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土的本构模型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

计算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土的本构模型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即使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邓肯—张模型参数重新进行计算[139],也只是使得最大位移于实测值较一致,但其变形形态,尤其是墙体下部的变形曲率,仍与实测有一定的距离。图6.7.2 邓肯—张模型和应变空间的多重势面弹塑性计算值比较图6.7.3 墙体变位计算与实测比较

计算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土的本构模型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

实际工程中采用了低双塑性墙方案,墙厚1m,与这里推荐的方案一致,说明现代土力学理论在三峡工程这样超大规模工程中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实施中,围堰断面如图6.7.1(b)图所示,而图6.7.1(a)为原方案断面。

实测上游墙体位移与邓肯—张模型和应变空间的多重势面弹塑性模型计算值比较如图6.7.2所示。由图可见,多重势面弹塑性模型计算的位移无论形态和数值,都比邓肯—张模型更接近于实测结果。尤其是墙体的底部的形态,由于是应力集中区和高应力水平区,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多重势面弹塑性模型在墙体底部的破坏单元数少于邓肯—张模型的破坏单元数,其原因可由墙体底部的形态可知,墙体底部多重势面弹塑性模型的位移曲率小于邓肯—张模型,而实测墙体底部的位移曲率甚至仍小于多重势面弹塑性模型的计算值,说明实际墙体的应力是更安全的。工程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即使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邓肯—张模型参数重新进行计算[139],也只是使得最大位移于实测值较一致,但其变形形态,尤其是墙体下部的变形曲率,仍与实测有一定的距离。如图6.7.3所示[139],因此,说明弹塑性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

(www.xing528.com)

图6.7.2 邓肯—张模型和应变空间的多重势面弹塑性计算值比较

图6.7.3 墙体变位计算与实测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