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浸田:江汉平原主要农田类型

冷浸田:江汉平原主要农田类型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土壤普查资料,江汉平原冷浸田分布面积为39.72×104hm,占全省冷浸田面积的61.1%,所占比重很大。这类农田,由于所处地势低洼,特别是滨湖地区经常发生涝渍灾害,地下水渍害也十分严重,使土壤长期含水饱和成冷浸田。次生型冷浸田,即次生潜育化水稻土,主要由于耕作制度不合理,管理不当,排灌不协调等人为因素引起,它又可分为渗水型和矿毒型冷浸田两个亚类。

冷浸田:江汉平原主要农田类型

1.冷浸田概况

冷浸田系指水稻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土壤发生层内长期遭到地下水浸渍,使土壤产生冷浸渍害、还原作用强烈、理化性状和作物根系生长环境恶化的病害农田,亦称潜育化或次生潜育化土壤。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江汉平原冷浸田分布面积为39.72×104hm(595.8万亩),占全省冷浸田面积的61.1%,所占比重很大。其中又以四湖地区的洪湖(3.99×104hm2)、监利(5.25×104hm2)、荆州(2.4×104hm2)和汉南水系的仙桃(5.37×104hm2)、潜江(2.34×104hm2)等市县分布最为广泛,总面积达19.43×104hm2,占全省冷浸田总面积的29.89%。洞庭湖区,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统计,面积约1817km2,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西洞庭湖湖域边缘和垸内湖周围的低洼地带,如湖泊边滩、心洲、河流洲滩及地势相对低洼的垸田等。鄱阳湖区,根据11个县区调查统计,各类冷浸田面积达86万亩(5.74×104hm),约占水稻田总面积的10.48%。

由于冷浸田土壤内排水能力差,耕植层浅,通气不良,影响作物根系呼吸和深扎,对于冬作物往往因滞水造成渍害,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地面部分生长差,农作物产量极低,种植中稻不及正常产量的一半,多在100~200kg间,局部地带还颗粒无收,成为区内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2.冷浸田成因分析(www.xing528.com)

据前人研究,按其成因将冷浸田分为原生型(潜育型)和次生型两类。

原生型冷浸田主要受土壤质地、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它又可细分为渍水型和饱水型两个亚类。这类农田,由于所处地势低洼,特别是滨湖地区经常发生涝渍灾害,地下水渍害也十分严重(地下水位一般在地面以下0.3~0.6m之内),使土壤长期含水饱和成冷浸田。另外,由于人工围垦,就土壤而言,它早已潜育化,只是垦殖历史短,脱沼不彻底。渍水型冷浸田是平原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冷浸田,总体上与河间湖间洼地的展布方向一致;饱水型冷浸田主要由于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易受地表水渍涝和地下水浸馈,主要在滨湖和附近地势低洼地段,环湖滨呈小片状分布。

次生型冷浸田,即次生潜育化水稻土,主要由于耕作制度不合理,管理不当,排灌不协调等人为因素引起,它又可分为渗水型和矿毒型冷浸田两个亚类。渗水型冷浸田系由人为因素使土壤长期滞留渍水而形成的冷浸田,呈零星点状分布于平原周缘岗地或沿灌溉渠系两侧呈不连续带状分布;矿毒型冷浸田是由于“废”中有毒物质随水浸渍到农田土壤层而形成的,于采矿区附近零星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