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舞蹈的影响力:龙舞、狮舞、秧歌、花鼓等

汉族舞蹈的影响力:龙舞、狮舞、秧歌、花鼓等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粗略统计,汉族舞蹈有上百种,其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鼓等。早在三国时期,已有狮舞的雏形,此后1000 多年间,狮舞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明清以来,秧歌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并形成各地不同的艺术风格。秧歌(四)花鼓花鼓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其表演形式通常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

汉族舞蹈的影响力:龙舞、狮舞、秧歌、花鼓等

据粗略统计,汉族舞蹈有上百种,其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鼓等。

(一)龙舞

龙作为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把它看作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逢年过节,人们常常舞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汉代已有了比较完整的龙舞形式。在当时的四季祈雨祭祀中,就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习俗。而且每条龙长达数丈,每次都是5~9 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2000 多年的创造发展,到了清代,龙舞不仅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布龙外,还有荷花组成的百叶龙;龙头、身、尾互不相连,在舞动时才形成龙形的段龙;用长条板凳作架,装饰成龙形,人们举板凳脚而舞的板凳龙;用草扎成的草龙;在草龙身上插满香火的香火龙;舞龙时,人们不断向龙泼水求雨的水龙等。真可谓千姿百态、雄伟壮观!

龙舞

(二)狮舞

狮子是人们心中吉祥的化身,寄托着人们消灾除害、吉祥如意的愿望,因此每逢年节喜庆之日都要跳狮舞。早在三国时期,已有狮舞的雏形,此后1000 多年间,狮舞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舞蹈时两人合作,身披假狮皮,一人扮狮头,一人扮狮尾,俗称太狮;一人披狮形扮狮的俗称少狮。引舞者扮成武士、狮子郎、大头和尚等,手持绣球、拂尘、蒲扇等不同道具。在大鼓、大锣、唢呐及笙管等乐器的伴奏下,引舞者引着太狮、少狮上场起舞,场面壮观热烈。狮舞分文、武两类: 文狮重表演,有抢球、戏球、打滚、舔毛、搔痒、洗耳等风趣的动作;武狮重武功和技艺,有爬高、踩球、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在狮舞的腾、闪、跃、扑、翻、滚等动作中,能变化出许多高难技巧,如“狮子出洞”“猛狮下山”“二狮抢球”“高台饮水”“过天桥”“跳涧”等。(www.xing528.com)

狮舞

(三)秧歌

秧歌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宋代的《村田乐》。它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在插秧、薅秧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秧歌舞始于劳动,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不断加工,使队舞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并进入城市表演。明清以来,秧歌流行于广大汉族地区,并形成各地不同的艺术风格。

秧歌

(四)花鼓

花鼓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其表演形式通常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早在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中就有临安节日里有百戏艺人表演花鼓的记载。清代以来,花鼓逐渐增加了故事情节,又吸收了民歌和戏曲唱腔,成为地方小戏之一。与此同时,纯歌舞形式的花鼓,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花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