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果:成都城市史修订本:从迁徙到定居

成果:成都城市史修订本:从迁徙到定居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古蜀人建立的初期城市看,都是从流徙状态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蜀族沿岷江流域迁徙筑城,正反映了他们在水患频仍的平原地区选择居住地的不懈努力。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依傍江河而居成为人们生活条件的最佳选择。蜀人进入成都平原后,常为洪水困扰,不断筑城,又不断迁徙。由于鳖灵导洪得法,减轻了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蜀人得以在“陆处”生活。蜀人迁徙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食盐问题。

成果:成都城市史修订本:从迁徙到定居

从古蜀人建立的初期城市看,都是从流徙状态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古蜀人进入成都平原以后,其聚落是不断变迁的,从他们活动轨迹看,新津县宝墩遗址、都江堰市芒城遗址、郫县三道堰古城遗址、温江县鱼凫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都是在蜀族进入成都平原以后先后建筑的。其频繁迁徙的原因,与当时成都平原洪水泛滥成灾,无法有效防范夏秋季节的暴雨和洪水有关。

蜀族沿岷江流域迁徙筑城,正反映了他们在水患频仍的平原地区选择居住地的不懈努力。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依傍江河而居成为人们生活条件的最佳选择。成都平原为四川盆地白垩系内海遗存,后由洪水冲积而成,地势平缓,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坡度在3%至5%。西北部玉垒山、九顶山横亘岷江、湔江、雒水、绵水上游,江水不畅;东部龙泉山又阻碍江水东去,夏秋季节,洪水泛滥;冬春季节,也常常是水乡泽国。蜀人进入成都平原后,常为洪水困扰,不断筑城,又不断迁徙。

大规模治水活动大约开始于杜宇氏统治的后期,最初成效甚微,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不能治水”,后由荆人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决玉山”,即开凿玉垒山泄洪道,即初步开创了都江堰宝瓶口分水工程。这一分水工程可能已从岷江分出沱江,使其东流,即《禹贡》所谓“东别为沱”。《水经注·江水》也明确指出这一点:“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氏所凿也。”同时,鳖灵还可能在位于今金堂县境内龙泉山与云顶山之间开凿了宣泄内江洪水的水道(金堂峡),使其顺利地注入沱江。由于鳖灵导洪得法,减轻了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蜀人得以在“陆处”生活。岷江、沱江上游水患的初步整治,为开发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鳖灵治水,功莫大焉,望帝因之禅让王位于开明氏。这是蜀人在成都平原有了较为稳定的居住环境的标志。(www.xing528.com)

成都平原的洪灾虽经蜀王开明氏穿凿宝瓶口、分流内外江,得到了初步治理,但是,其工程尚属初创,治水规模、配套设施和调控洪水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同时,由于成都平原河道密集,水量丰富,夏秋洪水汛期长、发生频率又高,非经有组织的大规模治理,不能控制洪灾。尽管如此,水患问题的初步治理,仍对成都平原稻作农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开明王朝日益强盛,疆域不断扩大,开明五世也最终选择了在成都建立自己的都城;到开明九世被秦所灭,蜀国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商业街、十二桥遗址发掘报告充分展示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蜀人迁徙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食盐问题。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蜀族在岷江上游生活时,很容易找到露出地表的咸石,《华阳国志》载:“汶山有咸石,煎之得盐。”蜀族进入成都平原后,未能得到可靠的食盐来源,四川盆地盐卤资源深藏地下岩层中,古蜀食盐仰给于西北地盐和东部巴人“巫诞”行销的巫盐[19],蜀人有淡食之忧患,也成为蜀族不断迁徙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