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汛口两祭五神:惠我便风,一日过海

南汛口两祭五神:惠我便风,一日过海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祭谢五神”,应是朝鲜冬至、谢恩使一行船队很安全地通过了事故频发的铁山嘴海域,前面几次朝鲜使臣的船队遇险,多发生在铁山嘴海域。尾联也告诉我们,朝鲜冬至、谢恩使一行为什么刚过铁山嘴海域,到了南汛口就要举行祭祀“五神”的活动,在铁山嘴海域“幸得便风安稳过”,是其主要原因。《南汛口谢神祭文》虽然没有说明祭祀的是哪位神灵,但作者在《朝京日录》八月初十日的记载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是“祭谢五神”,

南汛口两祭五神:惠我便风,一日过海

崇祯九年(1636)的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在辽东半岛西海岸南汛口,举行了两次祭祀以天妃圣母(妈祖)为首的“五神”活动。

正使金堉在《朝京日录》中记载:

(八月)初八日,晴。朝,北风起,发船出浦。诸船以为风势不好,留而不出。出浦之后,东南风吹,扬帆而行。诸船皆随而发。过旅顺口、铁山嘴。黄昏,到双岛。

初九日,雨。未末,到泊南汛口。

初十日,四更,祭谢五神。一阵雨过,东北风大吹。[15]

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船队,于八月初八日从平岛发船,很顺利地驶过风浪较大、风险较大的铁山嘴海域,初九日下午日落前后到达南汛口,初十日四更时分(夜里1时至3时)就举行了“祭谢五神”活动。之所以“祭谢五神”,应是朝鲜冬至、谢恩使一行船队很安全地通过了事故频发的铁山嘴海域,前面几次朝鲜使臣的船队遇险,多发生在铁山嘴海域。不仅如此,船队一行由西向北航行,又来了东南风,正使金堉乘坐的船只率先“扬帆而行”,其余“诸船皆随而发”。过铁山嘴海域既没遇风险,又一帆风顺,前面在车牛岛遇顺风“因谢为祈,斋心设祭”,在作者一行看来,这次得到的神助要大于前面,故要再次“祭谢五神”。正使金堉一行并非为了起早赶路而这么早举行祭祀活动,他们在南汛口还有会见明军将领等一系列公务活动,但如此起早隆重地举行“祭谢五神”的活动,由此也可见崇祯九年(1636)的朝鲜冬至、谢恩使团对以天妃圣母(妈祖)为首的“五神”的迷信和敬畏。

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安全顺利通过铁山嘴海域时,正使金堉还创作了诗歌,以表达自己当时的喜悦之情,书状官李晚荣还作了和答诗:

过铁山嘴(初八日)

金 堉

山从直北走南来,束作千峰立海隈。

觉华外洋通旅顺,皇城孤岛接登莱。

潮头险若瞿塘峡,石嘴危于滟滪堆。

幸得便风安稳过,舟人相顾笑容开。[16]

次潜谷铁山嘴诗韵

李晚荣

何神鞭石会稽来,置在天东海北隈。

却讶鹢头当滟滪,还疑鳌背戴蓬莱。

千层峭壁森成列,万顷云涛蹴作堆。

艰险备尝心自壮,笑麾三老片帆开。[17]

正使金堉《过铁山嘴》首联“山从直北走南来,束作千峰立海隈”,意思是说,铁山嘴在路经海域的北边,像捆住的一组山峰立在大海之边。

颔联“觉华外洋通旅顺,皇城孤岛接登莱”,意思是说,铁山嘴西边连接觉华岛的外洋,东边直通旅顺口,南边是隍城岛,大海与登州、莱州陆地相接。“觉华”,指觉华岛,靠近辽东湾西岸,是明末朝鲜使臣走海路从山海关入关的必经之路。“旅顺”,指旅顺口,自古以来就是辽东地区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港口,今属大连旅顺口区。“皇城”,指庙岛群岛的隍城岛,与铁山嘴隔海相望。“登莱”,指当时的登州府、莱州府,辖区包括今潍坊市区在内的山东半岛东部地区,这里应指山东半岛。

颈联“潮头险若瞿塘峡,石嘴危于滟滪堆”,意思是说,使船人过铁山嘴潮头,其风险犹如驶过奔涌咆哮的长江瞿塘峡一样危险,而且铁山嘴海域石嘴一带的风险要远远高于瞿塘峡滟滪堆。“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两岸如削,岩壁高耸,由于有着三峡中最窄的一段江面,所以江水最为汹涌,也是古代长江中船只最容易出事故的地段。“滟滪堆”,位于瞿塘峡入口处江中的一块巨石,是古来船工望而生畏之处,也是事故多发地段。苏轼《滟滪堆赋》:“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作者将铁山嘴与瞿塘峡相比,并认为过铁山嘴的危险程度要高于瞿塘峡,也是为下面的尾联做铺垫,以说明作者一行安全顺利通过铁山嘴而“笑容开”的原因。

尾联“幸得便风安稳过,舟人相顾笑容开”,意思是说,我们有幸得到了神助,给我们送来了适宜航行的风向,使我们安安稳稳顺利地通过了铁山嘴,船上的我们高兴地相互庆贺,每个人都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尾联也告诉我们,朝鲜冬至、谢恩使一行为什么刚过铁山嘴海域,到了南汛口就要举行祭祀“五神”的活动,在铁山嘴海域“幸得便风安稳过”,是其主要原因。在作者一行看来,没有神助,他们就很难通过铁山嘴。这一观点,作者在返航要路经铁山嘴时,在《铁山嘴祈风祭文[18]中就说道:“前有铁山,古难其嘴。便风稳送,惠我终始。”这方面的具体内容,下面还会做详细解读。

书状官李晚荣在和答诗《次潜谷铁山嘴诗韵》中表达相同的喜悦心情,首联“何神鞭石会稽来,置在天东海北隈”,意思是说,是哪里的神仙把会稽山一部分山峰搬动了,放置在天朝的东边、大海北边的海边呢。“会稽”,指会稽山,相传是大禹封禅之地,也是大禹陵寝所在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即“上会稽,祭大禹”。

颔联“却讶鹢头当滟滪,还疑鳌背戴蓬莱”,意思是说,行船的人到了铁山嘴却惊讶,怎么像是瞿塘峡口的滟滪堆呢,有的甚至怀疑铁山嘴是大鳌背着蓬莱仙山呢。“鹢头”,这里指船。古代船头上常画着鹢。“鹢”,古书上记载的一种似鹭的水鸟。“鳌”,同“鼇”,传说中的海中巨鳖。《玉篇》传曰:“有神灵之鼇,背负蓬莱之山,在海中。”

颈联“千层峭壁森成列,万顷云涛蹴作堆”,意思是说,铁山嘴上的石峰峭壁如同森林的树木一行排列着,海面万顷波涛汹涌澎湃,如同瞿塘峡滟滪堆激起的巨浪。

尾联“艰险备尝心自壮,笑麾三老片帆开”,意思是说,过了铁山嘴这个艰难风险之地后,我们也就更有自信了,所以,上了年纪的正使金堉高兴地指挥船队乘风张帆前行。“三老”,一指三绺髭须。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也指发、眉、须。出自苏轼《十八大阿罗汉赞·第七迦理迦尊者》:“佛子三毛,发眉与须。既去其二,则有余因。”这里应指正使金堉,因当时金堉已57岁,肯定是有较长胡须之人。

在南汛口,正使金堉还亲自撰写了《南汛口谢神祭文》:

南汛口谢神蔡文(八月初十日)

日踔千里,敢不知赐。前洋利涉,亦神是恃。略陈牲币,深愧未备。物虽云薄,其诚则至。[19]

八月初十日的《南汛口谢神祭文》内容说,我们一天的航程超过了千里,哪敢不设祭谢恩呢?前程的大洋要顺利通过,仍需要依靠众位神主的扶持才行。我们这里略备祭品,非常愧疚祭品的档次不高,品种也不齐备。祭品虽然菲薄,但却表达了我们对各位众神的赤诚。

《南汛口谢神祭文》虽然没有说明祭祀的是哪位神灵,但作者在《朝京日录》八月初十日的记载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是“祭谢五神”,即答谢以天妃圣母(妈祖)为首的“五神”。这不仅与八月初十日的时间吻合,祭文的内容“日踔千里,敢不知赐”,也与“祭谢五神”吻合。“日踔千里”,这里只是形容从平岛到南汛口这一段航程航速之快,并不是说这段航程相距千里。天启四年的进贺、冬至使书状官金德承在《天槎大观》的《前后航海路程》中记载:“自平岛分路,至旅顺口四十里,铁山觜四十里,羊岛八十里,双岛四十里,南汛口五百里。”[20]也就说,自平岛至南汛口只有七百里,我们在前面说到,这只是个约数,实际距离应远远少于这个数字。

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于八月初九日到达南汛口之后,八月初十日“祭谢五神”时,即“东北风大吹”,来了逆风(下一航程去北汛口,在南汛口之北),之后又遭遇多日逆风,正使金堉在《朝京日录》中记载:“十一日,大风,如昨。十二日,晴,北风。十三日,晴,西风大吹。”[21]也就是说,从八月初十日算起,一连四天都是逆风。随后因明军都督率船路经南汛口,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金堉与明军都督有些往来,又耽搁了几天。《朝京日录》中也有记载:“十四日,晴。唐船二十余只来泊汛中。(明军)陈都督领兵一万,将赴三叉河,因往宁远云。(明军)参将楚继功送鸡,酒,香,茶,扇。封以纸,席,笔,墨,鱼物。回谢。”“十五日丙戌,晴。(明军)参将贾士奇来见,与书状往谢。”“十六日,晴,西南风大吹。与书状往见都督,行见官礼。都督令脱冠带以便服,鼎坐稳话。茶罢,设馔行酒。三爵之后,屡辞不止,改盏而饮。几至十余巡,又设午饭。极其款厚而送之,楚参将邀至其船,亦设茶酒馔品。”“十七日,晴,西南风吹。晓,雷雨一阵而过。……问安于都督。次昨日赠扇之韵,书于漆别扇送之。都督大喜,令诸将传观。赐全译百钱以送。”[22]与明军将领往来的这几日,倒是有两次利于航行的西南风,但明军的盛情款待及朝鲜使臣金堉一行的礼貌性回访,错过了顺风航行的时机。可结束与明军将领的往来准备拔锚起航时,逆风又来了。“十八日,晴,北风吹。与书状下岸,坐于岩下,少憩。”“十九日,晴,北风大吹,雁阵乱飞。”“二十日,晴。”[23]一连两日都是逆风,十九日的北风之大,连高空的雁阵都吹散。“二十日”,虽然没提是什么风向,显然也不利于航行。

八月十九日“北风大吹”的情况,正使金堉还赋诗表达了自己焦虑的心情:

岩石 十九日

金 堉

北风吹不尽,南风何太迟。

淹留旬已浃,岩下坐题诗。[24]

“旬已浃”,指“浃旬”,即一旬,十天。(www.xing528.com)

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在南汛口遭遇逆风的情况,书状官李晚荣在诗歌中也有描述:

南汛口阻风,吟成观涛篇,呈潜谷

李晚荣

北风吹大海,海涛日夕涌。

轩然宇宙动,轰声堆垄。

括地势弥壮,穷天阔无壅。

疾急恣转腾,气欲呑山冢。

潜龙缩牙角,或跃自惊恐。

狂鲸与骇鳄,委靡莫能踊。

奔扬捣空虚,逆折或冲拥。

相投激跳沫,散掷大小珙。

前趋时屈曲,后来夸独耸。

低昂牙排拶,起伏较轻重。

鸿沟战未已,项王溃汉甬。

抑若西河卒,长驱不旋踵。

伊余忝王命,包茅万里奉。

弭帆南汛港,三日如挃拲。

弘舸受荡薄,飘若风中氄。

三毛回首望,神魂亦已悚。

平生乐天命,定力谢疏冗。

方当险阨地,肯或同阘

驰心向紫极,北首双手拱。

高吟倚危棹,自笑肝胆勇。[25]

诗歌描绘了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在南汛口遭遇了特大北风,浪涛的声响如同雷声“轰”,而浪头之高就要吞没山顶(山冢)。诗歌作者还展开丰富的想象:连“潜龙”都被这浪涛吓得躲到了衣柜底下,连“狂鲸与骇鳄”这些在大海中兴风作浪的巨无霸也萎靡不振,不敢动弹了。诗歌也具体描写了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船只停泊在港湾,三天来,也如同受刑的犯人一样捆绑在岸边,照旧受到冲击碰撞。尽管都是比较大的船只,但在海面上,仍然像鸟兽身上的细毛(氄)脱落后那样随风飘荡。作者这样描绘,也为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祭祀祈风做了注脚。

《南汛口阻风,吟成观涛篇,呈潜谷》中的几个词语:“潜谷”,指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正使金堉。“轰”,象声词,形容车声、雷声等。“山冢”,这里指山顶。《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牙角”,本指明代家具的一个部件,这里指桌椅等家具。“空虚”,这里指天空。唐代赵璜《曲江上巳》诗:“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阁向空虚。”“大小珙”,大大小小的玉石,这里形容大浪卷起的大大小小的浪花。“排拶”,挤压。唐代韩愈《辛卯年雪》诗:“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项王溃汉甬”,指楚汉相争项羽在汉甬溃败汉王刘邦的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载:“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这里用楚汉相争时的惨烈战况比喻狂风巨浪。“旋踵”,掉转脚跟,形容时间短促。南朝梁沉约《七贤论》:“受祸之速,过于旋踵。”这里既形容风浪来得急促,也就是说,在逆风恶浪面前,人的安危只系于一瞬间。“伊余”,这里指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苞茅”,本指中国南方的一种茅草,又叫菁茅,楚国在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中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酿酒祭祀。今韩国江陵一带端午祭祀仍可见苞茅祭酒的遗风。这里指朝鲜使臣携带给明朝皇帝的贡品。“弭帆”,这里是船只停泊的意思。“弭”,平息,停止。“帆”,《说文》:马疾走也。徐铉注:“舟船之帆本用此字,今别作帆。”“挃拲”,形容船只如同人受刑罚一样,捆绑在岸边,又被风浪冲击地相互碰撞。“荡薄”,激荡。唐代韩愈《海水》诗:“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三毛”,前面说到,指有胡须之人,这里应指有胡须的老人。“疏冗”,粗率懒散。这里为自谦之词,说自己听天由命,对自己的生死安危不太在乎。“阘”,这里为自谦之词,说自己是地位低下、卑贱的不肖子孙。“阘”,本义为楼上小户,这里是地位低下、卑贱的意思。“”,生僻字,读rǒng,不肖。“紫极”,星名,多借指帝王的宫殿。

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一行因在南汛口会见明军陈都督等活动耽搁了数日,又值风向不顺,故八月二十一日才起航。起航前,再次举行了祭祀“五神”的活动,金堉在《朝京日录》中记载:

八月二十一日,阴,东风。四更,将祭五神,出而观之,则北风微吹,月星明概,心以为祭,亦无应矣。祭罢回见,则旗脚西转,东风忽起,天亦阴晦,令篙工发船。篙工以为此风不长,行船无益。余以为虽出汛口而复还,亦无所妨,遂令举帆。潮水方急,船行甚迟。平明,始到海口。风势转紧,放船而行。向夕,风转而南,船去如飞。二更,过觉华岛,到泊宁远前洋。二船先泊,三、四船继来,此海大约八百余里矣。[26]

正使金堉仍亲自撰写了祭文:

南汛口祈风蔡文(八月二十一日)

收帆浃旬,尚滞洋中。事神未诚,徒切责躬。神其垂怒,勿以为罪。惠我便风,一日过海。[27]

《南汛口祈风祭文》内容说,我们在这里已经停泊十天了,可船只仍滞留在海中不能航行。之所以没有得到众神的眷顾,是因为我们对各位神灵的诚心还未尽到,我们真切地反躬自责。请求众神宽恕我们,不要责罚我们。祈求众神能赐给我们好的风向,使我们一天就能渡过大海,到达彼岸。

正使金堉撰撰写的祭文《南汛口祈风祭文》,虽说是“祈风”,但不是单独写给风神风伯的,而是写给以天妃圣母(妈祖)为首的“五神”的,这在《朝京日录》八月二十一日的记载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八月二十一日……将祭五神。”时间也与作者在祭文中标注的“八月二十一日”相吻合。

《朝京日录》八月二十一日的记载,显然同前面七月二十六日的记载一样,都是想告诉人们,祭祀了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五神”后,就会有利于航行的风势到来,可以使“船去如飞”,顺利抵达下一个目的地。作者一行从南汛口起航时,虽说开始风向不是很顺,“船行甚迟”,但很快“风转而南”,当天晚间就“过觉华岛,到泊宁远前洋”。作者估算当天航行“大约八百余里矣”。从南汛口到宁远卫前洋这一段航程,天启四年的冬至使书状官金德承在《天槎大观》的《前后航海路程》中的记载是:南汛口至“北汛口一百七十里”,北汛口至“觉华岛一千里”,觉华岛至“宁远卫十里”,全程将近一千里二百里。[28]《南汛口祈风祭文》表达了作者一行,从八初十日到八月二十一日这十多天在南汛口候风期间焦灼的心情,及企盼得到神助,“惠我便风,一日过海”的愿望。作者八月二十一日的记载,也是交代了作者在《南汛口祈风祭文》表达的企盼实现了,是突出“心以为祭”,只要心诚,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五神”就会恩赐于你。

朝鲜进贺、冬至、谢恩使金堉一行的船队在宁远卫海域停泊了较长时间,至十月初二日才乘船登陆,经山海关进入北京。之所以停泊时间较长,一是因为清军与明军在锦州周边作战,局势不稳;二是因为正使金堉病重不能理事,待周边局势稍稳,及金堉病愈才登陆进京。朝鲜冬至、谢恩使一行登陆之前,十月初二日“夕,潮回风顺,挂席过海。船上,祭神。黄昏,下陆”[29]。这里虽然没有说明祭祀的是哪路神灵,但纵观前面记载,祭祀的仍然是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五神”,这里既有感谢来路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五神”带来的多次好的风势,也有专门感谢登陆前“潮回风顺”的意思。同时企盼回程时能再次得到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五神”的护佑,这从正使金堉亲自撰写的《宁远卫下陆祭文》也可以得到答案:

宁远卫下陆蔡文(十月初二日)

千里一日,孰谓海阔。欲报之德,感铭于骨。今将登陆,礼宜告祭。归路利涉,亦仰神惠。[30]

“宁远卫”,在今辽宁省兴城市古城。“欲报之德,感铭于骨”,是感谢来时航程中顺风顺水,运气极佳。“归路利涉,亦仰神惠”,是希望回国的航程中仍然能得到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五神”的眷顾,顺风顺水,平平安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