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防物联网理论与实战:燃烧类型详解

消防物联网理论与实战:燃烧类型详解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4种类型。表11.2几种常见可燃物的燃点3)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物理爆炸指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消防物联网理论与实战:燃烧类型详解

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4种类型。

1)闪燃

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表面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而一闪即灭。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不会发生闪燃,更不会发生着火。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如表11.1所示。

表11.1 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

2)着火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着火是燃烧的开始,特征为出现火焰。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用打火机去点柴草等,就会引起它们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的温度没有达到燃点时不会着火,物质的燃点越低,着火越容易。某些常见可燃物的燃点见表11.2。

表11.2 几种常见可燃物的燃点(www.xing528.com)

3)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发生自然燃烧的现象。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等。本身自燃是指没有外界热源作用,靠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产生热量引起的自燃。引起本身自燃的原因有氧化生热、分解生热、聚合生热、吸附生热、发酵生热。黄磷暴露于空气中的自燃是最典型的本身自燃现象。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如表11.3所示。

表11.3 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4)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物理爆炸指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化学爆炸指由于物体本身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如炸药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