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水调歌头》:悲欢离合与月的关联

苏轼《水调歌头》:悲欢离合与月的关联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经煎熬,词人做出选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秋之月,圆满皎洁,朗照天地;中秋之人,两地相隔,山水迢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李白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读苏子《水调歌头》,赏风景,观明月,沐清风,端酒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交千古,想念亲眷,不亦快哉,不亦乐乎?

苏轼《水调歌头》:悲欢离合与月的关联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www.xing528.com)

中秋佳节,苏子豪兴,畅饮达旦,痛快淋漓,挥笔写下这首词作,抒发人生万千感慨。全词以“月”为线索,将天上、人间,现实、理想,时间、空间,明月、人事,交织一体,营造出一个广漠高远光明灿烂的神奇意境,呈现出清旷深邃、神奇俊逸的诗情格调。吟之诵之,神采飞扬,性灵奔放,脑洞大开,精神振奋。

上片写月,俯仰天地,人月相融,凸显苏子复杂心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问月,劈空而来,神奇浪漫。词人兴奋,举起酒杯,沐浴清风,遥问苍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呢?此问神奇,一者见出词人热爱月亮、期盼月亮的急切之情,二者见出词人超凡脱俗、天真烂漫的诗性情怀,三者流露有酒无月、无以为伴的孤独清寂之感。问得突兀,问得神奇,问出了词人的关切与孤寂,问出了词人的性情与格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问明月,今夕何夕,穷究到底,紧追不放。似在追问一个老朋友,你不回答,我不罢休。何等执着,何等天真。何以要问?今天何日?人间是中秋佳节,万家团圆,亲人相守。月宫又是如何呢?是否也像人间一样,也是一派灯火璀璨,其乐融融。词人自己,孑然一身,寓居异地,远离家乡,久别兄弟,自然倍感凄清、冷落。越问越神往,越问越急切,甚至突发奇想,“我欲乘风归去”,身长翅膀,脚踏祥云,冯虚御风,青云直上!注意词人的用词“归去”,何谓“归去”?暗示一个地方——天宫月府,是自己身子寓居之地,精神安顿之乡,灵魂寄托之所。壮浪之词折射出词人超脱现实、追求理想的心志。另一方面,“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担心月宫高远清寒,难以停留,不可久居。进退两难,苦苦挣扎。一个“寒”字隐含月宫寒冷、凄清,其实也烘托出词人的内心状态。几经煎熬,词人做出选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三问自己,天上月宫,高寒清冷,寂寞冷峻,月下人间,把酒临风,翩跹起舞,两相比较,人间热闹,人间快乐,人间生动,还是留下来。尽管“起舞弄清影”也是孤独、寂寞,也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舞蹈李白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李白一个人喝酒,想到邀约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幻想出三个人一块喝酒,场面顿时热闹起来,意兴一下子飞扬开去。苏子此时,类同诗仙,貌似热闹开心,其实更见落寞、冷清。上片三问,问天问月问自己,一方面神往自由美好的理想世界,一方面眷恋现实人间,内心冲突、纠结,诗情错综复杂。词人咏月,当然不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人生困惑、思想冲突,只不过想借月倾诉、宣泄而已。

如果说词作上片侧重追问、咏叹天上明月,含蓄抒情的话,那么词作下片侧重描写人间月亮,直抒胸臆,直陈己见。上片侧重抒情,抒情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奇深邃的天上世界;下片侧重议论,给予读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与启迪。“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照人间,长夜不眠。似乎有情,其实无义。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好轻巧,好柔和,好静谧,但是,未能抚慰不眠词人,反而撩拨缭乱心绪。同时,月转星移,黑夜沉沉,词人不眠,不难窥知心情沉重,纷乱如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不眠,心底生怨,竟然责怪月亮,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怪罪明月,无理生痴,感时伤别,不胜唏嘘。中秋之月,圆满皎洁,朗照天地;中秋之人,两地相隔,山水迢迢。两相比照,怨恨悠悠。注意一个“长”字,道出词人的困惑不解,道出词人对明月的伤心苦痛,更道出词人对明月的厌恶憎恨。如此境况,很容易让人陷入怨天尤“月”、度夜如年的境地,但是,苏子之所以是苏子,亦是诗仙,主要在于词人能够跳脱出来,敞开心胸,换个角度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你看,词人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不只是我,万众皆然。不只是现在,万古如此。自然而然,正常不过,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没有什么值得嗟叹叫苦的。何等超脱,何等通达,又是何等达观洒脱。没有亲人宽慰,没有朋友劝导,词人自己安慰自己,体会万古明月变迁,体会千古人事沧桑,一下子,从困窘之中解脱出来。此等胸襟、情怀、趣味,的确非凡夫俗子所能具备。最后两句更进一层,更见深邃,更显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劝自己,也是劝天下离人,劝万古苍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思念弟弟子由,思念不在身边的亲人,由一己之思扩展到天下之思,不难想象一幅宏大辽远的画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何止苏子长夜不眠,天下离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李白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若虚诗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明月之中,所有的慰藉都倾注在望月之时。一轮明月照耀天地,万种相思弥漫夜空。苏子感到欣慰、兴奋,我们收获幸运与豁达。千年以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山远水万里相隔的人们,我们不也可以像苏子一样享受清风明月浩荡千里的风光,我们不也可以像苏子一样享受亲朋好友心心相通的默契幸福吗?

斯人已去,斯文犹存,明月千古,风光依旧。读苏子《水调歌头》,赏风景,观明月,沐清风,端酒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交千古,想念亲眷,不亦快哉,不亦乐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