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音乐游戏主要类型

幼儿音乐游戏主要类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幼儿音乐游戏的主要类型音乐游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其实传统游戏“点兵点将”“抢凳子”“木头人”,都可以用别的歌曲和故事情节代替并设计出新的歌唱游戏。教师选择了“点兵点将”游戏来练习歌曲,被游戏点名的幼儿可以上去自选一张荷叶并翻开。幼儿听音乐自主游戏。④ 幼儿尝试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进行配置与创

幼儿音乐游戏主要类型

(一)幼儿音乐游戏的主要类型

音乐游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常见的游戏形式主要有歌唱游戏、韵律游戏、演奏游戏、音乐欣赏游戏四种。

1.歌唱游戏

(1)歌唱游戏的概念。

歌唱游戏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享受唱歌的乐趣的活动形式。将歌唱与游戏相融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接受音乐教育,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

(2)歌唱游戏的基本特征。

歌唱是幼儿的另一种说话方式,能简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歌曲一般旋律平稳、节奏简单、结构工整短小,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宜各个年龄特点的儿歌。儿歌在歌唱时朗朗上口、极富童趣、旋律优美动听,幼儿可通过歌唱游戏去感受、听辨、表达音乐,让幼儿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

(3)歌唱游戏的活动目标。

① 幼儿喜欢参加歌唱活动,能感受歌曲中的美并能从中联想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的事物。

② 幼儿能用自然、好听、基本准确的音调和节奏参与歌唱活动,并能尝试运用速度、力度、音色、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

③ 幼儿用独唱、领唱、齐唱等不同演唱形式参与歌唱活动,感受其中的美。

④ 幼儿乐于尝试各种有关歌唱的创造性活动。

【知识拓展1】

常见的歌唱教学活动中,一般会设计一个合理有趣的故事情境,在情境中给幼儿一个玩传统游戏的理由,把我们的“控制不动”“占位”“模仿”或“传递”等传统游戏与歌曲元素相吻合的地方融合在一起,歌唱游戏的设计方案就完成了。其实传统游戏“点兵点将”“抢凳子”“木头人”,都可以用别的歌曲和故事情节代替并设计出新的歌唱游戏。智力游戏也可以成为歌唱游戏的设计思路。如在中班歌唱游戏《小雨点的歌》中,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小雨点从很高很高的天空跳下来,池塘里的小青蛙很好奇地问小雨点,“哪里才是你的家?”这个问题就像一个谜语贯穿于各个环节里,因为教师设计了一个智力游戏,把答案藏在荷叶(带有磁铁的教具)的后面如房子、大树、池塘、花朵、雨伞,需要翻开荷叶才知道答案。幼儿的好奇心再次被激发。谁来猜呢?教师选择了“点兵点将”游戏来练习歌曲,被游戏点名的幼儿可以上去自选一张荷叶并翻开。被选出的荷叶里的答案是不是小雨点的家呢?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解释哪里才是小雨点的家,教师再通过水循环科学事实让幼儿最终揭晓答案。最后的答案也有可能是“有爱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情景表演唱歌游戏是把歌曲里的情景表演出来,一边唱一边表演的游戏形式。教师可以把歌曲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分角色、编动作去表演,也可以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如《兔子和狼》《何家公鸡何家猜》《小老鼠打电话》等。

2.韵律游戏

(1)韵律游戏的概念。

伴随音乐进行韵律游戏,是指用有节奏的、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和音乐内容的游戏,这种游戏使幼儿在获得游戏快感的同时,肢体更加协调、优美、舒展。

(2)韵律游戏的基本特征。

幼儿的肢体动作由未分化的不随意阶段向初步分化的随意阶段发展,对幅度较大的单纯性动作较易掌握。肢体动作是幼儿感受与表达情绪最直接、最自然的手段,音乐与动作密不可分,随乐动作是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感知音乐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调的高低、段落的结构等音乐基本要素,也是让幼儿有节奏地、有情感地表现音乐而达到提高肢体动作协调性的目的。

(3)韵律游戏的活动目标。

① 幼儿喜欢参与音乐伴随下的律动音乐游戏及舞蹈等肢体活动,能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节奏及基本情绪的变化。

② 幼儿能通过身体动作感知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音调高低、段落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并能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③ 幼儿乐于尝试各种动作创编活动,在跟随音乐的身体律动中培养听觉的专注力、动作的反应力和控制力,从而提高想象力创造力

【知识拓展2】

韵律游戏可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以玩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大胆去表现。从兴趣的角度来看,幼儿喜欢模仿动作,适当的夸张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兔跳、大鲨鱼咬牙、开火车、打地鼠等;从表现力的角度来看,随音乐自由做动作,比赛谁的动作反应敏捷,比赛谁创造的动作造型更加新颖,使幼儿富有好胜心去表现自己;从合作的角度来看,可以适当安排有结伴动作、同伴间相互配合的动作要求,如两个小朋友合作模仿“大树”的动作,或者“圆圈舞”等。当然也可以组织以游戏为主要模式的韵律游戏。具体组织程序如下:

(1)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情境中。

(2)引导幼儿感受音乐,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节奏以及音乐中与游戏情节、规则等相关的部分。

(3)引导幼儿对某些角色动作进行练习。

(4)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伴随音乐进行游戏。

(5)幼儿听音乐自主游戏。

3.演奏游戏

(1)演奏游戏的概念。

幼儿演奏游戏就是幼儿通过拍打身体、敲击弹奏乐器或者击打生活物品进行节奏练习的游戏。它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使其感受音乐美,也是幼儿学习节奏知识、练习节奏技能的有效途径。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乐器之一,幼儿易获得音乐享受,因为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与节奏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演奏活动对幼儿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2)演奏游戏的基本特征。

演奏游戏包括身体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时主要使用大肌肉动作来操作乐器,是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节奏感是无法从任何符号中学习获得的,必须通过肌肉反应与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知。因此演奏游戏是让幼儿说唱儿歌的同时拍打身体部位,或者在音乐伴随下的节奏练习,都是强调身体动作协调的体验。幼儿演奏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操作乐器的能力、演奏乐器时的随乐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这四种演奏能力能使幼儿在演奏游戏体验音乐的情感和流动,使幼儿听觉、心脑、身体肌肉协调发展,逐步培养幼儿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使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节奏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节奏。

(3)演奏游戏的活动目标。(www.xing528.com)

① 幼儿喜欢在演奏活动中体验集体演奏与创造性演奏的快乐。

② 幼儿知道常见的打击乐器的名称、特点、演奏方法,发现其音色的不同。

③ 幼儿演奏的声音和谐、好听,有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能集中注意力看指挥,反应敏捷,并愿意尝试当指挥。

④ 幼儿尝试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进行配置与创编节奏类型,参与制定演奏方案,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奏。

⑤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乐器的方法,养成其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

【知识拓展3】

演奏游戏让幼儿更自主地去探索游戏,探索乐器的演奏方式,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创造不同的节奏等游戏,在具体活动中有以下做法:

(一)故事情境游戏。

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选择歌曲《铃儿响叮当》,设置一个简单的故事情境,将幼儿分成四组。音乐开始部分,全体幼儿坐在椅子上做睡觉状,两个八拍后做起床动作;当音乐变化到A段时,全体幼儿离开座位,边敲击碰铃(用碰铃的声音营造圣诞的气氛)边走向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工作场景,表现圣诞老爷爷骑着雪橇出去工作了;当音乐进入B1段时,春天组幼儿手拿各种铁罐做撒种子的动作,B2段时夏天组幼儿拿小鼓槌按节奏敲椅子做修雪橇的动作,B3段时秋天组幼儿按节奏拍球锻炼身体,B4段时冬天组幼儿有节奏地抖动各种纸,测试包装礼物的纸是否牢固。当圣诞老爷爷做完四件事,音乐变换到A段时,幼儿边敲击碰铃边走回座位,表示圣诞老爷爷完成工作后要回家了;音乐尾声部分,幼儿做睡觉或放松等动作。整个打击乐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扮演圣诞老爷爷,始终处在“准备圣诞礼物”这样一个游戏情境中游戏,在不同的环节孩子们有不同的游戏任务。刚开始,在简单游戏情境中模仿简单的游戏动作来熟悉音乐,但动作要与音乐相匹配。之后,开始探索在变化的游戏情境中使用材料来演奏,比如,怎样让适用于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器材发出声音,如何将声音特点与四季不同性质的工作进行匹配。在分组探索时,能否将已经熟悉的老爷爷工作的节奏迁移到乐器的使用中来完成四项工作……幼儿们在游戏中体验了成功,实现了游戏与教学的融合。

(二)材料游戏。

乐器是打击乐教学中的核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规范化地演奏乐器,如铃鼓、圆舞板、小铃等。渐渐地,在新观念的冲击下,教师们开始尝试将打击乐教学和生活活动相结合,将使用的乐器拓展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塑料桶桌子、椅子等。尽管幼儿对用生活物品演奏打击乐很感兴趣,但这些材料的使用仍只是单纯的代替行为,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游戏化。而现在,我们尝试让材料和游戏情境匹配起来,在故事中与角色需要相匹配,在音乐中与节奏、音色相匹配。例如:活动“圣诞老爷爷的王国”,圣诞老爷爷一年的准备工作分别是播种——修雪橇——锻炼身体——包装礼物。根据这样的情节,教师和幼儿们经过讨论,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作为打击乐的器材:在易拉罐里装上各种小豆子,抖动发出声音代表春天播种;把小椅子当圣诞老爷爷的雪橇,小鼓槌敲击小椅子发出声音表示老爷爷在修雪橇:在地板上一上一下地拍皮球,表现秋天圣诞老爷爷在积极锻炼身体;让各种材质的纸发出不同声响,表明圣诞老爷爷在包装礼物了。在这个活动中,打击乐的材料不再是常规的乐器,而是随着游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生活物品,这向幼儿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奏乐,可以根据游戏情境选择合适的材料来代替乐器。因此,奏乐活动不再是缺乏情感的单纯的敲击活动,而是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们尽情投入,乐此不疲。

(三)演奏形式游戏。

关于打击乐教学演奏形式,以往教师会较多地考虑各种配器方案以及轮奏、齐奏等各种演奏形式,而在游戏化的打击乐教学中,我们希望给幼儿提供更大、更开放的探索空间。比如:从寻找材料开始,鼓励、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接着探索材料的发声方法,再探索让材料发出好听声音的方法,最后探索让材料发出我们需要的好听声音的方法。例如,活动“圣诞老爷爷的王国”,教师先引导:“圣诞老爷爷邀请大家一起工作,提供了四种工具,铁罐、小木棒、皮球、报纸。怎么让这些工具发出声音呢?”幼儿们自由探索,让这四种工具发出了各种有趣的声音。接着,教师又引发新的讨论:“那你们觉得哪一种最像撒种子呢?皮球可以用来做什么?报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小木棒可以用来做什么?”然后,教师将四种工具分别放在了四张桌子上,并出示“春”“夏”“秋”“冬”四个汉字,让幼儿确认刚才的选择,并一一匹配着贴上去。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中,幼儿们分别用这四种工具发出声音,模仿圣诞老爷爷一年四季的工作,完成圣诞礼物的整个准备过程。最后,教师提出了三级挑战:一级挑战——每个人选一样没有尝试过的工具来跟着音乐做动作;二级挑战——每组共同讨论出一个更高级的演奏方式(可以增加节奏型的难度,也可以增加动作难度),然后跟着音乐试一试;终极挑战——尝试不断叠加式的演奏,即春天组先演奏,接着夏天组加进来,再接着秋天组加进来,最后冬天组加进来。在每次下一个组加进来的同时,上一个组仍然在演奏。这是一个逐渐累加的过程,音效也会越来越丰富。在上面的过程中,幼儿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演奏形式层层递进的过程,每一次新的演奏方式都是伴随着游戏情境而出现的,幼儿们从自由打击乐器、探索发声,到探索将演奏形式与游戏情境、音乐相匹配,游戏的空间、探索的空间越来越大,整齐划一的打击乐活动变成了探索性的“小乐队”活动,这种方式为幼儿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会尝试讨论诸如谁的创意会被集体采纳,集体统一行动中的领导、服从和分工问题,等等,自然地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自然地展开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和成功合作的各种感受。总之,通过对打击乐教学游戏化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打击乐活动不应仅仅是培养幼儿奏乐技能的活动,而应成为培养幼儿关注音乐、关注演奏工具、关注同伴、关注集体的载体

4.音乐欣赏游戏

(1)音乐欣赏游戏的概念。

音乐欣赏游戏就是融入节奏、演奏、歌唱、绘画、传统游戏等手段,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美国著名幼儿音乐教育心理学詹姆斯·默塞尔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是幼儿园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幼儿园任何一种音乐教育活动都包含音乐欣赏的成分。

(2)音乐欣赏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让幼儿较长时间地积极主动地沉浸于音乐欣赏中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幼儿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去聆听音乐作品。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在与音乐的互动中获得对音乐的理解、想象以及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促进幼儿深入感受、主动表现和积极创造。

音乐作品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教师应着重考虑的是结构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的音乐作品,而且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可以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地找出音乐中所表现的形象。

切合幼儿的音乐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切合幼儿生活经验而开展的音乐活动有利于让幼儿借助经验发挥想象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欣赏活动前,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幼儿丰富相应的生活经验,并唤醒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为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做准备。活动时,由于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幼儿的学习重点变得十分突出,幼儿的注意力将集中于对音乐的听辨与理解上,当幼儿安静地聆听着时而舒缓、时而快活的乐曲旋律时,教师适时的引导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避免了因学习难点过多而造成幼儿注意力分配的不足。

(3)音乐欣赏游戏的活动目标。

① 幼儿喜欢倾听自然界和生活中好听的声音和音乐,喜欢欣赏舞蹈、哑剧、曲艺戏剧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有倾听音乐与认真观看表演的良好习惯。

② 幼儿能初步感受所欣赏的音乐和各种艺术形式在内容、基本情绪、音乐形象情节以及不同演唱演奏及表演形式的艺术美,并初步体验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速度、力度、旋律、节拍、节奏、音区、音色等)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③ 幼儿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大胆的表现与表达。

【知识拓展4】

要让幼儿在欣赏音乐活动过程中始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丰富和深化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一)听音乐的节奏、旋律,有效感受音乐的美。

对于结构工整、简单的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幼儿对音乐形成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然后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分段欣赏,逐步深入帮助幼儿体会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美。在《水族馆》的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完整欣赏音乐,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第二遍欣赏时,用合适的线条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种层层深入的整体欣赏不断加深对《水族馆》旋律美的感知。

(二)看图谱理解音乐旋律,有效表达情感。

面对抽象的、转瞬即逝的音乐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像将抽象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形象化表达。如,大班音乐欣赏《水族馆》这个教学活动,在平缓的旋律中,教师用一条线代表音乐中的一个乐句,几个相同的乐句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乐段。波浪画得比较慢、比较大,它表现各种水草;波浪画得快、密,它表现鱼儿在游戏的状态;用圆圈代表鱼儿吐泡泡的乐句。通过这种具体、形象化的图谱,幼儿能够逐渐发现音乐的起、承、转,听出它细微的变化,音乐形象也会逐渐丰满和生动起来。这是教师根据音乐结构、内容、情绪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的音乐经验来设计的图谱。这样,幼儿能够更容易理解、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做音乐游戏,有效表达对旋律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音乐游戏让幼儿感知音乐。其形式有:一种是音乐表演游戏,是让幼儿跟着音乐徒手进行的,并有一定的情境性;一种是音乐操作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操作道具跟随音乐进行的游戏。如,在幼儿初步理解《水族馆》音乐后,我们以有趣的游戏介入,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海底之中。幼儿佩戴头饰,扮演“小鱼”“水草”,游戏规则是:水草动时小鱼不动,小鱼动时水草不动的动作。当音乐缓缓响起,请幼儿听音乐并找出各自的音乐形象。幼儿很快分辨出旋律优美的代表水草姐姐,快乐活泼的是小鱼弟弟,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做小鱼和水草嬉戏的场景,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将“小鱼在和水草玩”“小鱼和水草跳舞” 等诙谐有趣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以极高的热情一遍又一遍地表演,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

(四)借助于体态动作,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音乐欣赏是听觉活动,肢体动作的配合对于幼儿感受作品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肢体语言来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对音乐形象的关注与感受。如,《水族馆》教学活动中,B段音乐轻快活泼,律动性强,但速度很快。首次执教时教师让幼儿自由学小鱼,幼儿各学各的,跳得气喘吁吁,还是跟不上节奏;对活动进行优化后,我们在地板上贴上圆点,让幼儿自由地穿梭,用熟悉的小跑步沿着圆点边跳,动作与节奏合拍,也能表现出B段音乐热烈欢快的效果。同时,我们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与水草交往,如给水草施肥、摸摸水草、对水草点头等。

(五)适时的语言引导,有效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语言的手段,能够让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教师根据《水族馆》的旋律特点,尝试编制一些描述性及明确提示作用的小故事来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节奏,在A*B*段式音乐中教师是这样讲的:水族馆住着许多的水草和小鱼,水草在水里轻轻地摆动,小鱼在水草边游来游去。小鱼和水草在水里成了好朋友,手拉手在水里游来游去,好朋友抱在一起了。整个故事简单明了,突出的情节与音乐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启发下幼儿很快听辨出音乐的变化与不同,再通过幼儿集体听音乐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特点,为幼儿下一阶段的自主表现积累相关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