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物联网伦理体系:消防物联网理论与实战

构建物联网伦理体系:消防物联网理论与实战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物联网伦理道德体系科学技术在21世纪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界、造福人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同时物联网伦理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伦理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②加强物联网伦理道德观建设:科技既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同时也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构建物联网伦理体系:消防物联网理论与实战

尽管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会引发很多新问题,带来很多风险,但不可避免地,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物联网的潮流不可阻挡。因此,建议吸取互联网发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做到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尽早研究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或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制定有关规范物联网发展的法律、政策,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有效调整物联网技术引发的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社会矛盾,规范物联网技术的合法应用,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政策保障,使我国的物联网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安全、可信任的网络。根据物联网伦理的建立原则,在社会伦理道德发展、法制规范建设与技术进步存在时滞效应的情况下,应努力寻求三者的平衡点,依靠网络伦理的道德规范作用、技术的安全防范作用和法律规范的事后惩罚作用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形成网络经济的经济模式,实现人类的新发展。

(1)建立物联网伦理道德体系

科学技术在21世纪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界、造福人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人们遵循科技伦理,让科技为人类服务。因此在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之时,我们必须充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物联网伦理道德建设,抵御和防止其负面效应,此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加强物联网道德规范建设:物联网行为同其他社会行为和空间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维护物联网空间秩序、对物联网主体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新道德规范体系,规范人们的物联网行为。随着物联网概念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物联网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从网络运行的任何领域和环节设定行为伦理规范,从而构建物联网发展的伦理基础。同时物联网伦理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伦理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必须把物联网和人自身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所以,以发展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眼光倡导物联网网络中的国内平等、国际平等、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原则,强调物联网主体作为人的“类”意识,强调任何局部网络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不应以损害其他局部为代价,使物联网伦理的主体逐渐从“作为个体的人”扩大为“作为的整体的类”,是十分重要的。唯此,才能使得物联网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

②加强物联网伦理道德观建设:科技既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同时也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科技已经普遍地深入生活,所以我们无法避免它,而且还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如何利用科技是我们的选择,而我们正确选择的基础决定于正确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相比,物联网伦理道德更为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也更需要物联网网络主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网络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所以,科技伦理已经不仅仅是对科技人员的要求,而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构建物联网发展的伦理空间,必须加强物联网伦理道德观建设,大力宣扬正确的物联网伦理道德观念,使网络主体树立正确的物联网伦理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物联网正义环境。由于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道德,虚拟现实对物联网主体的道德要求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向网络主体传递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途径才能发生作用。道德宣传教育作为社会有组织、自觉的道德活动,要求广大民众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应当把握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要理性地从事物联网相关活动,维护基本的物联网活动秩序,制止不道德的行为。在这方面,尤其是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他们对物联网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物联网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www.xing528.com)

(2)加强物联网立法规范建设

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平博士曾指出:任何空间都需要秩序,技术的发展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造福人类。由于道德没有强制力,它主要是借助评价、教育感化、舆论褒贬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义务和善恶判断力;它的调整标准是模糊的,只有被人的良心接受才能产生效果。因此伦理是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学家狄骥提出了社会的三种“客观的”规范,即经济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事实上,法律规范恰是最低等次的规范,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的最基本保障。所以法律法规是社会最低的道德标准的表达,是对极端不道德的行为的预防与打击,没有法律法规作为道德之间的强后盾,物联网伦理将会是苍白无力的。而一旦法律建立在技术革命及其他社会经济价值取得平衡的基础上时,就不仅仅起到它的规范作用,它必定会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从社会整体来看,物联网立法有助于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这也是物联网立法作用的终极目标

物联网虽然有别于现实社会,但是它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文明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单靠自己的良心和社会的舆论来约束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立法程序,把一些最基本的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使人遵守才能保证最起码的社会秩序。如果人们都不遵守这个基本秩序,物联网能否健康生存都成了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和进步了。同样,这个基本秩序也必须用法律来保证。物联网在带来人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现实困惑,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将发生改变。由于物联网技术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因此新问题会层出不穷,往往会超过现有法律框架。由此可见,现行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用于物联网社会。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法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能不能得到伦理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法律是伦理实现的保障,伦理所提倡的善和所谴责的恶,可以通过法律确认而规范化和具体化,法律为伦理的实施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将那些成熟的、共性的伦理规范适时地转化为法律法规,才能构筑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我国物联网立法还处于论证阶段,特别是关于物联网的立法在大部分环节都是空白,因此要做好基础性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构建工作,要从完善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建立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不断完善,加紧制定出台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库保护法、数字媒体法、数字签名认证法、计算机犯罪法以及计算机安全监管法等信息空间正常运作所需的配套法规。只有法律和伦理二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让物联网领域在有序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