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传》: 揭露齐桓公征蔡伐楚

《左传》: 揭露齐桓公征蔡伐楚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之终于被公认为春秋第一霸,召陵之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楚国大军屡逼郑国之举,成为齐桓公巩固自己霸业的最大威胁。春秋第一霸的美称因此而得以被后世承认。对诸侯之师伐蔡、又伐楚这件事,后世有些看法并不符合实际。以为齐桓公伐楚只是虚晃一枪,真实的目的是要袭击蔡国。

《左传》: 揭露齐桓公征蔡伐楚

十三、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侵蔡伐楚

本篇选自《僖公三年》(前657)、《僖公四年》(前656)。

齐桓公之终于被公认为春秋第一霸,召陵之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齐国以其强盛的国力逐渐在中原东部建立霸业之际,南方的楚国也同时在不断地壮大自己。经过武王、文王、成王三代之经略,楚国不断扩张,南启百濮、扬越,北向灭邓灭息、伐随伐申伐蔡,已直接威胁中原,而首当其冲的便是郑国,楚的北部疆域实已与郑毗邻。据《左传》记载,在齐桓公“鄄之会”始霸以后的第二年,楚就有伐郑之举。郑是鄄之会的与会国之一,可见楚国并不把齐之始霸放在眼里。后来郑文公在即位的第4年(前669)感到不与楚国改善关系,麻烦实在太大,就与楚国达成了和平共处、邦交正常化的协议。但这样一来,又使齐桓公大为不悦,认为郑国亲楚,有背齐的倾向,于是就有了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的“幽”之会,迫使郑国表态服于齐。郑国一旦向齐国靠拢,又轮到楚国不舒服了。第2年秋天,楚令尹子元以战车六百乘伐郑,齐国则联合鲁、宋救郑。令尹子元不想与齐国发生正面冲突,于半夜悄悄退兵而去。楚国大军屡逼郑国之举,成为齐桓公巩固自己霸业的最大威胁。早在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春,齐桓公就曾打算召集诸侯会盟,专门解决这个问题。但接着发生的鲁国庆父之乱、狄人伐邢灭卫,打乱了他的部署,使他忙于应对这几起突发事件,就把对付楚国的事耽搁下来了。而楚国也不闲着,趁齐桓公不能分身,在鲁僖公元年(前659)、2年(前658)先后两次伐郑,而且公然挑明是冲着郑国向齐国靠拢才出兵的。楚国成了齐桓公一块心病,不去掉这块心病,他霸主的位子怎么能坐得安稳。这才有本篇选文中所写的阳谷之会与召陵之盟。

秋,会于阳谷(1),谋伐楚也(2)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3)。冬,公子友如齐莅盟(4)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5)。孔叔不可(6),曰:“齐方勤我(7),弃德不祥(8)。”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9),荡公(10)。公惧,变色,禁之,不可(11)。公怒,归之(12),未之绝也(13)。蔡人嫁之(14)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5)。蔡溃(16),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17):“君处北海(18),寡人处南海(19),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20),不虞君之涉吾地也(21),何故?”管仲对曰(22):“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23):‘五侯九伯(24),女实征之(25),以夹辅周室(26)。’赐我先君履(27):东至于海,西至于河(28),南至于穆陵(29),北至于无棣(30)。尔贡包茅不入(31),王祭不共(32),无以缩酒(33),寡人是征(34)。昭王南征而不复(35),寡人是问(36)。”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37),敢不共给(38)?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39)!”师进,次于陉(40)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41)。师退,次于召陵(42)。齐侯陈诸侯之师(43),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44)?先君之好是继(45),与不穀同好如何(46)?”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47),辱收寡君(48),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49),谁敢不服?君若以力(50),楚国方城以为城(51),汉水以为池(52),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从阳谷之会到召陵之盟,齐桓公在对楚国的关系问题上暂时得到一个较为体面的结果:楚国口头上服了他,不得不订下一个比城下之盟稍体面一点的入境之盟。而此时晋、秦也尚未强大到可以与齐桓公抗衡的地步,桓公的霸主地位一时似乎是无人可以撼动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齐桓公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安定王室的事务上去。春秋第一霸的美称因此而得以被后世承认。

对诸侯之师伐蔡、又伐楚这件事,后世有些看法并不符合实际。如《战国策·西周策》记游腾谓楚王曰:“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以为齐桓公伐楚只是虚晃一枪,真实的目的是要袭击蔡国。这是不明白齐桓公真实意图的说法。

《左传》在诸侯之师伐蔡之前,讲了一段蔡姬在舟中“荡公”的故事。蔡国濒临古汝水,看来蔡姬自幼习于嬉水,深识水性,所以敢于摇晃小舟与齐桓公闹着玩儿;而齐桓公似乎不会游泳,在这一顷刻不免恐惧地体会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诸侯霸主之尊,喝令一小女子停止晃舟竟然无效,恼羞成怒是必然的结果,而把她打发回娘家也是盛怒之下顺理成章的事。按当时的习惯,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被强行遣送回娘家,就是休妻了。小女子不过是恃宠撒娇,太过任性,得此下场,自然丢尽了面子,万分地委屈。做哥哥的怜她年轻,哀她命薄,赶快找个如意郎君把她再嫁,也在情理之中。而齐桓公后宫并不缺宠少嬖,三夫人之外,如夫人就有6个,少一个看来有点儿轻狂浅薄的蔡姬,又算得了什么。他之要搬出“归之,未之绝也”这块招牌来向蔡穆侯寻衅,完全是别有用意在其间。楚、蔡毗邻,以伐蔡为名向楚国炫示武力,以求一举服楚,才是他的真正目的。否则,以蔡国弹丸之地,用得着他组织浩浩荡荡的八国联军吗?仅仅用以“袭蔡”,岂不是杀鸡用了牛刀吗?所以桓公伐蔡,绝不是“号言伐楚,其实袭蔡”,而是“号言伐蔡,其实服楚”。

不过,楚国也并非轻易能服得了的。看一看双方在外交辞令背后唇枪舌剑的交锋,就可知道齐桓公固然手握八国联军的指挥权,他却并不真想一试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有多厉害,而楚成王先派无名使者、后遣大夫屈完来探诸侯之师虚实,面对齐桓公和管仲的软硬兼施,只是不卑不亢,见机行事,以避免战争在自己国境之内打响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召陵之盟实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再看一看楚国在召陵之盟以后的一连串动作:第2年(鲁僖公五年),因为弦国认为可把齐国作为靠山故而不服事楚,就干净利索把弦国灭了。第3年(鲁僖公六年),因为郑国在上一年首止之会时得周王授意而逃盟,以齐为首的诸侯伐郑,楚国为了拉拢郑国,出兵伐许以救郑,诸侯之师果然弃郑而救许。第9年(鲁僖公十二年),黄国因凭恃齐国的霸主地位,不向楚国进贡,楚国就一举把黄国灭了。第12年(鲁僖公十五年),徐国因为有女为齐桓公夫人之一(徐嬴),与齐国关系接近,楚国又以徐国为攻伐目标。齐国为救徐国而出击楚之附庸厉国,不克而还,楚国却大败徐国于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这一切都说明,楚国对齐桓公的“服”只不过是口头上的、书面上的,一纸召陵之盟并不能对楚国构成什么实际上的约束力。召陵之盟后,齐桓公在11年间又6次与诸侯会盟,楚国没有一次再派人与盟。而齐桓公一死(鲁僖公十七年),楚国就姿态一变,中原诸侯有会盟便积极加入了。这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僖公六年楚国伐许以救郑后,以齐桓公为首的诸侯虽然也象征性地出兵救了一下许国,但很快撤军了。许僖公顿时觉得诸侯之师无可倚靠,而楚国的威胁是现实存在的。为免步弦国后尘,他请蔡穆侯引见,自己反绑着手,口衔玉璧,让跟从的大夫一律穿好丧服,几个士抬着棺材,好不凄惨地来向楚成王请罪。楚成王还不曾见过这架势,忙咨询见识广博的大夫逢伯这是怎么回事。逢伯回禀道:当年周武王灭商,微子启就是如此这般去见武王的。抬着棺材是表示认罪请死,所以大夫都预先穿好了丧服。周武王亲自为他松了绑,接受了他献的璧,为他举行祓除不祥的仪式,烧掉了抬来的棺材,用礼节命令他恢复原来的地位。楚成王一听自然很是得意,就照葫芦画瓢礼待了许僖公。许和齐同属姜姓之国,在召陵之盟的诸侯之师中,许国也是一个小伙计,许穆公还病故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而如今,许僖公竟自愿以战败国身份向楚成王请死,实在是给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注释】

(1) 阳谷:地在今山东阳谷县北。阳谷之会由齐桓公主持,与会者有宋桓公和江国、黄国的代表。

(2) 谋:商量。

(3) 齐侯:齐桓公。来寻盟:派人到鲁国来寻求(邀请)参与会盟。

(4) 公子友:即季友、成季,鲁僖公之叔父,执政大臣。如:前往。莅盟:到场参与盟约。鲁国未赴阳谷之会,齐是盟主,这次是到齐国补办与盟手续。

(5) 成:讲和。

(6) 孔叔:郑国大夫,是个坚定的亲齐派。

(7) 勤:帮助。

(8) 弃德:忘记恩德。祥:吉利

(9) 蔡姬:齐桓公夫人(齐桓公有三夫人,蔡姬为其一),蔡穆侯之妹。囿:园林。

(10) 荡:来回摇动。

(11) 不可:主语蔡姬省略;不肯停下来。

(12) 归之:把蔡姬遣回娘家。

(13) 绝:断绝夫妻关系

(14) 蔡人:指蔡穆侯。嫁之:把妹妹又嫁给了别人。这一段是预先在此铺垫明年春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伐蔡的原因。

(15) 诸侯之师:除了齐国是联军的主力外,还有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的军队。

(16) 溃:四散逃命。

(17) 楚子:楚成王熊頵。参选文十第二段注⑤。使:派人。师:诸侯之师,实际所指则为齐桓公。(www.xing528.com)

(18) 君:指称齐桓公。处:居住在。北海:泛指北方,在春秋时楚人概念中也可能模糊地指今渤海。

(19) 寡人:古代诸侯自称之语。此语是楚使转达楚成王的话,所以用的是楚王的口吻。南海:泛指南方,在春秋时楚人概念中也可能模糊地指今南海,但当时楚国疆域远未及于南海。

(20) 唯:即使。风马牛:兽类之牝者发情期常散发特殊的气味作为信息,传达到远处诱其牡者前来求合,古人称此现象为风。风马牛谓牛马相诱。句意是说:即使是牛马相诱也不能相及。喻距离遥远,互相间没有什么关系。

(21) 不虞:没想到,意料不到。涉:到。

(22)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也作敬仲(敬为谥号),齐桓公尊之为仲父。管氏为姬姓之一支。相齐桓公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使齐成为春秋第一霸。

(23) 召(shào)康公:名奭,姬姓,谥康。周之支族,食采于召。佐武王灭商,封于燕。成王时任太保,周公旦治陕以东,召公奭治陕以西。甚得民和,死后民人犹怀其政。我先君:指齐国的始建者。大(tài)公:大同太。指齐太公吕尚。

(24) 五侯:诸侯之五种爵位:公、侯、伯、子、男。九伯:九州之方伯(一方诸侯之长称为方伯)。一说五、九皆虚数,五侯九伯泛指众诸侯。

(25) 女(rú):同汝,你。实:谓有实实在在的权力。征:讨伐。

(26) 夹辅:在左右辅佐。周室:周王室。

(27) 履:本义为鞋,用作动词意为踩踏、践履,引申为践履所及,即领土。一说践履所至指可以征伐所及的地方。

(28) 河:黄河。春秋时黄河在今河南原阳以西、武陟东南处即折向东北,在今滑县南分为两派,一派在今天津市入海,一派在今河北沧州市东入海。春秋时齐地北杏即已近古黄河之南派。

(29) 穆陵:持“履”为领土说者以为即今山东临朐以南、沂水以北之穆陵关;持“履”为征伐所及说者以为指今湖北麻城市北接河南省界之穆陵关,其地已深入楚境。

(30) 无棣:春秋齐邑,今属山东,邻接河北,东北滨渤海。

(31) 尔:你。贡:指诸侯向周王的进贡。包茅:包扎成束的菁茅草,是楚地的特产,而为周王室祭祀时滤酒使纯的必需用品。

(32) 王祭:指周王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等活动。共:同供。不共,供应不上。

(33) 缩酒:滤酒。将酒渗过包茅,可滤去渣滓杂质,古称为缩酒。祭祀用纯酒表示虔诚。

(34) 征:质问。是征,为征是之倒,质问这一点。

(35) 昭王:周昭王,名瑕,西周第4代君王。相传曾南征,渡汉水时溺死于江中。复:返回。

(36) 问:有问罪的意思在内。

(37) 寡君:古代臣子在外交场合自称其国君的谦词。

(38) 共(gōng)给(jǐ):供给。

(39) 其:表示使令语气的副词,相当于今语之“就”。诸:之于。水滨:指汉水之滨。周昭王之时,楚国的疆域尚未到达汉水。所以这句答语是申明昭王之死与楚国无关。

(40) 次:驻留。陉(xíng):陉山,在今河南郾城东偏南处。

(41) 屈完: 族三姓(昭、屈、景)之一,乃芈姓之支族。如师:前往诸侯之师。

(42) 召(shào)陵:楚国邑名,在今河南郾城东,陉山之北侧。

(43) 陈:排列。

(44) 不穀:古代王、诸侯自称的谦词。穀,善。是:有把宾语“不穀”提至动词前的语法作用,无义。原句的意思是:(诸侯会师)难道为了我吗?

(45) 是:作用同上。原句的意思是: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而已。

(46) 好(hào):爱好。原句的意思是:和我一样爱好相互友善怎么样?

(47) 惠:表示敬意的副词,无实义。徼(yāo):同邀,求取。敝邑:自称“我国”的谦词。社稷:土神和谷神。原句的意思是:您为我国向土神和谷神求福。

(48) 辱:表示敬意的副词,无实义。收:接纳。

(49) 绥:安抚。

(50) 力:武力。

(51) 方城:楚国境内山名,一在河南叶县南,西连伏牛山脉,一在湖北竹山东南;亦兼指楚所筑长城名,春秋时所筑北起今河南叶县西南,南至今河南泌阳东北。

(52) 汉水:长江最长支流,是当时楚国境内除长江以外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河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