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人自动气象站:观测高效准确,时效性强

无人自动气象站:观测高效准确,时效性强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无人气象站增多,自动气象站网开始形成。自动气象站网是气象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天气监测自动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气象站网具有观测站点间距密、观测时间间隔短、时效性强、准确率高、无人值守等特点。

无人自动气象站:观测高效准确,时效性强

天气预报是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雾、露、霜、雷电冰雹气象要素,运用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经验推测出来的。可是,在那气候恶劣的高山,荒无人烟的沙漠,远离大陆的海岛,人迹罕至的森林,不可能都设置气象台站。为了填补这些地方的空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人们设计出能自动观测、自动发报、自动整理和远距离控制的地面气象仪器。这种气象仪器便是“自动气象站”,又叫做“无人气象站”。无人气象站由传感器、主机、发射机、电源等几部分组成。传感器用来测量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主机包括时间控制、指令系统和资料整理、编码、输出装置等。在规定的观测时间,由主机发出指令,传感器受令后开始行动,观测完毕,由主机整理编成电码;发射机则会把电码发向指定的地方;电源为整机提供动力,可以用各种蓄电池,也可以用风力发电机

对无人气象站的资料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无人气象站所测气象要素向气象中心或空中的气象卫星拍发出去,气象中心把收到的电报经过处理再发给各地气象台站,这样就可以获得那些无人地区的气象资料了;另一种是把若干个无人气象站编成一组,通过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或者电传线路或者自动电话线路,由一个中心无人气象站加以控制和接收,中心无人气象站配有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最后将所有无人气象站的资料提供给有人气象台站使用。

无人气象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制,50年代末期问世。它的构造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小,仅能对温度、气压、降水和风等有限的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6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2代无人气象站在观测项目、观测精度、控制能力和可靠程度等方面显著提高。观测项目增加了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降水性质、太阳辐射总量、雷电和雷暴等。但第2代无人气象站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它还不能观测天空云量云状,不能自动处理原始观测资料等等。(www.xing528.com)

70年代,第3代无人气象站问世。它大量采用集成电路,性能上也有很大突破,能自动检验、纠误、计算、显示和传输资料,还能计算极值,并能按规定发布和解除天气警报。观测项目可多可少,并具有体积小、质量小、电源时效长等优点。随着电子科学和通信技术飞跃发展,种类繁多的无人气象站不断出现。近年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使用了无人气象站。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自动气象站,几经试验于90年代末投放使用。现在已建成各种要素的自动气象站投入使用。

随着无人气象站增多,自动气象站网开始形成。自动气象站网是气象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天气监测自动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气象站网具有观测站点间距密、观测时间间隔短、时效性强、准确率高、无人值守等特点。自动气象站提高了观测时效,消除了人工读数误差,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符合气象观测现代化发展方向。建立适当规模的自动气象站,对于研究城市局地气候、分析局地小气候规律、做好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自动气象站已成为城市气象预报、防灾减灾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如美国1999年7月26日宣布,历时12年,耗资45亿美元的气象站网现代化建设全部完成,整个现代化气象站网由1000个自动气象站、164部多普勒雷达以及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组成,规模宏大壮观。

展望未来,无人气象站将和有人气象站长期共存,并不断更新,为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发挥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