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架起幸福路
◎孙勇·文 忻之承·摄
村社名片 蕙江村位于洞桥镇西南部,总面积1.3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08人。获评宁波市文明村。
宁波有俚语:“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前半句说的,就是声名远扬的百梁桥。这座浙东现存最长的木廊桥,就坐落在蕙江村。
蕙江村由百梁桥(马家)、社田、车沟、后山下、后河弄、半山墩6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们大多散居在下江(即鄞江)两岸。因古时鄞江两岸野生蕙兰甚多,春夏季节,桥堍水滨蕙兰竞放,煞是迷人,故鄞江又称“蕙江”或“兰江”,蕙江村名也由此而来。
如果说“蕙江”是蕙江村村民心中的“母亲河”,那么百梁桥就是几代村民们心中共同的回忆。据史料记载,百梁桥始于唐代神龙元年(705)建造的一座“浮梁”桥,“浮梁”只由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并不牢固,经常被洪水冲毁。北宋中期(约1063),乡贤朱文伟出资建桥,然桥未建成,朱文伟就已去世。其子朱用谧继承遗志,后建造了一座长百米,宽7米,高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取桥名“百梁桥”。(www.xing528.com)
因为连接鄞、奉两地,南来北往的客商、游人为当地带来了不少的活力,但随着陆上交通发展,百梁桥逐渐失去昔日“鄞奉通途”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这座浙东最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起来,成为研究古代桥梁技术和旅游开发的热点。
来往的客商少了,蕙江村村民就自己动手盖厂房、建作坊,20世纪80年代,靠着村里的弹簧厂、电镀厂和服装厂等工厂,村集体每年收入2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好景不长,受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限制等因素影响,村里一批厂子不适应新时期的竞争,逐步关停、倒闭,村集体的收入也受到影响,昔日的“小康村”日子过得紧巴巴起来。
针对这种情况,村委班子做了两件事:首先是“开源节流”,派人仔细梳理,按照村里的实际情况向上级积极争取应补的资金,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紧接着,对村里闲置的废弃厂房进行腾空、改造。
不到5年,部分废弃的厂房被改建成了大龄青年房,60户青年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另有部分厂房被改建成村里的文化礼堂;还整理修缮场地,新建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值得一提的是,百梁桥也被修缮一新。尽管交通职能日渐弱化,但廊桥天然遮风挡雨的功能,使它成了蕙江村村民眼里最接地气的“说事长廊”。
“十四五”期间,班子也树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让村民们开开心心地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