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逻辑效果

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逻辑效果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基于这一辩证认识与科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通过发展教育来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摆脱贫困,这就是“扶贫先扶志”的真正内涵。如此看来,通过教育特别是价值观念、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等精神文化的教育,可有效调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使其迈向小康。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志”的教育精准扶贫观的内在科学逻辑。

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逻辑效果

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角度看,代际贫困实际上属于代际继承效应的一种,主要是指在物质匮乏、资源短缺、教育不足、自身努力不够等条件下,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不断“遗传”,以致不能有效消除贫困传递。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就可看出他的众多科学论述特别是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时所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与巨大价值。

教育具有育民启民的巨大功能与价值,因此要坚持“治贫先治愚”。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因经济文化、教育等影响而不能得到良好启蒙,在“贫困文化”与“贫困环境”中形成胆怯自卑、怕生怕事、自立精神不足等不良习惯并影响到其一生成长发展,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对此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提出扶贫脱贫一定要克服只从经济单向度认识贫困的局限,而要通过改变人的意识与行为来彻底摆脱贫困,这就是著名的“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石穿”精神、“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等思想的由来。正是在充分看到教育对人类个体具有的精神启蒙、思想启迪、习惯养成、智力发育等巨大价值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国脱贫攻坚时反复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

教育具有安民富民的巨大功能与价值,因此要坚持“扶贫必扶智”。在准确观察、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彻底摆脱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极为敏锐地发现贫困家庭特别是代际贫困的成因除物质因素外,还有着文化、精神因素——文化、精神贫困也是贫困的具体表现之一,并常常还是造成物质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一再强调要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发展原则与战略思路。显然,“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逻辑前提是优先发展教育,而优先发展教育的必然结果就是增强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进而靠知识、凭技能来摆脱贫困、迈向幸福生活。这实际上就是人们说的可通过“富脑袋”来实现“富口袋”。(www.xing528.com)

教育具有化民强民的巨大功能与价值,因此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国外曾有《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一书,分析指出贫穷者有时虽比富裕者付出了更多心血,但收益往往比不上富裕者。究其原因,这与贫困者受教育程度较低所导致的视野不广、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判断不准等因素有关。就是说,贫困者常常是因“贫困的脑袋”造成了“贫困的口袋”。这一现象的存在告诉我们在消除贫困时既应加大外部“输血”,更要重视内部“造血”。正是基于这一辩证认识与科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通过发展教育来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摆脱贫困,这就是“扶贫先扶志”的真正内涵。如此看来,通过教育特别是价值观念、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等精神文化的教育,可有效调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使其迈向小康

概括看,由于以项目、资金等为主要手段与途径的扶贫脱贫多属“授人以鱼”,虽常有直接效应,但缺乏持久长远的功效。而具有开发人、发展人、完善人作用的教育虽对扶贫脱贫无直接效应,但更具持久性、长久性而属“授人以渔”,因而就成为消除贫困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与最重要方式。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志”的教育精准扶贫观的内在科学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