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宪兵广场:异彩纷呈的美丽风景

宪兵广场:异彩纷呈的美丽风景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宪兵广场的名字多有变化,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以后称作弗里德里希城广场或新广场。1736年至1782年,广场被军人使用而更名宪兵广场。到了1991年,又恢复为宪兵广场。在宪兵广场中央,树立的席勒塑像是柏林最早的诗人纪念塑像。1935年宪兵广场改建时,席勒塑像被搬走,再安放上去时用的是复制件。位于宪兵广场东部的国家剧院由朗汉斯在1800年至1802年间设计建造,很快在1817年毁于一场大火。

宪兵广场:异彩纷呈的美丽风景

宪兵广场上坐落着柏林音乐厅、德意志教堂法兰西教堂三座知名建筑。宪兵广场的名字多有变化,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以后称作弗里德里希城广场或新广场。1736年至1782年,广场被军人使用而更名宪兵广场。为了纪念国家科学院成立250周年,广场曾被改名为学院广场。到了1991年,又恢复为宪兵广场。

位于广场北部的法兰西大教堂最先建立。它是为1685年因为《南特赦令》被废止后从法国逃到柏林的胡格诺派新教徒设立的。在被毁坏后,于1705年重建完毕,设计者是路易斯·凯阿特和阿布罕姆·克韦斯奈。它的瞭望台高66米,是瞭望柏林的绝佳高处之一。

胡格诺博物馆设在教堂的塔内,门票2欧元,既可以在那里观看与法国胡格诺派与勃兰登堡胡格诺派有关的历史,也可俯瞰柏林市容。

柏林音乐厅和法兰西大教堂

《南特赦令》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的敕令,由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1598年4月30日于南特主教座堂签署。

《南特赦令》承认了生活在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的信仰自由。胡格诺派是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其原意就是“日内瓦宗教改革追随者”。《南特赦令》甚至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100多座城堡,拥有军队和武器。为了安抚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签署这条敕令后,更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

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创作过17部歌剧,其中一部名作《胡格诺教徒》就取材于胡格诺教派的历史。他在剧中多次直接采用《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等新教歌曲,让路德赞美诗在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新教派的情感和场景,使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丰满。1836年首演后,很快演出了数百场。

梅耶贝尔1791出生在柏林一个犹太家庭,他的母亲阿玛利亚·贝尔因为在慈善活动中表现突出而获得了路易丝勋章。

梅耶贝尔一开始创作的是德国歌剧,但没弄出啥名堂,后来潜心学习钻研,最后在巴黎发展得如火如荼,跻身为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胡格诺教徒没在《南特赦令》过上太久的安定生活。1685年10月18日,法王路易十四彻底废止《南特敕令》,导致数年内有25万以上的新教徒逃出法国。

他们的逃亡目的地首选英国、荷兰和德国东部新教地区,约有2万人到了勃兰登堡,其中至少6000人留在柏林,当时柏林人口总共也不过1.5万人,其中含军人2000人,人口因而突然在原来基数上增加了4成。(www.xing528.com)

普鲁士一向力倡宗教宽容,曾被形容为受压迫人民的伊甸园。为了填补“三十年战争”造成的巨量人口数量空缺,尽快恢复勃兰登堡的经济,普鲁士政府让到来的胡格诺教徒住在特区,享受价格低廉的住房、免税、低息贷款。

胡格诺教徒也为普鲁士带来了不少益处。在他们到来前,大多数柏林人晚上用烟大味臭的鲸脂油灯,只有少数富人能够点上蜡烛。在那之后,很快就办起了注油灯厂,到18世纪初,注油灯厂的数量多达40间,使鲸脂油灯成为历史的回忆。他们也给柏林带来了农业种植技术,让柏林人吃上了更多品种的蔬菜水果,有更多品种的鲜花可以养心悦目。跟着他们的脚踪,其他国家的人纷纷进入柏林,柏林人口很快在30年后达到了3万人。

柏林街道的门牌编制也起源于1776年,是胡格诺教徒按腓特烈大王的旨意进行的。这种编排方法有异于德国其他城市,是从街道的一边的一端开始按序排下去,排到该边的另一端,再从街道的另一边排回来。

法兰西大教堂局部

位于宪兵广场南部的德国大教堂最初也叫作新教堂,在1701年至1708年间设计建造。其主体是五片花瓣形状的建筑。在1780年至1785年开展的广场改扩建工程中,根据贡塔德的设计,加上了一个圆柱式的前厅和一个7米高的镀金圆顶。二战被毁后在1993年得以重建,展览原来在德国国会大厅中的有关德国历史问题的文献资料,从2002年4月开始,正式推出了德国联邦议会历史展。

在宪兵广场中央,树立的席勒塑像是柏林最早的诗人纪念塑像。它本来该在1859年10月10日落成,以便纪念席勒100周年诞辰,但计划没有取得大家的共识,有些人主张树立莱辛雕像,有的人主张树立歌德雕像,还有的主张树立他们三人的雕像。后来又因为普法战争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在1871年才最终落成。席勒塑像周围有4个陪衬小塑像,主题分别与抒情诗、戏剧哲学历史学有关。

1935年宪兵广场改建时,席勒塑像被搬走,再安放上去时用的是复制件。原件1951年才在西柏林的一个仓库里找到,到了1986年,东西柏林进行文化交流,席勒塑像的原件才得以重返故地。

位于宪兵广场东部的国家剧院由朗汉斯在1800年至1802年间设计建造,很快在1817年毁于一场大火。

申克尔在剧院原址的废墟上进行了新建,将原有建筑的残余部分融入了新的建筑之中。建筑中间部分高大、宽阔,前面突出,建有爱奥尼亚式圆柱。剧院外的阿波罗的太阳车主题塑像也是申克尔设计的。国家剧院开业晚上,申克尔将柏林全景图作为舞台背景。瓦格纳后来也在这里亲自指挥过演出自己的《漂泊的荷兰人》。

在二次大战期间再次被毁之后,国家剧院只是被保护了起来,系统的修复工作直到1979年才得以进行。1984年,重新启用的剧院改为了柏林音乐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