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子遇难,鲁桓公会成

楚子遇难,鲁桓公会成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年春,自曹来朝。鲁桓公六年春天,州公从曹国来到鲁国朝见鲁桓公。事实上,鲁桓公六年的时候,熊通还没有称王,所以还是叫他楚子比较合适。楚国军队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熊通先礼后兵,派大夫章前往随国“求成”,希望随国主动屈服。三十五年,楚伐随。随侯派人将熊通的要求报告给王室,遭到王室的断然拒绝。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通,当随侯将王室的答复反馈给熊通,已经是一年多之后的事了。六年夏天,鲁桓公和纪侯在成地会面。

楚子遇难,鲁桓公会成

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六年。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实来”,不复其国也。

鲁桓公六年春天,州公从曹国来到鲁国朝见鲁桓公。《春秋》记载:“实来。”也就是不再回国之意。

楚武王侵随,使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蠡也,谓其备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楚武王就是楚子熊通,僭越自称为王。老左写到楚国君主,有时候用“王”,有时候用“子”,没有规律。事实上,鲁桓公六年的时候,熊通还没有称王,所以还是叫他楚子比较合适。

这年春天,熊通亲率大军入侵汉水之东的随国。

周朝建立的时候,为了控制南方的江汉平原,将很多姬姓子弟封到那里,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随国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熊通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进攻随国,估计与一年前周桓王在葛被郑国人打得落荒而逃有关。

天子连自己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了江汉平原上这些亲戚呢?

楚国军队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熊通先礼后兵,派大夫章前往随国“求成”,希望随国主动屈服。

随国则派少师前往楚军大营与熊通谈判。

少师是官职,其人名不详。原文中的“董成”,乃是主持和谈之意,并非人名。

会谈之前,楚国君臣商量对策。

大夫斗伯比说:“我们多年以来想在汉水以东扩展势力而不能如愿,主要责任在自己。我们总是整顿军备,耀武扬威,用武力压迫这些小国家,搞得这些小国都很害怕,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没有办法各个击破。随国是汉东各国中最大的国家,如果骄傲自大,必定会与其他小国产生隔阂,我们也就有机可乘了。”他建议熊通将疲弱士卒摆出来给少师看,让少师产生楚军不堪一击的错觉。

顺便说一下,斗伯比是若敖的幼子,若敖是熊通的爷爷——周幽王年间楚国的国君,则斗伯比其实就是熊通的叔父。

大夫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我们骗得了少师,恐怕骗不到季梁。”

季梁是随国的贤臣,以睿智而闻名。

斗伯比说:“不然。眼光放长远一点,少师很得随侯宠信,总有一天随侯会听他的话。”

熊通原来的计划是先和谈,谈不拢就用武力威胁。听了斗伯比的建议,下令把精兵都藏起来,只派一些疲弱军士无精打采地迎接少师。

少师来到楚营和谈,回去之后就建议随侯立即发兵进攻楚营。随侯听说楚军尽是老弱病残,而且军容不整,也很兴奋,准备下令出兵,遭到了季梁的反对。

“老天正眷顾楚国。楚军摆出一副羸弱的样子,正是想引诱我们去进攻。”季梁果然是智者,一语道破天机。接下来借题发挥,教育随侯:“自古以来,小国能战胜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多助,大国失道寡助。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获信于神明。作为君主,要多想和多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即为忠;主持祭祀的时候不说假话,则为信。现在百姓饭都吃不饱,您却总想着表现自己;主持祭祀又喜欢夸大其词,欺骗鬼神。我真不知道您怎么能够打败楚国。”

忠言逆耳,随侯听了很不高兴,本能地反驳:“寡人祭神的时候,总是用最肥壮的牲口,最丰盛的谷物,怎么欺骗鬼神了?”

接下来季梁说的话,即便在现在看来仍然很有见地:“百姓,便是鬼神的主人!所以圣贤之君总是想尽办法先满足百姓,然后才致力于服侍鬼神。献上祭肉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那是告诉鬼神,百姓的日子过得很好,牲畜肥大而繁殖增长,没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种优良品种。在献上粮食的时候祝告说‘干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那是告诉鬼神,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百姓安居乐业,收成很好。在献上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好又清的美酒’,那是告诉鬼神,国家上下都秉持美德,没有二心。所谓的祭品芳香,就是没有邪意。所以致力于农时,修明教化,亲近九族,用实际行动来致祭鬼神,百姓和睦而神明降福,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可是现在百姓三心二意,鬼神也六神无主,您一个人祭礼丰盛,能求得什么福气呢?我劝您赶快整顿内政,团结周边的兄弟国家共同对付楚国,或可免于祸患。”

随侯害怕了,听从季梁的建议,致力于修明内政。随国上下团结一致,铁板一块,楚国也就不敢轻易进攻,最终还是撤兵了。

史记》记载这件事,颇有意思。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翻译成现代文——

熊通在位的第三十五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人说:“我无罪,你凭什么讨伐我?”楚国人回答:“你难道不知道我们是蛮夷吗?”

熊通的全话是这样的:“我熊通乃是蛮夷之人,现在看到诸侯不尊王室,互相侵伐,天下已乱。我也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些穿着破烂的武士,想凭借他们插手中原政治,请您向王室转达我的意思,给我一个尊贵的封号。”

所谓尊贵的封号,自然是封他为王。

随侯派人将熊通的要求报告给王室,遭到王室的断然拒绝。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通,当随侯将王室的答复反馈给熊通,已经是一年多之后的事了。

熊通得知自己的要求被拒,勃然大怒:“寡人的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师傅,先公熊绎仅仅被周成王封为子爵,统治南方。现在蛮夷部落都臣服于寡人,而王室却拒不承认寡人的地位,那寡人就不客气,自尊为王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熊通便称王了。(www.xing528.com)

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

六年夏天,鲁桓公和纪侯在成地会面。这是因为纪国感觉到齐国的威胁,所以来向鲁国求援。

北戎伐齐,齐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

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六年夏天,齐国遭到北戎的入侵。

因为郑国有打败北戎的经验,又是齐国的盟国,齐僖公派人向郑国求援。郑庄公派世子忽率领军队前往齐国救援,大败北戎军,杀敌三百余人,虏获其两名首领大良和少良。那个年代,郑国的军队真是内战内行,外战也内行,是当之无愧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

当时,前来帮助齐国戍守边境的诸侯部队有不少。北戎军被打败后,齐僖公慰劳前来救援的各国大夫,给大家发放牛、羊、猪、黍、粱、稷等牲畜和粮食,并且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齐僖公请鲁国的大夫为大家排座次。这件事情本来就有点存心不良:按爵位,郑是伯爵,其他诸侯一般是侯爵,甚至还有公爵,郑只能排在其他诸侯之后;但按功劳,郑军是这次打败北戎的主力,理应排在其他诸侯之前。到底是序功还是序爵?齐僖公耍了个滑头,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鲁国人。

这位不知名的鲁国大夫欣然接受任务,并按照爵位高低,将郑国排到了最后,引起了世子忽的强烈不满,所以导致了后来的“郎之师”,也就是郑国入侵鲁国的郎地之战(以后会说到,在此不赘)。

鲁国大夫做错了什么?

首先,他不应该接受这个任务。一桌人吃饭,排座次是主人的权力。现在由客人来排座次,这叫越俎代庖,犯了大忌。

其次,就算接受了任务,他也不该把郑国排在最后。排座次的原则,并非一成不变。一般情况下,当然是按爵位高低。但是,作为战后的庆功宴,理当按战功排位。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郑国的强大令世人瞩目,世子忽的英武善战更令齐僖公青眼相加。早在几年前,文姜还没有嫁给鲁桓公的时候,齐僖公其实是想将这个宝贝女儿嫁给世子忽的,但是被世子忽拒绝了。别人感到不可理解,世子忽的解释是:“结婚要门当户对。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我如果娶了齐国的公主,人家会觉得我高攀了齐国。人要自求多福,凡事靠自己,靠岳父有什么用呢?”

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世子忽真是条汉子!然而,君子对世子忽此举的评价并不高。“善自为谋”,甚至有点责备的意思:你自己倒是独善其身了,可你考虑过其他的事情吗?

这一次,打败北戎之后,齐僖公放下架子,再一次向世子忽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此时文姜嫁给鲁桓公已有四年,但是没关系,齐僖公有的是女儿,没嫁出去的更年轻更可爱,只要世子忽愿意,买一送一也不成问题。

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世子忽再一次拒绝了齐僖公的美意。如果说前一次拒婚还情有可原,这一次拒婚则未免太偏执了。祭足当时便批评世子忽:“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意思是郑庄公宠爱的儿子有很多,你虽然贵为太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援,地位不见得稳固。搞不好的话,你的三个弟弟(公子突、公子、公子仪)都有可能成为国君。祭足的这段话,见于鲁桓公十一年记载中。

祭足的话,可以解释什么叫“善自为谋”。世子忽作为郑国的世子,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他的婚姻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郑国未来的大事。如果他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无论对于他个人来说,还是对于郑国来说,都与齐国建立了一种强有力的联系,有利于郑国的政治稳定和持续强大。但是,世子忽显然没有考虑这些。他这样为自己辩驳:“当年我没为齐侯做什么事,都不敢娶他女儿;现在我奉命前来救援齐国,如果带个老婆回去,百姓见了,难道不会说我打仗是为了人家的女儿?”

世子忽死活不愿意娶齐僖公的女儿,也许另有隐情——前面说过,世子忽已经娶了陈桓公的女儿妫氏为妻。虽然那也是一桩政治婚姻,但世子忽对妫氏十分喜爱,还没来得及举行结婚仪式,就和她同房了,在当时传为笑谈。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妫氏对于世子忽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女人,否则的话,世子忽既然这么爱面子懂礼数,为何会急着与她上床呢?世子忽与妫氏做了十年夫妻,一直琴瑟和谐,感情相当不错。当然,他也不可能只有妫氏一个女人,肯定还有其他的侧室,但这些侧室都不能危及妫氏的地位,因此相安无事。现在,他如果将齐国的公主娶回去,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齐国是大国,又是郑国的盟国,齐国公主不可能屈居妫氏之下,势必被立为嫡妻,这是妫氏难以接受的,也是世子忽不忍心看到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只能说世子忽生错了时代。按照现代的标准,他真是个好男人。

事实上,郑国的老百姓对于这桩婚姻倒是蛮期盼的。《诗经·郑风》中一首《有女同车》这样写道: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据《毛诗序》,这首诗其实是郑国人因世子忽不娶齐国的公主、替世子忽感到惋惜而作。

秋,大阅,简车马也。

秋天,鲁国举行大规模阅兵,检阅车马,以备战事。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

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九月,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出生了,为此而举行了盛大的世子诞生仪式:以大牢(牛、羊、猪三牲)之礼献祭于列祖列宗,经过占卜选择士人背负他,又挑选德才兼备、美貌的士人之妻来给他喂奶。鲁桓公、文姜和血统高贵的公室妇女一起为他举行命名礼。

为给世子取名,鲁桓公询问大夫申,申详细地介绍了命名的规则——

人名有五种:信、义、象、假、类。以出生的情况命名为信,以吉祥的字眼命名为义,以类似的文字命名为象,以万物之名命名为假,以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为类。

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名。这是因为周朝人讲究避讳以事鬼神,名字在人死之后就要避讳(请注意,这一点与后世不同,后世君王在生时就要天下人避讳)。用国名则会废除人名(国名不可改,只能改人名),用官名则会改变官称,用山川之名则会得罪神灵(给山川之神改名了),用牲畜之名则会影响祭祀,用器物之名则会改变礼仪。当年晋国因为晋僖公名司徒,只能改司徒为中军;宋国因宋武公名司空,只能改司空为司城;鲁国因为先君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将境内的具山、敖山改作其他名字。所以说,但凡大的事物,最好不要拿来命名。

鲁桓公最终为儿子选择了一个“同”字——因为这孩子的生日与他是同一天。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

冬天,纪侯又来了,还是为了应付齐国的威胁。纪侯想请鲁桓公疏通天子的关系,由天子出面请求齐国不要进攻纪国。

纪侯大概是因为鲁桓公是齐僖公的女婿,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抱鲁桓公的大腿。可是他没想到,鲁桓公这个女婿在齐僖公心目中根本没有分量。因此,鲁桓公只好对纪侯说:“不好意思,寡人办不到。”压根不敢为了纪国的事得罪齐僖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