才能取得粮食、给养,只好边战边进,及至到达郁成国时,饥乏的汉军士卒又被“杀伤甚众”(《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李广利见取胜无望,只好率残兵败将撤回。太初三年(前102年)汉军退至敦煌时,所剩的士卒只有十分之一二了。

汉武帝原想给李广利立功的机会,没想到他却大败而回。所以,当李广利派人向朝廷报告并要求罢兵时,汉武帝大怒,竟派人在玉门关阻止李广利等入关,并宣布“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史记·大宛列传》)。这时,赵破奴所率之二万汉军也被匈奴所败,朝廷大臣有的主张先放弃攻大宛而专力攻匈奴。但武帝不听,又有方士在一旁鼓动也许对汉武帝决心征大宛起了一点作用。[169]

总之,巩固汉王朝对西域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客观需要,加上封建统治者的贪欲,就是汉王朝远征大宛的原因。(www.xing528.com)

李广利两次征大宛 太初元年(前104年)武帝派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等到大宛,欲换取大宛之贰师(今苏联境内之Mapxa-MaT)出的名为“汗血马”的善马。但大宛国王认为汉远在沙漠和盐泽之东,很难派兵出击,就拒绝汉使要求。汉使车令遭到拒绝后大怒,口出不逊,并“椎金马而去”(《史记·大宛列传》)。大宛统治者就联络其东邻郁成国劫夺汉使财物,并杀死汉使。

消息传至长安后,武帝大怒,立刻发兵攻大宛。他轻信浞野侯姚定汉所妄言“兵不过三千人”“即尽虏破宛矣”(《史记·大宛列传》)。马上派李广利率“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出征。

李广利得胜归来,受到武帝厚赏: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不过,这次胜利乃是武帝倾全国之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换来的。李广利并无统帅的德才。所以,11年后这个依裙带关系而成名的将军,终于成了投降匈奴的变节者。

尽管汉武帝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征大宛,有其好大喜功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也有益于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自汉征大宛胜利后“匈奴失魄,奔走遁逃”(《盐铁论·西域》),西域诸小国纷纷派人入质,与汉通好。汉朝也在敦煌以西至西域的路上置亭障,设田卒,并“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书·西域传》),使西域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争姑师 汉武帝统治时期,在伐大宛以后,对西域的重大军事行动,还有二次出兵车师。早在元封三年,汉就在征楼兰时,破姑师(即车师)。不过那只是给车师以初次打击。由于车师所处的位置正在匈奴控制之下,所以车师往往站在匈奴一方与汉为敌。而汉军征匈奴时,也不能不同时进攻车师。

天汉二年(前99年),当李广利、李陵率军攻匈奴时,同时派匈奴降者开陵侯率楼兰兵伐车师。如前所述,此次出击匈奴的汉军大败而回,开陵侯所率击车师之军也因匈奴数万骑援军救车师,而无功返回。

汉再次攻车师也是在击匈奴之时,征和四年(前89年)李广利率兵出五原、商丘成出西河、莽通出酒泉击匈奴。莽通所率之四万骑必须经过车师,所以在进军中特派开陵侯率楼兰、尉犁、危须等六地兵攻车师,以防车师袭击,结果车师王降,汉军得以顺利通过。

从二次攻车师的原因可以看出:汉攻车师主要在于匈奴在这里的势力很大,成为牵制汉军的力量。不将匈奴从这里赶跑,车师是很难站到汉朝方面的。但是,在汉武帝时并没有达到赶走匈奴的目的,所以,争夺车师的战略任务并没有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