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轴汽车负荷分配设计计算

多轴汽车负荷分配设计计算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在设计多轴汽车时,其负荷分配还基本处于一种随意状态,即随意给定悬架的刚度值,或者是参考部分样车给定悬架刚度,待样车出来后再测定负荷,进而调整修改。这是由设计要求决定的。为考察负荷分配的均匀性,还须用式和式检验负荷分配比λP和频率分配比λN。值得注意的是,负荷分配比λP是随轴数n的增大而减小的。

多轴汽车负荷分配设计计算

当前,在设计多轴汽车时,其负荷分配还基本处于一种随意状态,即随意给定悬架的刚度值,或者是参考部分样车给定悬架刚度,待样车出来后再测定负荷,进而调整修改。显然,这是一种被动设计。本文将从主动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三种负荷分配法:等刚度负荷法、等频率负荷法、均布轴荷法。下面具体介绍。

1.等刚度负荷分配法

所谓等刚度负荷,就是各轴悬架刚度相等时的各轴悬架的载荷或各轴的轴负荷。虽为同一组刚度,但由悬挂质体载荷决定的为各轴悬架载荷,而由整车总负荷决定的则为各轴的轴载荷。

各轴悬架刚度相等,其优点是各轴悬架结构可以通用,简化设计制造,降低成本,方便维修。下面建立计算公式并举例计算。

(1)计算公式的建立 等刚度的数值,从理论上说有无穷多组,但到底取什么样的数值才算合理呢?这是由设计要求决定的。假设要求悬挂质体(整车)质心面处的频率为N,那么便可导出各轴悬架的刚度值Ce了。

根据频率N,便可求出质心面处的变形:

978-7-111-45672-8-Chapter03-69.jpg

式中 N——设计要求的质心面处的频率(次/min)。

由式(3-36),可得质心面处的刚度C

C=P/f (3-37)

根据式(3-5)的关系,可以导出所要求各轴的等刚度Ce的计算公式:

978-7-111-45672-8-Chapter03-70.jpg

式中 n——多轴汽车的轴数;

l——质心到第一轴的距离(cm);

li——各轴到第一轴的距离(cm)。

由式(3-33)可知,等刚度载荷Pi可用下式计算:

Pi=a+kli (3-39)

式中,k=CeP/R0C,a=(R0-l)k。

为考察负荷分配的均匀性,还须用式(3-34)和式(3-35)检验负荷分配比λP和频率分配比λN

(2)计算示例 某6轴汽车(n=6),悬挂质体负荷P=600600N,悬挂质体质心面至第一轴的距离l=700cm,各轴至第一轴的距离l1=0cm,l2=220cm,l3=680cm,l4=900cm,l5=1120cm,l6=1340cm。设计要求质心面处的频率N=95次/min,求各轴悬架的等刚度(均布刚度)Ce和各悬架负荷Pi

具体计算:

1)用式(3-36)计算质心面处的变形:

978-7-111-45672-8-Chapter03-71.jpg

2)用式(3-37)计算质心面处的刚度:

C=P/f=600600/9.972=60228.6N/cm

3)用式(3-38)计算各轴悬架等刚度:

式(3-38)中的[∑(l-li)]2=(6l-∑li)2=(6×700-4260)2=3600

式(3-38)中的∑(l-li)2=7002+4802+202+2002+4202+6402=1346800

978-7-111-45672-8-Chapter03-72.jpg

4)用式(3-3)计算外心距:

978-7-111-45672-8-Chapter03-73.jpg

负值说明外心在汽车的右侧。

5)用式(3-39)计算各轴等刚度负荷:

式(3-39)中的k=978-7-111-45672-8-Chapter03-74.jpg=-4.461452

式(3-39)中的a=(R0-lk=(-22446.7-700)×(-4.461452)=103267.9

P1=103263.4N,P2=102286.4N,P3=100234.1N,P4=99252.6N,P5=98271.1N,P6=97289.6N,∑Pi=600600N。

6)用式Ni=300/978-7-111-45672-8-Chapter03-75.jpg=300978-7-111-45672-8-Chapter03-76.jpg计算各轴悬架的偏频,计算结果:

N1=93.6次/min,N2=94次/min,N3=95次/min,N4=95.4次/min,N5=95.9次/min,N6=96.4次/min。

7)用式(3-34)计算负荷分配比:λP=P1/P6=103263.4/97289.6=1.06,此值说明各轴悬架负荷分配较为均匀。

8)用式(3-35)计算频率分配比:λN=N6/N1=96.4/93.6=1.03,此值说明各悬架偏频分配相当好!

2.等频率负荷分配法

所谓等频负荷,就是保证各车轴悬架偏频相等时的悬架载荷,它是悬挂质体载荷在各轴悬架上的分配。由于各轴悬架偏频相等,可使乘坐舒适性和货物及运载设备(如导弹等)的安全性提高(没有角位移),故提出了等频负荷这一设想。

(1)计算公式的建立 求取等频负荷,就是要在已知悬挂质体载荷P,质心至第一轴的距离l和各轴位置li以及所希望的各轴偏频N的情况下,确定各轴悬架的刚度Ci

根据设计要求的偏频N,可得各悬架弹簧的变形:

978-7-111-45672-8-Chapter03-77.jpg

式中 N——各轴悬架的偏频,次/min。

由于各轴悬架的变形和偏频都相等,故外心距R0→∞,质心面与中性面重合,故质心面处的刚度C等于中性面处的刚度Co。假设汽车的总轴数为n,那么

978-7-111-45672-8-Chapter03-78.jpg

由式(3-40)和式(3-41)可得

978-7-111-45672-8-Chapter03-79.jpg

由转矩平衡的关系,加之各轴弹簧变形相等,故可得

978-7-111-45672-8-Chapter03-80.jpg

如何把式(3-41)的刚度分配于各个悬架呢?这只需做到下述两点:

1)满足式(3-40)~式(3-43)的条件。

2)使分配所得的刚度分配比λC为最小。

刚度分配比λC就是刚度分配所得的最大值Cmax与最小值Cmin之比,亦即

λC=Cmax/Cmin(3-44)

使λC值最小的目的,在于使各轴的等频负荷Pi分布较为均匀。

假设质心面左侧各轴悬架刚度均为Cf,右侧各轴悬架的刚度均为Cr。并设质心面在第k轴和第k+1轴之间(若质心面正好落在某一轴线上,则把此轴叫做第k轴),那么右侧各轴悬架的刚度为

Cr=(Co-kCf)/(n-k) (3-45)

利用式(3-43)的关系可得

978-7-111-45672-8-Chapter03-81.jpg

将式(3-45)代入式(3-46),可解得左侧各轴悬架的刚度。

978-7-111-45672-8-Chapter03-82.jpg

能够满足等频分配的刚度Ci和载荷Pi,从理论上说有无穷组,但唯有由式(3-45)和式(3-47)所决定的等频刚度而推出的等频载荷才能保证载荷分布最为均匀。

值得注意的是,负荷分配比λP是随轴数n的增大而减小的。当n→∞时,λP=1。

(2)计算示例 某4轴汽车,即n=4,悬挂质体负荷P=351800N,质心面至第一轴的距离l=380cm(k=2),各轴至第一轴的距离l1=0,l2=220cm,l3=550cm,l4=770cm。设计要求各轴悬架偏频N=100次/min,求取各轴理想载荷Pi

具体计算:

1)用式(3-40)计算各轴静挠度fi

978-7-111-45672-8-Chapter03-83.jpg(www.xing528.com)

2)用式(3-41)计算质心面处的组合线刚度:

C=Co=∑Ci=P/f=351800/9=39088.9N/cm

3)用式(3-47)计算左侧各悬架刚度:

978-7-111-45672-8-Chapter03-84.jpg

4)用式(3-45)计算右侧各悬架的刚度:

Cr=(Co-kCf)/(n-k)=(39088.9-2×9949.9)/(4-2)=9594.6N/cm

5)用式Pi=Cfi计算各轴悬架的等频负荷:

P1=P2=Cff=9949.9×9=89549N

P3=P4=Crf=9594.6×9=86351N

6)用式∑Pi验算各轴负荷和:

Pi=2×(89549+86351)=351800N=P(计算精确)

7)用式(3-34)计算负荷分配比:

λP=Pmax/Pmin=P1/P4=89549/86351=1.037(分配均匀)

8)用式(3-44)计算刚度分配比:

λC=Cmax/Cmin=Cf/Cr=9949.9/9594.6=1.037(分配均匀)

9)用式(3-35)检验频率分配比:

978-7-111-45672-8-Chapter03-85.jpg

3.均布轴荷分配法

所谓均布轴负荷,就是汽车整车总负荷P均匀分布于各车轴的载荷P/n。载荷均布有着如下优点:

•能提高通过性。在汽车总载荷已定的情况下,载荷均布的实质就是避免某一车轴负荷较高,从而减小在软地面上的下陷和提高越障能力等。

•能保护路面和提高桥梁等设施的安全。

•能相对降低相关零部件的载荷,提高可靠性

•能使各车轴轮胎的气压和变形相等,保持车身状态,避免驱动车轴的功率循环等。

(1)计算公式的建立 如何才能实现均布轴荷呢?这与各轴轴距li和各轴刚度Ci等因素有关。下面分别叙述:

1)选定各轴轴距li。在整车负荷P、质心位置l和车轴数n已定的情况下,根据图3-1的关系,各轴轴距li必须保证力矩平衡,亦即应使978-7-111-45672-8-Chapter03-86.jpgPil-li)=0,由于各轴负荷Pi=P/n,所以必须使978-7-111-45672-8-Chapter03-87.jpg

若不能满足式(3-48)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均布轴荷。式(3-48)对于n≥3的汽车,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n=2的汽车,特别是二轴货车,由于重心偏后,总轴距又不能随意改动,故虽有理论意义,但事实上却是难以实现的。

2)选定各轴的刚度Ci。各轴的刚度Ci应是由式(3-32)所决定的刚度,它取决于各轴的变形fi,亦即

978-7-111-45672-8-Chapter03-88.jpg

式(3-49)中的变形fi可以根据整车质心面处的变形f和第一轴处的变形f1的设计要求来决定。假定要求质心面处的频率为N(注意此处的频率N不是偏频,它比偏频略低,因增加了非悬挂质量),并要求第一轴处的频率为N1,那么,质心面处和第一轴处的变形就分别为

978-7-111-45672-8-Chapter03-89.jpg

注意:若N1N,则f1f,此时外心在左侧,反之则在右侧。

在上述假设下,车体的满载角位移为

tanδ=(f-f1)/l (3-52)

各轴的变形为

978-7-111-45672-8-Chapter03-90.jpg

将式(3-53)代入式(3-49),便可得到各轴的刚度:

978-7-111-45672-8-Chapter03-91.jpg

N=N1f=f1δ=0,即外心距在无穷远处,此时,

978-7-111-45672-8-Chapter03-92.jpg

有了式(3-54),就能用下式计算均布轴荷了:

978-7-111-45672-8-Chapter03-93.jpg

由式(3-55)计算的轴荷,一定满足Pi=P/n

(2)计算示例 某8轴汽车,即n=8,整车总负荷P=1196000N,质心面至第一轴的距离l=740cm,各轴至第一轴的距离l1=0,l2=205cm,l3=430cm,l4=635cm,l5=840cm,l6=1065cm,l7=1270cm,l8=1475cm。设计要求质心面处的频率N=90次/min,第一轴处的频率N1=95次/min,求各轴悬架的刚度Ci

具体计算:

1)用式(3-48)检验力矩是否平衡:

978-7-111-45672-8-Chapter03-94.jpg

力矩已达平衡,轴距不需调整就可实现均布轴荷。

2)用式(3-50)计算质心面处的静挠度:

978-7-111-45672-8-Chapter03-95.jpg

3)用式(3-51)计算第一轴处的静挠度:

978-7-111-45672-8-Chapter03-96.jpg

4)用式(3-52)计算车体角位移:

tanδ=(f-f1)/l=(11.111-9.972)/740=1.539189×10-3

5)用式(3-53)计算各轴处的静挠度,计算结果如下:

f1=9.972cm f2=10.288cm f3=10.634cm f4=10.95cm

f5=11.265cm f6=11.611cm f7=11.927cm f8=12.243cm

6)用式(3-49)计算各轴处的刚度,计算结果如下:

C1=14992N/cm C2=14531.5N/cm C3=14058.7N/cm C4=13653N/cm

C5=13271.2N/cm C6=12875.7N/cm C7=12534.6N/cm C8=12211.1N/cm

7)用式(3-55)计算各轴的负荷,计算结果如下:

P1=149500.2N P2=149493.3N P3=149498.9N P4=149493.1N

P5=149500.5N P6=149504.7N P7=149499.5N P8=149494.4N

由计算结果可知,Pi值与P/n=149500N值偏差极微。

8)用式(3-44)计算刚度分配比:

λC=Cmax/Cmin=14992/12211=1.23

9)用式(3-35)计算频率分配比:

λN=(fmax/fmin)0.5=(12.243/9.972)0.5=1.108

上述三种负荷分配法,各有其优势,各有其用途,到底如何选取,须视车辆的用途、使用环境以及公司的生产条件等来决定。常驶于一般路面的汽车,可以考虑降低成本,采用等刚度设计;常驶于坏路的汽车,则应考虑运输安全性和机动性,采用等频率和均布轴荷分配法。然而,这也并非绝对的,重要的是要综合权衡,心中有数。例如,本书等刚度负荷分配法一节所举的例子(n=6),不仅各轴弹簧刚度相等,便于设计生产、降低成本,而且负荷分配比只有1.06(当然,这个负荷不包括非悬挂质量),频率分配比只有1.03,像这样的分配方案亦是可取的。

值得注意的是,均布载荷法所举的例子,其刚度分配比λC和频率分配比λN均较高,但这可通过降低N1值来调小。若使N1=N,还可实现等负荷、等刚度和等频率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