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庄公四年:《左传》深度解读

鲁庄公四年:《左传》深度解读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禚是齐国的一个地名,鲁庄公二年,有“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的记录。对于齐襄公和文姜近乎明火执仗的偷情行为,鲁国人想必十分愤怒,才会特别记载于史册。夹在中间难以做人的是年轻的鲁庄公,既要忍受丧父之痛,又要顺应国民的情绪,埋藏对母亲的思念,实在是难为他了。

鲁庄公四年:《左传》深度解读

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济汉而后发丧。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作“荆尸”?

古人多以为,荆即楚,尸为陈(引申为列阵之意),荆尸乃楚人摆兵布阵的专称。今人从出土秦简中找到资料,楚人称正月为“刑夷”,亦即“荆尸”,则“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意思是:楚武王于正月将孑(戟)授予部队。

不管何种解释,事实是:楚武王在休兵十年之后,再度开动战争机器,准备讨伐随国。

“将齐”,齐通斋,也就是斋戒之意。古人出兵作战,必须先祭告祖先,请求祖先保佑,因此要斋戒沐浴,以示隆重。楚武王在举行斋戒仪式之前,突然感到一阵心悸,回宫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对此的解释是:“大王的福禄将尽了。水装得太满,就容易荡出来,这是天道。先君在冥冥之中大概是知道了,所以在面临战争、将要发布重大命令的时候,让大王心悸。此番出征,如果部队没有损失,而大王死于途中,也算是国家之福了。”

且不论邓曼的推断有没有科学依据,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话搁谁都不爱听,太不吉利了。其次,“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大王死了还是国家之福,简直就没把大王当一回事嘛!

有意思的是,楚武王听了这番话,也没有生气,而是坦然地出发了。

楚武王果然死在出征途中的一棵树下。这一年,是他在位的第五十一年。他的死讯被封锁起来,楚军在令尹斗祁、司马屈重的带领之下继续前进,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随国边境筑起营垒。(www.xing528.com)

随国人被楚国人的气势压倒了,主动向楚国人求和。司马屈重以楚王代表的身份进入随国和随侯会盟,而且邀请随侯到汉水拐弯的地方会见,然后退兵。

当全部人马都渡过汉水之后,斗祁等人才对外发布了楚武王去世的消息。

不得不说,楚国的强大,是有其必然性的。

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再说纪国的事。

纪侯终于明白,齐国是吃定纪国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谁也不能帮助他摆脱这一命运。奋起抵抗是徒劳的,只会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灾难。纪侯决定向命运低头,但是坚决不向齐国人低头,所以将国家交给了纪季。所谓“大去其国”,就是永远地离开了纪国,以躲避齐国的祸难。

这未尝不是一种担当。

顺便说一下,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春秋》有记载,《左传》却未提及:“冬,公及齐人狩于禚。”

禚是齐国的一个地名,鲁庄公二年,有“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的记录。不难想象,禚是齐襄公安排给文姜的住处。对于齐襄公和文姜近乎明火执仗的偷情行为,鲁国人想必十分愤怒,才会特别记载于史册。夹在中间难以做人的是年轻的鲁庄公,既要忍受丧父之痛,又要顺应国民的情绪,埋藏对母亲的思念,实在是难为他了。这一次他偷偷越过边境,前往禚地与“齐人”会猎,说白了就是想探望一下自己的母亲。越过边境去和齐国人打猎,当然是“非礼”的行为,所以也被史官公正地记录在案,以示谴责。然而,母子之间的舐犊之情,又岂是一个“礼”字所能泯灭的?老左不提这件事,恐怕也是在情与礼之间感到左右为难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