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温饱工程扶贫成效显著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温饱工程扶贫成效显著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靖边县属于省级白于山区贫困县。1995年至1999年,靖边县通过实施温饱工程、小额信贷、移民开发等开发式扶贫工作,全县民众整体越过了温饱线,实现了由面上贫困到点上局部贫困的历史性转折。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得到有效落实,农民实现零负担。其间,靖边县抓住利用中、省、市“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机遇,争取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扶持,落实包扶项目。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温饱工程扶贫成效显著

靖边县属于省级白于山区贫困县。从1994年起,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县通过国家专项扶持、社会扶持、部门扶持和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贫困人口逐年减少。1995年至1999年,靖边县通过实施温饱工程、小额信贷移民开发等开发式扶贫工作,全县民众整体越过了温饱线,实现了由面上贫困到点上局部贫困的历史性转折。

2000年,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改变20世纪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每年集中财力有计划地扶持几个村,让其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起到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村容村貌三大重点,在白于山区12个乡镇投入资金4049万元,建成32个重点村。

2002年至2004年,靖边县连续三年实施了“富民工程”,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对舍饲养畜、沼气综合利用、地膜种植、青贮窖、日光温室、饲草加工等项目的实施技术进行大量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县、乡、村干部及技术人员2万多人,使1.7万人掌握了各种实用技术,为全面搞好农村脱贫致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得到有效落实,农民实现零负担。其间,靖边县抓住利用中、省、市“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机遇,争取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扶持,落实包扶项目。全年完成3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打机井128眼,发展灌溉农田3万多亩,人工种草1.9万亩,新修水塔和高位蓄水30处,水窑窖200多个,解决了2.1万多人饮水困难问题;建成标准化牛、羊、兔舍3万平方米;实施6000亩“双沟覆膜”技术示范田,增产60%以上。(www.xing528.com)

陕西省政府于2005年明确宣布解决白于山区的贫困问题为本年度省政府要办的7件实事之一。靖边县抓住机遇,对该区域实施扶贫规划。为了摸清白于山区群众贫困现状,全县抽调34名领导和业务骨干分赴县境内白于山区17个乡镇、147个行政村、1500个自然村进行逐村考察调研。靖边县政府在2008年启动了建设白于山区板块开发示范区,进行连片开发。示范区涉及8个乡镇59个村、480平方公里3.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1万人。项目实施前,相关单位在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确定、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讨论,制定建设规划、明确脱贫路子。2009年,靖边县投资4599.4万元,在五里湾、中山涧、席麻湾等9个乡镇的21个重点村实施扶贫工程。通过新打配套深井、架设高低压线路、发展基本农田、新建供水点等方式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其中,种植脱毒马铃薯、夏洋芋、玉米示范田4380亩,发展综合经济林6040亩,发展肉羊育肥户50户。重点村项目实施后,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79元提高到3188元,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以上。席麻湾东高峁村刘志斌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模式,以协会方式带动规模养殖,全村几十户都走上羊肉育肥产业路子,使户均收入达到2.2万元。

2010年,靖边县从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以来,全县建设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21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9.7万人减少到2.58万人,减少了7.12万人,占到农业人口的28%,其中2006年至2009年脱贫2.96万人。中央、省、市累计150个部门参与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500万元。靖边县被确定为“全国贫困户互助资金试点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