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解决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

有效解决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73:管廊基坑与道路边坡距离较近,未考虑管廊基坑开挖对道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第3.1.2条关于基坑支护应保证周边道路安全的规定。选用的监测项目及其监测部位应能够反映支护结构的安全状态和基坑周边环境受影响的程度。

有效解决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

问题71:管廊长度较长,未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来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采取不同开挖断面。

【原因分析】违反《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2015)第1.0.1条关于综合管廊建设应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规定。

【处理措施】综合管廊基坑支护设计应按基坑不同的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划分设计计算剖面。对每一计算剖面,应按其最不利条件进行计算。最后,针对不同埋深、不同地质情况,采取不同的基坑开挖断面,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

问题72:基坑支护设计未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深度超过限值的基坑未进行专项评估。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3.1.3条关于基坑支护设计的规定,违反《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关于深基坑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

【处理措施】当综合管廊基坑深度超过限值(岩质基坑高度≥12 m,岩土混合基坑高度≥8 m且土层厚度≥4 m,土质基坑高度≥5 m)时,应按深基坑项目进行设计管理:在项目规划选址前,应进行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体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设计确定后,其深基坑项目必须一并进行工程地质详细勘察,作为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的依据;深基坑项目设计按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并应分别在主体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之前开展;深基坑项目支护方案设计完成后,必须提交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其可行性评估报告作为主体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深基坑项目支护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须提交原可行性评估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审查,深基坑项目支护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书作为主体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及备案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问题73:管廊基坑与道路边坡距离较近,未考虑管廊基坑开挖对道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3.1.2条关于基坑支护应保证周边道路安全的规定。(www.xing528.com)

【处理措施】综合管廊基坑距离道路边坡较近时,管廊基坑开挖会改变原有道路边坡的坡形(如支挡结构临空面加高、开挖坡脚等),管廊基坑开挖对道路边坡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在管廊基坑支护设计时,应将综合管廊基坑与道路边坡作为整体来分析其稳定性。

问题74:基坑监测未做详细要求,基坑开挖未明确施工工艺、顺序、回填等要求,未考虑分段、跳槽、逆作等施工措施。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8.1.1条关于基坑开挖、第8.2.1条关于基坑监测的规定。

【处理措施】由于实际地质条件可能与设计采用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不符,且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可能出现土层含水量、基坑周边荷载、施工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变化,通过基坑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状态,以及基坑周边受保护对象变形状态是否在正常设计状态之内。基坑监测是保证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基坑支护设计应根据支护结构类型和安全等级选择基坑监测项目,并应根据支护结构的具体形式、基坑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确定监测点部位及数量。选用的监测项目及其监测部位应能够反映支护结构的安全状态和基坑周边环境受影响的程度。

问题75:边坡整体稳定性计算中,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边坡破坏模式未考虑沿岩土界面的滑动破坏模式。

【原因分析】违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5.2.1条、第5.2.3条、第5.2.7条关于边坡破坏模式的规定。

【处理措施】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可能的破坏模式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稳定性状态作出定性判断,并对其稳定性趋势作出估计,是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判断边坡的可能破坏模式应同时考虑到受岩土体强度控制的破坏和受结构面控制的破坏。存在平面滑动可能性的边坡,可采用平面滑动稳定性计算方法计算其稳定性。对于可能沿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滑动的情形,应采用折线滑动面计算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