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皇帝冬夏两季病逝,需要科学研究

清朝皇帝冬夏两季病逝,需要科学研究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研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清朝皇帝多数在冬、夏两季去世。在清朝十二帝中,光绪帝的死因有一说是被毒死的,如果属实,当属非正常死亡,自然同季节无关;宣统帝三岁继位、六岁退位,其大部分生命时间不属于皇帝,这不能算作典型,故在统计时将光绪帝和宣统帝排除,只对十位清帝进行统计。以上,清朝十位皇帝都死于冬、夏两季。上述清帝病逝时间的季节性特点,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

清朝皇帝冬夏两季病逝,需要科学研究

皇帝去世的原因,属于宫廷机密,后人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史料,加以考据、分析、推断,所以多有历史疑案产生。但是明清皇帝去世的时间,都是有明确记载的。经过研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清朝皇帝多数在冬、夏两季去世。在清朝十二帝中,光绪帝的死因有一说是被毒死的,如果属实,当属非正常死亡,自然同季节无关;宣统帝三岁继位、六岁退位,其大部分生命时间不属于皇帝,这不能算作典型,故在统计时将光绪帝和宣统帝排除,只对十位清帝进行统计。

兹先将清十帝死亡时间,根据文献档案,排列如下:

养心殿后殿东暖阁皇帝“龙床”

(一)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未刻崩。

(二)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亥刻崩。

(三)清世祖顺治帝福临: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

(四)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崩。

(五)清世宗雍正帝胤禛: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崩。

(六)清高宗乾隆帝弘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崩。

(七)清仁宗嘉庆帝颙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戌刻崩。(www.xing528.com)

(八)清宣宗道光帝旻宁: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午刻崩。

(九)清文宗咸丰帝奕詝: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寅刻崩。

(十)清穆宗同治帝载淳: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崩。

以上,清朝十位皇帝都死于冬、夏两季。按着中国传统说法,“冬”是指冬三月,即冬月、腊月和正月;“夏”是指夏秋之交三个月,即六月、七月和八月。由上列清帝死亡季节来看:

清帝死于冬三月的有:顺治帝正月、乾隆帝正月、道光帝正月、康熙帝十一月、同治帝十二月,共五位;死于夏秋之交三个月的有:天命汗八月、崇德帝八月、雍正帝八月、嘉庆帝七月、咸丰帝七月,共五位。

上述清帝病逝时间的季节性特点,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这里只提出一个现象,既值得重视,也值得探索。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意思是说,病患之体,阴阳失衡,在与季节相克时,其病则重、则死。冬三月即“冬腊正”三个月,在冬至立春之间,气候严寒,正值阴极阳生,阴阳交替,此时患病之体难以顺应自然之势,天人不应,阴阳隔绝,是故疾病死亡率极高。

清朝皇帝死亡时间的历史资料表明,在冬三月里,正月的死亡率最高,有三位皇帝死于正月。在夏三月里,八月的死亡率最高,有三位皇帝死于八月。当然,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对病体影响也不尽相同。明清皇帝主要生活在北京,体现出北京的季节气候对寿命的影响。皇帝也是人,其病死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同平民百姓基本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