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简编: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的演出成功

酒泉戏曲史简编: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的演出成功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演艺人员不足,当时只能演些民间小戏,要排演大戏还是困难重重。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由小到大,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结合实际,自编自演了小歌剧《多快好省》、眉户剧《秋收夜里》,上演后受到市领导的好评。省主席邓宝珊及有关部门领导观看演出,接见演员并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每年春节时,文化馆印发演唱材料,并派出辅导人员无偿辅导节目。

酒泉戏曲史简编: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的演出成功

1951年秋,酒泉县铧尖乡小沙渠村业余剧团在城东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有老艺人冯明信、王作亭、陈吉录、魏元涛、魏元海为骨干。由于演艺人员不足,当时只能演些民间小戏,要排演大戏还是困难重重。于是,邀请大铧尖的杨庆春、杨光兰,集泉的毛建新,总寨的魏得祐,花寨的杨万成、刘浩学,头墩的窦正荣,北沟的邢葆安、邢葆同,二墩的李生荣等加盟,并吸收本村一些有文化的男女青年学习演戏。1952年为庆祝“土改”胜利,在城东区门口搭戏台,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还有民间传统小戏《小放牛》《张连卖布》等剧目,后来又排演了古装戏《游龟山》《闯宫抱斗》《岳飞大战牛头山》等剧目。1953年配合新婚姻法宣传月活动,上演了眉户戏《梁秋燕》,大家从戏中看到了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危害,对实行新婚姻法起了很大作用。

小沙渠村业余剧团,由小到大,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剧团人员坚持农忙种地,农闲排戏,配合中心,逢年上演,以今为主,古今结合。除前文提到的剧目之外,还先后上演了《游西湖》《朱良左》《秦香莲》《四进士》《串龙珠》《破宁国》《马武取洛阳》《黄龙山》,折子戏有《卖水》《杀庙》《梅降雪》《花亭相会》《三堂会审》《二堂舍子》《辕门斩子》《三击掌》《别窑》《探窑》《柜中缘》《清风亭》《三回头》《烙碗记》《藏舟》《香山卷》《接妻》等,现代戏有《白毛女》《刘胡兰》《梁秋燕》《三世仇》《智取威虎山》《一家人》等。

小沙渠村业余剧团除为本乡农民演出外,还被邀请到泉湖、三墩、临水、西洞的一些大队(村)演出,活跃了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当时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赞扬小沙渠的业余剧团说:“杨打鼓,冯敲锣,跳塌台子刘浩学,眉户离不开魏大爷,噎破房笆的窦豁落,导演师傅陈煤客,王作亭领的一伙伙。”冯敲锣系指小沙渠业余剧团箱主冯明信,他从小就爱好文艺,自己会弹三弦、会唱,以前和王作亭、陈吉录、总寨的魏得祐等人走东串西演唱眉户戏。1950年,他发现酒泉城内郭师爷有一套戏箱,经双方商议,就用一石二斗小麦、五斗大豆,将戏箱买回。1951年成立剧团时,将戏箱献出。冯明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艺人,1998年4月23日病逝,终年83岁。王作亭能扮演各种角色,他带领全家人唱戏出了名。其弟王作相、弟媳张凤兰、次子王吉绪、儿媳朱月珍、三子王吉礼、四子王吉智、女儿王翠英,共8口人登台演戏,当地人都知王作亭一家就是一个小戏班。铧尖有句民谣说:“冯家的箱子王家的戏,专为农民添乐趣。”小沙渠村业余剧团40多年中长演不衰,主要原因:

一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

1951年成立剧团时,城东区政府派文教助理员邢葆柱帮助筹建,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剧团成立后,区长李会诗前来观看指导。1956年,铧尖乡党委书记冯毓儒经常到剧团帮助指导。1958年9月底,铧尖合并到泉湖公社,从此,小沙渠大队业余剧团上升为泉湖公社业余剧团,在四坝大队划出30多亩耕地,一面种地一面演戏,并派共产党员马世荣任剧团团长,加强了党对业余剧团的领导。结合实际,自编自演了小歌剧《多快好省》、眉户剧《秋收夜里》,上演后受到市领导的好评。全县会演后,《酒泉县报》对剧本《秋收之夜》予以刊登。1959年8月,市上通知剧团社火队《地蹦子》参加省上会演,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兴高采烈地进行排练。公社拿出一部分钱为社火队购置了新服装演员不足聘请了银达蒲上沟和金塔业余剧团的部分演员。经过两个月的排练,于同年10月代表酒泉市赴省上参加演出。省主席邓宝珊及有关部门领导观看演出,接见演员并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1961年春,泉湖、铧尖两社分家,剧团又回到了铧尖公社农具厂,一面做工一面演出。排出了《破宁国》《串龙珠》《游西湖》《马武取洛阳》等大型剧目。同时,对社火进行了改革提高,增加了狮子、跑船、高跷,挖掘了《二鬼打架》;引进了张掖的《磨盘秧歌》进城在街头演出,磨盘自转,风格独特,引人注目,给酒泉的春节文艺活动增添了光彩。1963年,农具厂下马,剧团又回到了小沙渠大队。

二是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

四十年来,酒泉县(市)文化馆领导刘德成、冯明义、高正刚、郭仪等同志,每年都下去亲自进行指导帮助。每年春节时,文化馆印发演唱材料,并派出辅导人员无偿辅导节目。由肖玉芳指导排演的革命现代戏《三世仇》扣人心弦,观众感动得泪流不止。(www.xing528.com)

1968年冬,由文化馆协助聘请秦剧团名演员刘光裕做导演,较为成功地排演了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这还使演职人员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1986年春节期间,市上给小沙渠业余剧团2000元农村文化补助经费,以支持业余剧团的活动。

三是村、队干部的大力支持

这个村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有、杨生华、冯俊儒、盛志文,都很重视剧团工作,千方百计解决演出中的困难。有些戏需要角色,生产队(组)要谁给谁;有的家庭老人对子女演戏不支持,村、队(组)干部逐个做思想工作;有些人演戏误工较多,生产队(组)给演员补记了工分。

四是坚持勤俭办团,培养青年演员

小沙渠村业余剧团演出经费不足,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他们不伸手向社队要钱,而是坚持勤俭办团,每年春节公演会戏一天,其余时间半价卖票,以补经费不足。同时,临近社、队请他们唱戏,也适当给些报酬。有时社火队串队上门演出,群众也自愿给予捐助。剧团就用这些钱添置服装道具,发展戏剧事业。

另外,剧团通过演出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除王作亭一家外,男演员有杨生礼、石富全、石富生、石富金、夏学礼、于加安、刘世荣、殷大勇等,女演员有蔺玉珍、冯青兰、杨桂芳、周桂珍、魏玉凤、魏玉苹、许桂芳、沈桂花、郑玉兰等。20世纪80年代初,剧团还坚持演戏,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久电视又大加普及,有的老艺人相继去世,有的年轻男演员参军、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一批能演戏的姑娘大半嫁到外乡,致使该村戏剧事业衰退,1990年剧团终于走向式微。但剧团留下来的社火队,在春节期间仍活跃着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