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精神文化及宗教信仰概况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精神文化及宗教信仰概况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诏时期通用汉文。发现于安宁市大石庄的《王仁求碑》碑文是唐朝前期西南地区所用文字的确凿证据。这种文字创始于南诏晚期,延续至明、清,南诏用“白文”撰写了地方史籍和其他文献。以汉字来记本民族文字的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汉字对南诏的影响之大,及汉字在当时西南地区的遍及程度。在受唐朝汉文化影响的同时,由于西南地区与西部天竺交往的频繁,南诏文字也受到天竺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精神文化及宗教信仰概况

唐朝初年,西洱河地区民族很早就在使用汉语,梁建方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率军攻入西洱河地区时,这一时期西洱河的民族已在使用汉语,只不过语音有了些变化。

南诏时期通用汉文。现存南诏时期的金石刻辞都是汉文,如《南诏德化碑》、元封年号摩崖、剑川石宝山造像题字;南诏时期的文件,如异牟寻与韦皋书、南诏与唐使在点苍山的盟文,亦都用汉文。可知南诏时期主要使用的文字是汉文,而且应用得很广泛。连被视为南诏宫廷之宝的《南诏图传》文字卷也全部用汉文书写,《南诏图传》藏于宫廷,只有王室和高官才可以观看,说明南诏国王及上层官员一般都能看懂和使用汉字,《南诏图传》文字卷是南诏通行汉字的明证。[265]

在南诏建立以前,西南地区就已在使用汉文。发现于安宁市大石庄的《王仁求碑》碑文是唐朝前期西南地区所用文字的确凿证据。此碑立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碑文作者闾丘为初唐文人,“与陈子昂等齐名”,[266]而书写人则是立碑者王仁求之子王善宝。王仁求、王善宝父子均为西南民族,《旧唐书·张柬之传》对王善宝有这样的记载:“至垂拱四年(688年),蛮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爨乾福又请置州。奏言所有课税,自出姚府管内,更不劳扰蜀中。”[267]此“碑中天、地、国、日、月、圣等字已采用武周时写法,尤足见内地风尚传入云南的迅速”。[268]

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认为:“当时唐代通俗习用之字,在南诏时,相当流行,可以断言。”[269]而在南诏国仅存的碑刻《南诏德化碑》碑文中文字则没有异体字,这是因书者郑回为唐经学家,不写俗字。南诏国的民间是流行这些异体字的,以至于到宋代还保存着这些字的写法,如“国”字之异写。(www.xing528.com)

除汉字外,南诏国还有另一种文字——白文。这是一种利用汉字记白蛮语音,或将汉字笔划略作增、损而成的一种表意记音文字。这种文字创始于南诏晚期,延续至明、清,南诏用“白文”撰写了地方史籍和其他文献。以汉字来记本民族文字的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汉字对南诏的影响之大,及汉字在当时西南地区的遍及程度。

在受唐朝汉文化影响的同时,由于西南地区与西部天竺交往的频繁,南诏文字也受到天竺古印度文化的影响。《云南志》卷8记载:“田曰双,汉五亩也。”[270]这一“双”字是滇人袭用印度称谓的有力证明。[271]另据方国瑜先生考,南诏别名“鹤拓”,也出自梵语,即假印度乾陀罗名名之。[272]这是南诏在文字上保留了与天竺联系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