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规划的学科性质及设计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的学科性质及设计分析方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层在意义上,规划是一种实践活动,由此产生的是经验而非知识。从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看,其合理性依据自内而外依次增强。第一层面,即规划决策层面主要受不同利益主体权力对比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第三层面即规划分析则来自对规划客体“自发秩序”或“规律”的研究,以“工具理性”为规划提供合理性依据。

城市规划的学科性质及设计分析方法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规划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在本质内核上,规划是对未来预期及相应行动达成共识的过程,因此规划决策构成了规划的核心,规划体现了何种价值观、由谁进行决策、如何进行决策对规划而言至关重要,规划就其核心本质是一种权力行为。第二层在意义上,规划是一种实践活动,由此产生的是经验而非知识。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既非科学也非技术,不可能企求它存在内在严密性,足以证明活动的选择正确,而是一种城市形式的布局艺术或者说对发展全局的掌控能力,如根据相应的信息对象进行空间综合部署。第三层也是表层,是关于规划客体的相关知识,即规划分析所要解决的内容。通过对规划客体的研究,得到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自发秩序”或“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对未来状态及可能效果进行预期,为空间布局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从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看,其合理性依据自内而外依次增强。第一层面,即规划决策层面主要受不同利益主体权力对比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第二层面主要取决于规划者的经验或直觉,亦缺乏客观的判断依据,如城市布局集中还是分散、发展方向向东还是向西等,很难说是绝对正确的。第三层面即规划分析则来自对规划客体“自发秩序”或“规律”的研究,以“工具理性”为规划提供合理性依据。从这个意义上看,规划的法理基础位于外层而非内核,呈现出一种“坚果”型学科模型,即坚实的理论依据位于外缘的规划分析,但每种理论依据仅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规划的全部问题,呈现片段化、破碎化的“工具箱”特征,而内核的经验判断和决策博弈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非唯一性。这一特征是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诸多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等,其核心问题与相关理论通常结合在一起形成坚实的内核,向外逐步衍生出应用科学和社会实践,呈现一种“核果”式的学科结构(图1-2)。

(www.xing528.com)

图1-2 规划学科结构(左)和一般学科结构(右)的区别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排除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因素的情况下,规划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规划分析,即通过对规划客体研究得到的“内生秩序”或“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