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桓公会曹商议讨伐郑国

鲁桓公会曹商议讨伐郑国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鲁桓公十六年春,继上一年会面后,鲁桓公又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在曹国相会,商量讨伐郑国的大事。所谓“饮至”,鲁桓公二年的记录中已经解释过,不再赘述。卫宣公烝于夷姜,应该是卫桓公在位期间的事。鲁桓公十二年,卫宣公去世,公子朔即位,即历史上的卫惠公。于是,鲁桓公十六年十一月,也就是卫惠公上台的第四年,两位公子发动政变,立急子的弟弟黔牟为君,卫惠公仓皇出逃齐国。

鲁桓公会曹商议讨伐郑国

公元前696年,鲁桓公十六年。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

夏,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这几条记录可以连读。

鲁桓公十六年春,继上一年会面后,鲁桓公又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在曹国相会,商量讨伐郑国的大事。去年“弗克而还”,大概是没有统一意见。今年显然是谈成了,所以到了夏天,联军讨伐郑国。战争的结果,想必不太理想。七月,鲁桓公伐郑归来,大宴群臣。所谓“饮至”,鲁桓公二年的记录中已经解释过,不再赘述。

冬,城向。书,时也。

冬天,在向地筑城。《春秋》记载此事,是因为不耽误农时,值得表扬。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回顾一下,当年州吁谋杀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出逃到国外。后来州吁政权垮台,卫国人又将公子晋接回国,立为新君,也就是历史上的卫宣公。

“卫宣公烝于夷姜”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夷姜是卫庄公的小妾,也就是卫宣公的庶母。

其次,“烝”是个古字,意为上淫,即晚辈男子与长辈女子通奸。烝这种事情,春秋时期并不罕见。因为那个时候经济不太发达,而娶老婆的成本又很高,即便是诸侯家里,也不兴浪费。往往是老诸侯死了,遗下一堆小老婆,儿子便挑年轻漂亮的继承。对那被烝的而言,睡过老子再睡儿子,虽然有点难堪,但总比孤老终生强。况且,烝有烝道,绝非狂蜂浪蝶苟且求欢。烝过之后,公子哥便得正儿八经将人家娶回家去,立为正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对先君的尊重吧。

卫宣公烝于夷姜,应该是卫桓公在位期间的事。这一烝便烝出了三个儿子。其中最大的一个,《左传》上称为急子,《史记》上则称为,可能是同音通假字,不必细究。

卫宣公对夷姜倒也不错,即位之后,立夷姜为夫人,立急子为世子。“属诸右公子”,就是将急子托付给右公子,由右公子担任老师,负责培养这位未来的国君。

有右公子就有左公子。右公子名职,左公子名。左、右公子何以得名?究竟是卫宣公的叔父还是兄弟?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

卫宣公既然立急子为世子,就想替他娶一个好老婆,于是向齐僖公提亲,齐僖公欣然答应。没想到的是,齐国公主长得太漂亮了,卫宣公一看就傻了眼,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儿子的婚礼不办了,准儿媳妇带回自己的寝宫去享用!

卫国人都为国君的行为感到羞耻,有人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他——

“新台有,河水。燕婉之求,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这首名为《新台》的诗收录于《诗经·卫风》中,大概意思是:新建的楼台光鲜明亮,河水潺潺从它旁边流过,美丽的人儿哟,竟然嫁给了丑陋不堪的糟老头。(www.xing528.com)

这位美丽的人儿,史料上称为宣姜——卫宣公的宣。

数年之间,卫宣公和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寿,小儿子名朔。

左公子被任命为公子寿的老师。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人老珠黄的夷姜眼看着本来应该成为自己的儿媳妇的女人霸占了自己的老公,不免又想起自己的老公原本是自己的儿子(名分上),已经去世的公公又是前任老公……真是剪不乱,理还乱,一不小心神经短路,自缢而亡。

夷姜死后,宣姜成为卫国的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也逐渐长大成人。

理所当然,宣姜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卫国的君主,而一个现实的障碍摆在了她面前:夷姜虽死,急子却仍然是卫国的世子。如果不除掉这位原来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公的人,她的希望就只能落空。

阴谋由此产生。“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也就是宣姜与小儿子在卫宣公面前构陷急子。卫宣公听信谗言,竟然动了杀心,于是派急子出使齐国,预先派刺客埋伏在途中的莘地,准备刺杀急子。

公子寿知道了这个阴谋,赶紧告诉急子,要他离开卫国。

以急子所处的险境,逃跑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他拒绝了公子寿的好意:“如果弃父亲的命令于不顾,还要儿子干啥呢?你说,这世上有没有哪里是没有父亲的,如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倒是可以逃到那里去。”

这就有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意味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笑话急子的迂腐,但不能笑话他的视死如归。对他来说,这便是舍生取义,虽然这种“义”不见得有多少价值。

到了出发那天,公子寿在河边为急子设酒送行。三杯两盏下去,急子酣然大醉。等到他醒来,才发现公子寿已经穿了他的衣服,带走了他的仪仗,替他前往齐国出使去了。

公子寿走到莘地,埋伏在那里的刺客远远看见,以为是急子,一拥而上,驱散随从,将公子寿杀死。杀死之后才发现认错了人,正在郁闷呢,急子匆匆忙忙追上来,抚尸大哭:“我才是你们要杀的人,他有什么罪,快来杀我吧!”于是又被杀死。

公子寿为什么要替急子送死?某种意义上讲,他也在舍生取义:希望通过自己的死,为父母和弟弟的行为赎罪。

《诗经·卫风》中的“二子乘舟”一诗,据说是卫国人为哀悼公子寿与急子而作: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二子”便是公子寿与急子。从卫国前往齐国是否乘舟而行,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这场谋杀的最大获益者是公子朔。急子死了,公子寿也死了,公子朔自然成为世子。鲁桓公十二年,卫宣公去世,公子朔即位,即历史上的卫惠公。

但是卫国人对他没有任何好感,反而更加怀念急子和公子寿。公子职和公子更是对宣姜母子充满了怨恨。

于是,鲁桓公十六年十一月,也就是卫惠公上台的第四年,两位公子发动政变,立急子的弟弟黔牟为君,卫惠公仓皇出逃齐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