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元前647年鲁僖公十三年,左传解读

公元前647年鲁僖公十三年,左传解读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647年,鲁僖公十三年。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十三年春天,齐桓公派仲孙湫出使王室,除了办理公事,还有一个附带的使命:请周襄王原谅王子带,召回雒邑。仲孙湫把公事办完,却没有向天子提及王子带的事。同时,也是为了解决王室面临的戎人威胁。冬天,晋国因为连年歉收,发生饥荒,派使者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郑的儿子豹留在秦国做官,此时向秦穆公建议趁机讨伐晋国。

公元前647年鲁僖公十三年,左传解读

公元前647年,鲁僖公十三年。

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十三年春天,齐桓公派仲孙湫出使王室,除了办理公事,还有一个附带的使命:请周襄王原谅王子带,召回雒邑。

仲孙湫把公事办完,却没有向天子提及王子带的事。回来复命说:“这事办不成。天子对王子带的怒气仍未平息,至少还要十年才行。不到十年,天子不会同意召他回去。”

对于敏感的事项,察言观色,旁敲侧击,便知道能不能提、该不该提,是一个合格的外交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春秋》记载:这一年夏天,“(鲁桓)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那是因为东方的少数民族淮夷危害杞国,所以要商量对策。同时,也是为了解决王室面临的戎人威胁。

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秋天,诸侯派出部队戍守雒邑,由齐国的仲孙湫带去。(www.xing528.com)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冬天,晋国因为连年歉收,发生饥荒,派使者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大夫公孙枝(字子桑):给不给他?

公孙枝回答:您帮助夷吾即位,现在又卖粮给他们的话,那就是双重恩德了。夷吾如果为此而报答您,您还要求什么呢?如果他不报答您,那么他的百姓都会背叛他。那个时候再讨伐他,他失去众人的支持,必然失败。

秦穆公又问百里奚:给不给他?

百里奚回答:天灾流行,今年到这国,明年到那国,谁都免不了。救济灾民,周济邻国,这是正道。行正道者,必有福报。

郑的儿子豹留在秦国做官,此时向秦穆公建议趁机讨伐晋国。秦穆公说:“我们的确讨厌晋国的国君,可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过?”于是下令卖粮食给晋国。自秦国的首都雍城到晋国的绛都,送粮的人跨越黄河,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欲成大事者,先要有成大事的格局。秦穆公那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充分体现了仁者的格局。后世有人以为,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霸业正是在这次泛舟之役中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