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研究结果

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是[3]为真,无法判断推理[2]正确与否,因为不知道“﹁权利”和“﹁死刑”各自是否出现的情况,所以条件不足无法判断。但是根据“权利”这个事实,是无法判断[1]的真假的,故[1]的观点没有受到影响。

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研究结果

1.矛盾削弱

例1-51 (1997-1-6、2001-10-21)正是因为有了第二味觉,哺乳动物才能够边吃边呼吸。很明显,边吃边呼吸对保持哺乳动物高效率的新陈代谢是必要的。

以下哪种哺乳动物的发现,最能削弱以上的断言?

A.有高效率的新陈代谢和边吃边呼吸的能力的哺乳动物

B.有低效率的新陈代谢和边吃边呼吸的能力的哺乳动物

C.有低效率的新陈代谢但没有边吃边呼吸能力的哺乳动物

D.有高效率的新陈代谢但没有第二味觉的哺乳动物

E.有低效率的新陈代谢和有第二味觉的哺乳动物

解析 第一句话“……才……”的逻辑关系为:[1]吃呼→二味。

第二句话“……必要的……”的逻辑关系为:[2]高效→吃呼。

[1]和[2]传递可得:[3]高效→吃呼→二味。

题干问哪个选项能够削弱上述断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判断问题,故应该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考法之间,具体哪个考法,要根据出现的选项才能确定。削弱推理[3]的第一种考法为“高效∧﹁二味”出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而其他三种情况“高效∧二味”“﹁高效∧﹁二味”“﹁高效∧二味”出现时推理都为真,都不削弱。削弱推理[3]的第二种考法为“所有高效的都没有二味”,但是,没有这样的选项出现,而且这种考法也非常少见,故在以后题目中就不做这一可能性的分析了。

【正确答案为D】

例1-52 (2002-1-37)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中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

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

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事实上执行死刑可以减少恶性犯罪,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的影响?

A.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

B.两人的观点都未受到影响

C.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未受影响

D.史密斯的观点未受影响,苏珊的观点得到加强

E.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受到削弱

解析 史密斯认为:[1]死刑→减少犯罪。

苏珊认为:[2]﹁权利→﹁死刑。

问题中给出:[3]死刑→减少犯罪。

在问题中又给出[3]这个推理是对的,与[1]的形式一致,故可以判断出[1]一定对。但是[3]为真,无法判断推理[2]正确与否,因为不知道“﹁权利”和“﹁死刑”各自是否出现的情况,所以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因此,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而苏珊的观点没有受到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A→B”真假这个问题的根源判断,一定要归结于“A∧﹁B”是否出现,考查的是“基石一”的概念。或者给出“A→B”或“﹁B→﹁A”为真和为假,也可以作为判断“A→B”真假的依据,但这种情况很少见,考查的是“基石二”的概念,即原命题与等价逆否角度,但这并没有从根源上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为C】

例1-53 (2002-10-18)是否应当废除死刑,在一些国家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是相关的一段对话。

史密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允许甚至提倡对罪大恶极者执行死刑。公开执行死刑通过其震慑作用显然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机制。

苏珊:您忽视了讨论这个议题的一个前提,这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是否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事实上这样的权利不存在,那么,讨论执行死刑是否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事实上社会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则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评价了这一事实对两人所持观点的影响?

A.两人的观点都得到加强

B.两人的观点都未受到影响

C.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未受影响

D.史密斯的观点未受影响,苏珊的观点得到加强

E.史密斯的观点得到加强,苏珊的观点受到削弱

解析 史密斯认为:[1]死刑→减少犯罪。

苏珊认为:[2]﹁权利→﹁死刑。

问题中给出:[3]权利。

事实是“权利”出现了,根据“基石一”的概念,可以判断出[2]一定是对的,第一个人的观点得到了支持。即“A→B”,当“﹁A”出现时推理一定为真。但是根据“权利”这个事实,是无法判断[1]的真假的,故[1]的观点没有受到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

此题与上一题(2002-1-37)如出一辙,只是在问题中所给的[3]条件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导致答案大相径庭。但是,在很多教材中都将此题解析错误,都没有用形式逻辑的思路去解析,而用的都是日常语义理解的方式去解析此题,并且得到的答案依然是C。所以请考生务必注意此题,不要被其他资料上的错误解析所误导。

【正确答案为D】

例1-54 (2004-10-34)根据一种心理学理论,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必须和周围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是,世界上伟大的画家往往是在孤独中度过了他们大部分时光,并且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所以,这种心理学理论是不成立的。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A.世界上伟大的画家都喜欢逃避亲密的人际关系

B.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人几乎没有孤独的时候

C.孤独对于伟大的绘画艺术来说是必需的

D.几乎没有著名的画家有亲密的人际关系

E.世界上伟大的画家都是快乐的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快乐→亲密。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孤独∧﹁亲密。

此为GMAT题库原题。题干结论认为[2]削弱了[1],但实际上[2]推理不对[1]构成削弱,要构成削弱必须再给出一个条件,那就是伟大的画家“快乐”,这样伟大的画家“快乐∧﹁亲密”就成立了,就是[1]的矛盾形式出现了,故正确选项为E选项。

【正确答案为E】

例1-55 (2008-1-44)根据一种心理学理论,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必须和周围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是世界上伟大的画家往往是在孤独中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时光,并且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所以,这种心理学理论的上述结论是不成立的。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A.该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揭示内心体验与艺术成就的关系

B.有亲密人际关系的人几乎没有孤独的时候

C.孤独对于伟大的绘画艺术家来说是必需的

D.有些著名画家有亲密的人际关系

E.获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不可能不快乐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快乐→亲密。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孤独∧﹁亲密。

此题由GMAT题库原题改编而成,即此题是由上一题(2004-10-34)改编而成,两个题目极为相似。题干结论认为[2]削弱了[1],但实际上[2]推理不对[1]构成削弱,要构成削弱必须再给出一个条件,那就是伟大的画家“快乐”,这样伟大的画家“快乐∧﹁亲密”就成立了,就是[1]的矛盾形式出现了。

E选项给出的是“伟大的艺术家”,其中包括伟大的画家,虽然E选项成立则题干的结论一定是成立的,但是E选项并不是推理成立“必须”的假设。因为,为了使推理成立,并不需要“其他伟大艺术家”必须快乐,只需要“伟大的画家”快乐即可。因此,E选项属于“假设过强”(范围太大,要求过多)的错误,并不适合假设题目,但是作为支持选项可以,E选项成立一定可以推出结论成立。所以,此题属于在改编时,原本意图是选E选项,但是为了与上一道题有所区别,对E选项进行了修改,结果忽略了这一细节,导致题目出现编写错误。有两种修改方式:第一种是修改问题设置,将问题改为“哪个选项能够支持上述论证”;第二种是修改E选项,将其改为“伟大的画家都是快乐的”。

【无正确答案,但编题者的意图选项为E】

2.反对削弱

例1-56 (2012-10-33)所有好的评论家都喜欢格林在这次演讲中提到的每一个诗人。虽然格斯特是非常优秀的诗人,可是没有一个好的评论家喜欢他。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格斯特不是好的评论家

B.格林喜欢格斯特

C.格林不喜欢格斯特

D.有的评论家不是好的评论家

E.格林在这次演讲中没有提到格斯特

解析 第一句“所有……都……”的逻辑关系为:[1]好评论家→喜欢(提到的每一个人)。

第二句“没有A是B”的逻辑关系为:[2]好评论家→﹁喜欢(格斯特)。

“没有A是B”的意思就是“所有A都不是B”,因此,是一个“现实”情况,而不是一个“假设”。所以,如果“格斯特”属于“提到的每一个人”,那么[2]将削弱[1],两个就不可能都真。既然,题干给出[1]和[2]都为真,那么“格斯特”一定不属于“提到的每一个人”中的某个,故正确答案为E选项。

【正确答案为E】

例1-57 (2013-1-33)某科研机构对市民所反映的一种奇异现象进行研究,该现象无法用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助理研究员小王由此断言,该现象是错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使小王的断言不成立?

A.错觉都可以用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解释

B.所有错觉都不能用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解释

C.已有的科学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错觉是如何形成的

D.有些错觉不能用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解释

E.有些错觉可以用已有的科学理论进行解释

解析 题干的逻辑关系为:[1]﹁解释→错觉。

此逻辑关系是根据“推理关系”作出的。根据题干的描述,得出“错觉”断言的依据是“无法解释”,即由“无法解释”断定为“错误”,故“﹁解释→错觉”。当“﹁解释∧﹁错觉”出现时,则[1]矛盾出现,对推理构成削弱,但是没有这样的选项。

A选项使用了“所有……都……”这个连接词,是对“现实”的描述,逻辑关系为“错觉→解释”,等价逆否为“﹁解释→﹁错觉”,转化为“现实”描述就是“所有无法解释的都不是错觉”,是一种反对关系的削弱,即“都不”为真,“都”一定为假,是“基石三”第六个关系的概念,“都”和“都不”的特性是“至少一假”,故A选项正确。这种削弱推理的题目极为少见。

【正确答案为A】

3.反向判断

例1-58 (2003-10-36)在中国,只有富士山连锁经营日式快餐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

Ⅰ.苏州的富士山连锁不经营日式快餐。

Ⅱ.杭州樱花连锁店经营日式快餐。

Ⅲ.温州的富士山连锁经营韩式快餐。

A.仅Ⅰ B.仅Ⅱ C.仅Ⅲ D.仅Ⅰ和Ⅱ E.Ⅰ、Ⅱ和Ⅲ

解析 题干的逻辑关系为:日式→富士山。

推理为真,“日式∧﹁富士山”的情况一定不能出现,即Ⅱ“日式∧﹁富士山(樱花)”的情况一定为假。而Ⅰ的“﹁日式∧富士山”和Ⅲ的“﹁日式∧富士山”都有可能为真,故正确选项为B。

【正确答案为B】(www.xing528.com)

例1-59 (2008-10-48)捐助希望工程的动机,大都是社会责任,但也有的是个人功利,当然,出于社会责任的行为,并不一定都不考虑个人功利。对希望工程的每一项捐助,都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

A.有的行为出于社会责任,但不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B.所有考虑个人功利的行为,都不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C.有的出于社会责任的行为是善举

D.有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社会责任,但是却是善举

E.对希望工程的有些捐助,既不是出于社会责任,也不是出于个人功利,而是有其他原因,如服从某种摊派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大多捐助→社会责任;少数捐助→个人功利。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有的社会责任→个人功利。

第三句话的逻辑关系为:[3]捐助→善举。

第二句话中的“并不一定都不考虑”的等价逻辑关系为“有的考虑”,即“出于社会责任的行为,有的是考虑个人功利的”。因此,逻辑关系为“有的社会责任→个人功利”。

根据“第九种逻辑关系”的互换特性“少数捐助→个人功利”=“有的个人功利→捐助”。与[3]传递后可得:[4]有的个人功利→捐助→善举,故存在“个人功利∧善举”的情况,而B选项的逻辑关系恰好为“个人功利→﹁善举”,两者之间是矛盾关系,故[4]为真,这B选项一定为假,而其他选项的情况都可能为真,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正确答案为B】

例1-60 (2013-1-40)教育专家李教授提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努力,否则就会像龟兔赛跑的故事一样,一时跑得快并不能保证一直领先。如果你本来基础好又能不断努力,那你肯定能比别人更早取得成功。

如果李教授的陈述为真,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A.小王本来基础好并且能不断努力,但也可能比别人更晚取得成功

B.不论是谁,只有不断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

C.只要不断努力,任何人都可能取得成功

D.一时不成功并不意味着一直不成功

E.人的成功是有衡量标准的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努力→﹁一直领先。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基础好∧努力→更早成功。

[2]为真,其矛盾关系为“(基础好∧努力)∧﹁更早成功”必假,故A选项正确。

【正确答案为A】

例1-61 (2013-1-53)专业人士预测:如果粮食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蔬菜价格也保持稳定;如果食用油价格不稳,那么蔬菜价格也将出现波动。老李由此断定: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但是肉类食品价格将上涨。

根据上述专业人士的预测,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对老李的观点提出质疑?

A.如果食用油价格稳定,那么肉类食品价格将会上涨

B.如果食用油价格稳定,那么肉类食品价格不会上涨

C.如果肉类食品价格不上涨,那么食用油价格将会上涨

D.如果食用油价格出现波动,那么肉类食品价格不会上涨

E.如有食用油价格稳定,肉类食品价格才不会上涨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粮价稳→菜价稳。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油价稳→﹁菜价稳。

第三句话的逻辑关系为:[3]粮价稳∧肉价上涨。

[1]和[2]传递可得:[4]粮价稳→菜价稳→油价稳。而[3]和[4]并不构成矛盾关系,[4]中缺少“肉价稳”的信息。B选项的逻辑关系为“油价稳→﹁肉价上涨”,与[4]传递可得:[5]粮价稳→菜价稳→油价稳→﹁肉价上涨。这时[5]与[3]是矛盾关系,如果[5]真,那么[3]必假。故B选项正确。

【正确答案为B】

4.难题与变形

例1-62 (2006-1-27)我想说的都是真话,但真话我未必都说。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各项都可能为真,除了

A.我有时也说假话

B.我不是想啥说啥

C.有时说某些善意的假话并不违背我的意愿

D.我说的都是我想说的话

E.我说的都是真话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想说→真话。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真话→﹁一定都说。

[1]和[2]传递可得:[3]想说→真话→﹁一定都说。

A选项的意思为出现“﹁真话”,这是可能的,与[3]不是矛盾关系。

B选项的意思为出现“﹁一定都说”,这是可能的,与[3]不是矛盾关系。

C选项的逻辑关系为“﹁真话∧想说”,与[3]中“﹁真话→﹁想说”是矛盾关系,因此,一定不可能出现,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

D选项的逻辑关系为“说的(都说)→想说”,不与[3]矛盾,此推理是可能出现的。

E选项的意思为出现“真话”,这也是可能出现的。

【正确答案为C】

例1-63 (2007-1-47)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不使其他某个(或某些)人境况变坏,他的情况就不可能变好。如果一种变革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没有其他人的境况因此变坏,则称这一变革为帕累托变革。

以下各项都符合题干的断定,除了

A.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他的情况可能变好,就会有其他人的境况变坏,这样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B.如果某个帕累托变革可行,则说明社会并非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C.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变革的余地,则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D.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有使其他某个(或某些)人境况变坏,他的情况才可能变好,这样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E.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使其他人境况变坏,他的情况就可能变好,这样的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析 “最优”的逻辑关系为:[1]﹁他坏→﹁己好。

“变革”的逻辑关系为:[2]己好∧﹁他坏。

可以发现“最优”和“变革”是一对矛盾关系,现实情况一定是“必一真一假”,只能出现一种情况。

A选项中“最优”的定义为:己好→他坏,与题干中“最优”逻辑关系的逆否一致,故A选项内容上完全正确。

B选项的逻辑关系为:变革→﹁最优。C选项的逻辑关系为:﹁变革→最优。这两个选项都完全正确,因为“变革”和“最优”是一对矛盾关系,必一真一假,非此即彼。

D选项出现“只有……才……”,对“最优”的逻辑关系描述为“己好→他坏”,与题干中最优的逻辑关系完全等价,故D选项内容上正确。

E选项出现“只要……就……”,对“最优”的逻辑关系描述为“他坏→己好”,与题干中最优的逻辑关系不等价,故E选项内容错误,正确选项为E选项。

此题是非常经典的一道形式逻辑题,其中涉及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单步推理”,一个是“削弱推理”,考生一定要经常回顾此题。

【正确答案为E】

例1-64 (2008-1-50)

如果以上是四张卡片,一面是大写英文字母,另一面是阿拉伯数字。主持人断定,如果一面是A,则另一面是4。

如果试图推翻主持人的断定,但只允许翻动以上两张卡片,正确的选择是

A.翻动A和4

B.翻动A和7

C.翻动A和B

D.翻动B和7

E.翻动B和4

解析 主持人的推理为:[1]A→4。

当“A∧﹁4”出现时,主持人的推理将被削弱。所以,需要判断当一面是A时,同时另一面是否为﹁4;另外,当一面是7(﹁4)时,另一面是否为A,如果出现了就可以削弱主持人的推理,故A和7即可,正确选项为B选项。

【正确答案为B】

例1-65 (2012-1-49)一位房地产信息员通过对某地的调查发现:护城河两岸房屋的租金都比较廉价,廉租房都坐落在凤凰山北麓,东向的房屋都是别墅,非廉租房不可能具有廉价的租金;有些单室套的两限房建在凤凰山南麓,别墅也都建在凤凰山南麓。

根据该房地产信息员的调查,以下哪项不可能存在?

A.东向的护城河两岸的房屋

B.凤凰山北麓的两限房

C.单室套的廉租房

D.护城河两岸的单室套

E.南向的廉租房

解析 第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1]护城河两岸→租金廉价。

第二句话的逻辑关系为:[2]廉租房→凤凰山北麓。

第三句话的逻辑关系为:[3]东向的→别墅。

第四句话的逻辑关系为:[4]﹁廉租房→﹁租金廉价。

第五句话的逻辑关系为:[5]有些单室套两限房→凤凰山南麓。

第六句话的逻辑关系为:[6]别墅→凤凰山南麓。

[1]、[4]和[2]传递可得:[7]护城河两岸→租金廉价→廉租房→凤凰山北麓。

[3]和[6]传递可得:[8]东向的→别墅→凤凰山南麓。

最后只需要看[5]、[7]和[8]三个推理即可。A选项必假,因为根据[8],“东向的”一定是“别墅”,而护城河两岸的一定是“租金廉价”,但是,别墅的租金不可能廉价,故A选项的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出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正确答案为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