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德年间的朔城历史-朔城历史

武德年间的朔城历史-朔城历史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武德年间,马邑更是唐与突厥双方争相抢占的对象。所以在武德二年,突厥首先撕毁“和约”,出兵支持刘武周夺取河东。所以在武德二年四月,刘武周与突厥联兵,进兵黄蛇岭,直逼太原。武德二年,李世民出兵河东,重新修好突厥是其重要的一步战略。再说刘武周、宋金刚虽被杀死,但其部下苑君璋仍然驻守朔州,受突厥的庇护,这是双方共管并州以北的又一个证据。武德四年唐朝赐胡大恩姓李,任命其为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

武德年间的朔城历史-朔城历史

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唐人称之为“中顿”,“中”指中道,“顿”指置食之所,马邑正扼从晋阳出发,经宁武、占马邑,达内蒙“通塞中道”上咽喉,争战双方都力争抢占马邑,人马稍事休息,军需得到补充,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所以,马邑成为汉族统治者和少数民族贵族争夺的对象。唐朝武德年间,马邑更是唐与突厥双方争相抢占的对象。

李渊在晋阳起兵时“称臣于突厥”,就其实质而言,实际上是通过贡献“子女玉帛”给突厥,而换取突厥暂时的支持与北边后方——太原的暂时安定。突厥人当时还不具备入主中原的条件,所以这种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对突厥人而言,并无多少意义。特别是在李渊夺取长安后,关河悬远“称臣于突厥”,不过是一纸空言而已。突厥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从内地掠夺人口与物资,以弥补其单一游牧经济的先天不足。所以在武德二年(619),突厥首先撕毁“和约”,出兵支持刘武周夺取河东。

刘武周在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先于李渊在马邑起兵反隋,占据汾阳宫。地处北边的刘武周离不开突厥的支持,《旧唐书·刘武周传》载:“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因僭称皇帝,建元为天兴。”刘武周接受突厥“定杨可汗”的封号,显然比唐与突厥的关系要近得多。所以在武德二年(619)四月,刘武周与突厥联兵,进兵黄蛇岭(今榆次市北),直逼太原。结果连克介州(今介休市)、太原、晋州(今临汾市)、绛州(今新绛县),唐军仅退守河东虞、泰(运城与万荣一带)一隅之地。(www.xing528.com)

武德二年(619),李世民出兵河东,重新修好突厥是其重要的一步战略。当时中原群雄并争,统一的迹象并不明朗,突厥对中原和边地各割据势力采取兼拉并存、扶弱削强、从中渔利的政策,所以在史籍中留下大量突厥忽而支持这一方,忽而又支持另一方的看似矛盾的记载。李世民与突厥有比较深的关系,他成功地争取了突厥在山西战场上支持自己一方,当时“突厥处罗可汗遣其弟步利设帅二千骑助唐”,并且共同攻克晋阳。平定刘武周后,处罗可汗还留伦特勒统兵帮助唐并州总管李仲文镇守并州,同时“自石岭(今阳曲县东北关城)以北,皆留兵戍之而去”。这正是唐与突厥联兵消灭刘武周的分赃结果,即太原以北由双方共管。唐朝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并州总管李仲文。据说突厥在并州骄横不法,仲文“不能制”,其实并不是能制不能制的问题,而是双方共管并州的反映。李仲文执行李世民的共管政策,与突厥的接触较多,最后竟被误认为欲与突厥勾结谋反,“谄事可汗,甚得其意,可汗许立为南面可汗”,因而被杀。再说刘武周、宋金刚虽被杀死,但其部下苑君璋仍然驻守朔州,受突厥的庇护,这是双方共管并州以北的又一个证据。

“双方共管”是战前的一个协议,一旦刘武周灭亡,双方都在共管区加紧争夺,拓展自己的势力。在唐朝方面,代替李仲文出任并州总管的刘世让首先在并州下手,一举擒获突厥留守太原的伦特勒,扫除突厥在并州的势力。武德四年(621)唐朝赐胡大恩姓李,任命其为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胡大恩原为窦建德部将,守恒州,降唐后徙镇雁门,平定四周,为大唐在石岭以北开辟出一块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