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白六月飞雪,令人神往的关中美景

太白六月飞雪,令人神往的关中美景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典型的高山寒带气候现象,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高处不胜寒”生动地表明了温度随高度降低的气象原理。“太白六月飞雪天”作为气候雪线与关中远眺的审美景象,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式微、依稀于梦境了。太白山脊不仅异常平缓,且呈四十里的跑马场,准平原遗迹,是雪线下降的天赐理想地形。太白山,六月积雪是不变的梦幻。“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中最让人神往、最给人慰藉、最缥缈超然的一种美景。

太白六月飞雪,令人神往的关中美景

在赤日炎炎的夏初抑或盛夏里,于瓦蓝耀眼的天空中,在八百里秦川,在山色天色一例的视角下,南山的太白山山峰,山巅如淡淡的白云,那就是太白积雪,高山积雪,酷热中的人们忽然间体会到一种意象,真实的意象,冰凉的希望滋生于心头,它的真实性那么强烈,不容分说,自然的炎凉会于一心,这就是秦岭太白山对人的垂爱。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道,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皑然”。元代人朱铎写太白山“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明代时,王圻在《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的终年积雪又做了进一步的描绘:“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清代朱集义在《题关中八景》中描述太白积雪:“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典型的高山寒带气候现象,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高处不胜寒”生动地表明了温度随高度降低的气象原理。夏季,太白山呈现山下热、中山凉、高山冷的气温垂直落差规律,据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份资料:1979年7月下旬,山下平均气温27.4℃,中山是18℃,高山(3000米以上)是12℃,拔仙台一带下降到7℃左右,最低下降到-2℃以下。“六月积雪”,理固宜然,高寒气候,于斯宛然。

“太白六月飞雪天”自古被文人骚客传诵称奇,在夏商称“惇物山”,两周称“太乙山”,从汉魏开始,“太白山”终于由于“六月飞雪”之奇景而获得沿用至今、名副其实的太白山本名。

◎六月积雪

盛夏积雪既是地理景观,也是自然奇观。雪是空气中的水汽凝固时的降落景象,气温一般在0℃以下,这种气温在关中地区显然已属冬天。夏季的关中,气温一般升高到20~30℃,降水一般是“穿林打叶”、屋檐淅沥之雨露。雄踞关中地区的太白山巅却不降雨而飘雪,非雨露滋润而是白雪飘洒。就纬度而言,夏季飘雪乃是万里之外高纬区乃至北极圈的造化景观;就季节而言,这在关中平原实在是夏日含冬、火中栽莲与颠倒反季的自然异象。

近几十年来,太白山的地形雪线已然不甚明显,至少在夏季是这样。地形雪线是指地面上实际可见的雪线,它是在山坡的坡向、坡度和坡形等地形条件影响下,山坡上终年积雪在夏季也不全融化的最低界线。温度、降雪量和地形是影响地形雪线的三个主要因素,地形还是原来的地形,但是关中基座温度的升高,北方干燥天气的加剧,使得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自然美景成为传说,于关中道很难看见,寻觅它只有登上太白山顶,身临其境,近观其质,才能搜寻冰雪的身影。

◎冰山雪峰

在山顶的一些阴坡洼处,你仍会看见分片的积雪——在夏季惊奇这冬天使者。而勇于挑战的登山者,时不时会遇见天色大变、飞雪来袭。去岁残冰犹未消,新雪片片冷夜落。寒帐无火相拥暖,六月恍如铁马年。

海拔3660米的山梁上的文公庙,有时在七月中旬,庙内阴处仍有残雪,常刮大风,气温难以上升。大爷海上的坚冰一般到七月份方可融尽,例外的年份,游人如织,而坚冰还在,给人恍然不真的感觉

拔仙台北侧崖壁上的冰洞阴冷潮湿,寒气袭人,不知何年冻结之冰柱、冰块至今依然晶莹清丽,令人惊异。《眉县志》上称“洞中有万年不融之冰”,实在是真实的写照。(www.xing528.com)

太白山的顶峰拔仙台,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冰天雪地中,有时直到来年六月初,土壤仍未解冻,在这样的情况下,积雪自然可以保存得更长。

◎太白积雪

在寒冷多雪之年,这里冰山雪峰耸立碧空,终年不化,极为壮观。这里忽晴、忽阴、忽风、忽雨、忽雪、忽雹,天气瞬息万变,有时一天就能遇上几晴、几阴、几雨的变化,把太白山高山区的变幻莫测、风云万般彰显得惟妙惟肖。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冬季降水量减少,特别是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夏期间常出现高温炎热天气,形成伏旱,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太白山已很少有积雪存在了。“太白六月飞雪天”作为气候雪线与关中远眺的审美景象,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式微、依稀于梦境了。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是太白山雪线变化的世界性背景,但从太白山的地理纬度、绝佳的地形特征言,恢复往日雪线景观仍有希望。从地理纬度看,东经107°,北纬33°,太白山的雪线高度大致在2900~4000米之间,是可能性区域。就地形而言,地势愈平缓,雪线高度相应愈低。太白山脊不仅异常平缓,且呈四十里的跑马场,准平原遗迹,是雪线下降的天赐理想地形。另外,北麓较之南坡,雪线一般也较低。现在的关键变量是降水与空气湿度,太白山现在的年降水量是800毫米左右,空气湿度中等。如果降水量能提高到1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再略微提高,再加上太白山顶的极佳地貌,北麓的关中旧梦重温,唐代诗人祖咏笔下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就可能重现眼前,就能重新成为关中的现实美景,就能唤回我们沉睡多年的审美意境

我们相信,作为一种恒常的自然地理规律,不会因为短暂的旋回而失去它的本真,随着人类对生态的修复,卓异超拔的高度、身处酷暑包围的太白山巅本真的属性给外围造成的美学景致是可以重现的。

这迫切地需要我们对自然的爱护、保护做得更好,迫切需要我们更加珍惜人类的精神栖息地。

太白山,六月积雪是不变的梦幻。

“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中最让人神往、最给人慰藉、最缥缈超然的一种美景。

我们呼唤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