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简要回顾与成果展示

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简要回顾与成果展示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涉及本构关系方面的研究则更是很多。因此,土的本构模型虽历经了40多年的研究,也提出众多的模型,在用于解决工程问题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一个完美的精确的土的本构模型还只存在于人们的期望中。对土的本构关系的研究的概况,濮家骝、李广信和沈珠江曾对国内外的现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36,37]。

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简要回顾与成果展示

自1963年英国剑桥大学Roscoe为首的研究小组把经典弹塑性理论引入土力学中,建立了著名的剑桥弹塑性本构模型以来[4],40多年来,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一直成为现代土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又热门的重大课题,人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本构模型,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如剑桥模型[4]邓肯—张双曲线非线性弹性模型[5]、Lade-Duncan弹塑性模型[6]日本Matsuoka和Nakai的空间滑动面模型[7](Spatial Mobilized Plane)。随后新的模型或原有模型的发展层出不穷。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魏汝龙对软黏土的屈服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8],70年代末80年代初,清华大学黄文熙教授等利用经典弹塑性理论的正交流动法则,提出用试验资料,根据塑性应变的增量方向直接确定塑性势面(或屈服面)的方法来建立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9],直接推动了我国在土的本构关系方面的研究,至80年代更是掀起了我国研究土的本构关系的热潮。随后,我国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沈珠江在弹塑性模型及多重屈服面模型[10~12],清华大学李广信、濮家骝[13,14]在三维弹塑性模型,河海大学殷宗泽、向大润在弹塑性模型[15~18],成都科技大学屈智炯、建筑科学研究院阎明礼、清华大学高莲士等在非线性K—G模型[19~21],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刘祖德、陆士强等[22]以及清华大学孙岳松、濮家骝、李广信[23,24]应力路径的影响,后勤工程学院郑颖人等在土的应变空间模型、多重屈服面模型[25~27]北京大学殷有泉、曲圣年等在塑性公设方面[28,29]浙江大学龚晓南、曾国熙[30,31]以及王年香、魏汝龙[53]等在软土应力应变归一化各向异性非线性的研究,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陆培炎等在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拟合试验结果方面进行的研究[32]以及窦宜在黏土本构特性的试验研究方面等[33~35],均取得了很有特色的成果。国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涉及本构关系方面的研究则更是很多。由于各国学者所提出的本构模型众多,而不同的本构模型也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为检验不同的本构模型,国外还专门组织了进行考试形式的验证讨论会[116],组织者提供简单试验的结果,然后要求各模型提出者用模型预测复杂应力条件下的试验,收到预测结果后,再公布试验结果,由此用于评价各种模型。而由于土的复杂性,验证结果未能确定哪一个模型是最好的。因此,土的本构模型虽历经了40多年的研究,也提出众多的模型,在用于解决工程问题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一个完美的精确的土的本构模型还只存在于人们的期望中。对土的本构关系的研究的概况,濮家骝、李广信和沈珠江曾对国内外的现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36,3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