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肃州区秦剧团历程

酒泉戏曲史:肃州区秦剧团历程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5年,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政策要求,酒泉专区戏曲工作队伍进行了调整,将专区秦剧二团由玉门市上调酒泉,改名为“酒泉专区秦剧团”。秦剧一团一队改名为“酒泉专区陇剧团”。秦剧一团二队上调酒泉,将部分演职员补充到秦、陇两个剧团,成立了农村文化工作队。同年6月,秦、陇两团又合并改为“酒泉地区秦剧团”,杜全计任副书记、副主任。

酒泉戏曲史:肃州区秦剧团历程

1954年,“酒泉县人民秦剧社”更名为“酒泉县祁连秦剧社”,下设演员音乐、舞美、学生4个队,刘德成、李芳轩任副社长,李培荣任协理员。1956年,由祁连剧社自筹资金,酒泉各乡捐物(木料),演职人员搬砖运瓦,修建了“祁连剧院”,可容纳1000多人,坐落在东大街22号。1957年,剧社设立党支部,由田云任支部书记,任培光任团长。其间,从陕西等地招收学员田树森、田国柱、翁寿平、吕宗信、吕忠贵、高玉霞、王玉珍、王久生、意养民、雷淑维、雷白贤、荣绵惠、姜爱玲等34名。

1959年,酒泉县改市(地级市,包括嘉峪关、金塔县)后,将“祁连秦剧社”与金塔“红旗秦剧团”合并,称为“酒泉市祁连秦剧团”。任培光任团长,田云任书记,杜全计、刘光英任副团长。

1960年6月,甘肃省青年演员会演,该团演员黄小云主演的碗碗腔《拜月记》获表演奖。祁连剧团被评为培养学员先进单位,田树森、吕忠贵等学员被评为优秀学员,荣绵惠被抽调到甘肃省秦剧团。当时潘立业任书记。

1960年至1964年,李春智任团长。其间,由刘德成、郭仪执笔创作,郜守忠导演的现代戏《警钟》参加了甘肃省现代戏会演,主要演员有胡海民、左正华、田美云、王天祥等。

1962年,恢复酒泉专区,祁连剧团改称“酒泉专区秦剧一团一队”;敦煌县鸣沙秦剧团与安西红旗剧团合并为“酒泉专区秦剧一团二队”;玉门秦剧团改为“酒泉专区秦剧二团”。其间,剧团先后赴武威张掖等地演出。

1965年,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政策要求,酒泉专区戏曲工作队伍进行了调整,将专区秦剧二团由玉门市上调酒泉,改名为“酒泉专区秦剧团”。秦剧一团一队改名为“酒泉专区陇剧团”。秦剧一团二队上调酒泉,将部分演职员补充到秦、陇两个剧团,成立了农村文化工作队。其间,编剧袁克文创作的眉户剧《一架缝纫机》参加国庆15周年演出,荣获省级三等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批知名演员弃艺从政从商。1968年秋,三团一队(地区秦剧团、地区陇剧团、地区文工团、农村文化工作队)全部开往金塔大庄子劳动锻炼。其间,张殿选任祁连陇剧团书记,骆俊发任团长,杜全计任副团长;王肇忠任秦剧团书记,余景民任团长,姜能易、王新民、王景民任副团长。同年6月,秦、陇两团又合并改为“酒泉地区秦剧团”,杜全计任副书记、副主任。当时100多人的文艺队伍只留下五六十人,其他人下放“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

1970年冬,酒泉地区秦剧团、酒泉地区民族文工团、农村文化工作队合并为“酒泉地区文工团”。

1971年春,酒泉地区文工团全团职工到安西三道沟公社朝阳大队(东湖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粮户关系都转到农村,直到秋季,全国开始学演“样板戏”才从农村返回。其间,抽调王新民、刘振中、周桂兰、高玉霞、秦木成、吕忠贵、关存虎等人去省京剧团学演《红灯记》。

1972年3月至5月,酒泉地区文工团戏剧队移植学演的秦剧《红灯记》,两次赴兰州参加甘肃省现代戏调演并获得成功。省上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省广播电台将全剧录音并反复播放,省电视台为该剧进行了实况转播,甘报等新闻报纸进行了多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参加《红灯记》剧演出的主要演员有刘振中、周桂兰、高玉霞、王玉珍、秦木成、王景民、李世铎等,音乐设计陈明山、李新发,导演王新民,舞美王汉文、张斌儒。

1973年,移植排演的陇剧《龙江颂》应邀到省上演出,次年该剧由省电台录音并在福建电台播放,音乐设计陈明山,导演王新民,主要演员有杨莲珠、周桂兰、姜能易等。同年年底,文工团招收了段小刚、陈越、张凡、谢诚、郭程5名学员。1975年8月,排演了第一出戏《智取威虎山》第三场“深山问苦”,张凡饰杨子荣,陈越饰小常宝,谢诚饰猎户老常。年底又排演了《红灯记》第六场“赴宴斗鸠山”,谢诚饰李玉和,郭程饰鸠山,张凡饰王连举。

1976年陆续招收了惠(xi)焰、冯玉琴、林华、王艳春、阎小娥、赵芳、陈秀英、柏美蓉、郑丽华、苏小燕、王玉娟、王丽娟、徐桂兰、王小红、姚涛、张丽娟、殷颖、刘谨、张滨、何伟、王永红、吕积云、邵兴秋、陈万春、李朝玉、康毅、张世泰、朱立波、李俊、董海、阎军、李爱文、张万忠、冉宏亮、任小军、肖海军、肖海龙等40名学员,大大充实了演员队伍。学员队成立了以关大德、杨莲珠为正副队长,关存虎为主教练,姚天顺、王久生、李清音为副教练的教员班子。这批学员是酒泉解放后招收人数最多、师资力量最强、训练条件最好的一期。在这期间,戏剧队还排演了以怀念周恩来总理为题材的小陇剧《呕心沥血》,陇剧《园丁之歌》《枫叶红了的时候》,当时由陈明山任团长。

1977年,戏剧队重排了《雷锋》。1978年,传统戏解禁,这批学员分别参加了《十五贯》《小刀会》等传统戏的排练演出。当时,由地委行署副专员武占斌出面,从肃南购回戏箱排练剧目。

1979年文艺政策落实,恢复了酒泉地区秦剧团建制(团址设原祁连剧院),书记王学文,团长王新民,副团长查建军,艺委会主任姜能易,全团108人。排演了秦剧《王昭君》,音乐设计邢积善,导演王新民,主要演员有王玉珍、刘光裕、姜能易、周桂兰、关存虎等。

1981年元月,秦剧团参加全省现代戏调演,由唐光玉、陈钰创作,吕忠贵导演,李新发作曲,吕忠贵、朱秀玲、陈昆阳、李香爱主演小眉户剧《闹磨坊》获三等奖,并由省广播电台录了音。在此期间,剧团还上演了由严森林创作,姜能易导演,李世铎、林华等主演的戏剧《春蕾》;由严森林创作,王新民导演,邢积善作曲,赵芳、张凡等主演的戏剧《有一个姑娘》;由孙鹏飞、唐光钰创作,孙鹏飞导演,邢积善作曲,周桂兰、段小刚等主演的戏剧《宝石戒指》。同年,完全由学员队排演、孙鹏飞导演的第一出大戏《雏凤凌空》在省城兰州上演,获得极大的成功。以赵芳、林华、冯玉琴、惠焰为代表的一批新秀正式登上酒泉戏剧舞台。(www.xing528.com)

1982年5月,全区举办了现代戏调演,演出15个剧(节)目。秦剧团严森林编剧,王新民、左正华导演,李新发作曲,周桂兰、秦木成、林华、王玉娟、陈越等主演的戏剧《秋雨露阳》;由吕忠贵导演,姜能易、刘光裕、吕忠贵、赵芳、刘谨等主演的陇剧《雪云山下》获集体二等奖。同年,学员通过向省豫剧团学习,移植学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红珠女》,再度获得成功。之后,还排演了《三岔口》《白水滩》《大闹天宫》等众多大戏小戏。1983年戏曲团体改革,秦剧团分为两个承包队,不仅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还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党支部。

1984年3月17日,地委行署决定将酒泉地区秦剧团移交酒泉县管理,剧团更名为“酒泉秦剧团”,由吴肇忠任书记,查建军任团长,吕忠贵、刘光裕任副团长,全团90余人。剧团移交县上后首先进行了人事调整,对不适应搞戏曲工作的20余人进行了统一安排调外单位工作。移交时,将王新民、孙鹏飞、蒋玉霞、王玉珍、朱连生、李新发、袁克文等七人留在地区文工团,成立了“戏剧辅导队”,并将酒泉西大街影剧院(现肃州区政府礼堂)定为酒泉秦剧团的演出场地。同时在地、县两级领导的关怀下,拨款40万元,在东关原化工厂旧址修建了一栋五层四单元有40套住房的家属楼。

1985年,酒泉县改市,“酒泉秦剧团”更名为“酒泉市秦剧团”。4月,从陕西招收了学员王雪琴、演奏员田胜举。5月,甘肃省举办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剧团青年演员张凡、王艳春、林华、赵芳、王玉娟、惠(xi)焰获鼓励奖。8月,酒泉地区举行现代戏会演,由盛大斌执笔创作的现代戏《女乡长》,刘士超创作的荒诞剧《武松领奖》参加了会演,姜能易、王丽娟获表演一等奖,赵芳、张文华、周桂兰、刘光裕获表演二等奖,吕忠贵获导演奖,邢积善获音乐创作奖。

1986年,一批老演员离退休,胡海民、刘光裕两位主要演员又相继去世,使剧团演员阵容严重减员,领导班子也参差不齐,给演出带来了很多困难。后来,这批学员也因各种原因,先后调离秦剧团。为了再度充实演员阵容,剧团从陕西等地招收了姚玉民、左育强、张君科、张巧珍、吴刚、赵立林、王小林、张育新、杨运虎、冉宏亮等演员,查建军任团长,杨殿学调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又在陕西招收了刘辉、黄健、田录勤、徐怀敏、王迎春、刘文燕、周留华、董建昌、梁安建等一批嗓音条件较好,有一定表演基本功和演奏特长的青年演员及演奏员。后经地、市有关部门领导的业务考核,绝大部分成绩合格,被正式录取为全民制合同工人。

1988年4月,该团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3人,正四级职称19人,副四级职称5人。

1989年,吕忠贵招聘为团长,张凡、田树森任副团长,新的领导班子一方面抓排练演出,另一方面抓多种经营,各项工作任务超额完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年5月,剧团抽选30人组成演出队,由市长张克勤带队去中蒙边界为边防雷达12连全体官兵慰问演出。当时地区民政局文化局授予秦剧团“技艺精湛,作风过硬,深入基层,磨炼思想”的锦旗一面。12月5日,甘肃省广播电台在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酒泉市秦剧团下乡演出的情况。1991年3月,又招收了范小星、罗斌两名演职员工。

1991年3月,酒泉地区举办短剧、小品调演,张凡创作的小品《烙印》《要领》、刘士超创作的小品《膏药》、唐光玉创作的戏曲小品《苞谷地里的婆姨们》参加了调演。其中,《烙印》获创作一等奖,《膏药》《要领》获二等奖,《苞谷地里的婆姨们》获三等奖,酒泉市代表队获演出一等奖,吕忠贵、吴刚获导演奖,周留华获表演一等奖,张凡、王玉娟获表演二等奖,林华获表演三等奖。4月8日,酒泉秦剧团33名演职人员和金塔县秦剧团8名演员组成酒泉地区代表队,赴平凉参加全省“文化下乡”新创剧(节)目第二轮调演,获4块奖牌,戏剧小品《苞谷地里的婆姨们》获特别奖,戏曲联唱获一等奖,《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均进行了报道。同年5月,从金塔、陕西招收了王海、曹艳萍、石金玲、张万忠、雷涛、王桂棉、王玉斌、郑社民等人充实力量。1995年,又从玉门招收马永红、常银梅两名演员。1996年1月,查建军退休;同年,刘大翔任秦剧团书记。

1997年,秦剧团组织参加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雷涛、范小星主演的《武松杀嫂》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梁安建主演的《杀驿》获二等奖。

2000年12月,秦剧团实行改革,吕忠贵调入市文体局,李志林招聘为团长。

2001年,招收焦文燕、冯欣两名演员。同年在参加“甘肃省第一届红梅奖大赛”中,该团演员王雪琴主演的《三娘教子》获红梅二等奖,郑社民主演的《辕门斩子》获红梅三等奖。

2002年9月,酒泉地区撤地设市,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酒泉秦剧团随之更名为“肃州区秦剧团”。2004年8月,该团演员王雪琴在甘肃省秦腔旦角大赛中获银奖。2004年底,肃州区政府在保证秦剧团70%的财政供给不变、每两年测整一次增资的前提下,每年另拨6万元业务经费,保证剧团发展的经费来源,实行全团员工聘任制,2005年8月,王雪琴任团长。作为全市为数不多的专业戏曲团体,该团多次代表酒泉市参加省内外调演,积极开展送戏下乡和商业演出等活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2006年至2012年先后由罗斌、李新华任团长,吕积云任党支部书记,王小林任副团长,并排练优秀秦腔剧目和综艺节目下基层演出,活跃在城乡舞台。其中2009年至2012年由李新华编剧,王小林导演的大型秦剧《情系讨赖河》获甘肃省优秀剧目评选“重点文艺奖”,并获酒泉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按照相关政策,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安排退休,达不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分流城市社区工作,至此该团解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