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桓公十二年:《左传》解读》

《鲁桓公十二年:《左传》解读》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700年,鲁桓公十二年。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二年夏天,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鲁桓公以大国元首的身份出面斡旋,促成两国媾和。对于鲁桓公来说,郑昭公的存在,是一种嘲讽。当郑昭公被郑厉公赶下台,鲁桓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鲁桓公锲而不舍,又约宋庄公在虚地会谈,仍然未果。鲁桓公毛了,干脆与郑厉公在武父结成了同盟,并于当年冬天与郑国联合出兵讨伐宋国。

《鲁桓公十二年:《左传》解读》

公元前700年,鲁桓公十二年。

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平”的意思是促成和平

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二年夏天,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杞国和莒国都是鲁国的周边小国,因为闹矛盾而互相攻伐。鲁桓公以大国元首的身份出面斡旋,促成两国媾和。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鲁桓公大概是“平”上了瘾,刚平完杞、莒,又来平宋、郑。

宋国郑国有什么矛盾?

去年,宋庄公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让郑厉公当上了国君,但这并不是郑厉公的本意。他并不想抢郑昭公的君位,只不过人在宋国,遭到胁迫,不得已而为之。更让郑厉公无法接受的是,当时宋国人还逼他立下字据,答应事成之后送给宋国一大笔贿赂。

这不是卖国嘛!

以郑厉公的心性,这种交易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所以,上台之后,当宋国派使者来督促他兑现承诺,他便板起脸来,不认账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而骤然紧张。

鲁桓公为什么要掺和宋国和郑国的事?(www.xing528.com)

这个还真不好说。大胆推测,主要还是因为文姜。众所周知,文姜原本是要嫁给郑世子忽也就是郑昭公的。郑昭公不要,所以才轮到鲁桓公。对于鲁桓公来说,郑昭公的存在,是一种嘲讽。郑昭公越是春风得意,鲁桓公越有压力。当郑昭公被郑厉公赶下台,鲁桓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希望郑厉公能够坐稳这个位置,不要让郑昭公卷土重来。所以,他必须帮助郑厉公,主动出面去做宋庄公的工作。

宋庄公还是蛮尊重鲁桓公的。没办法不尊重,当年贿赂人家的郜大鼎还在鲁国的宗庙里放着呢。两国元首在句渎会盟,就解决郑、宋争端的有关问题进行商讨,然而没有取得一致性意见。鲁桓公锲而不舍,又约宋庄公在虚地会谈,仍然未果。到了冬天,又不顾严寒与宋庄公在龟地会晤,宋庄公还是没有被感动,坚持要郑国把账付清。

“宋公辞平”的意思,宋庄公拒绝了斡旋。鲁桓公毛了,干脆与郑厉公在武父结成了同盟,并于当年冬天与郑国联合出兵讨伐宋国。

“宋无信也”,是对宋庄公的谴责。

君子评价此事:如果相互不信任,会盟就没有任何意义。诗上说“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便是因为没有信用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楚国继续扩张。

楚武王亲自率军入侵绞国,在其国都南门驻扎。根据莫敖屈瑕的建议,楚军故意对樵夫不设保护,引诱绞军出来。第一天,绞军俘虏了楚军三十名樵夫,尝到了甜头。第二天,绞军争相出战,将楚军的役夫追赶到山里。楚军早在山里设下埋伏,绞军被打得七零八落,逃向北门。结果北门也有楚军严阵以待。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绞国被迫与楚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成为楚国的附庸。

进攻绞国的时候,楚武王还分兵渡过彭水,大概是作为迂回部队吧。彭水流域的罗国想袭击这支部队,派大夫伯嘉暗中打探,三次遍数楚军人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