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磁峰窑出土瓷器及其制作工艺:详解磁峰古今纵横谈

磁峰窑出土瓷器及其制作工艺:详解磁峰古今纵横谈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使窑址更加准确,我就把金城窑称为磁峰窑了。白瓷的生产过程几乎和陶器生产过程雷同,但还是有些差别,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磁峰窑白瓷器物的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圆器成型是我国最古老、最基本的制瓷工艺。装饰是选用与审美观念及器皿形状相适应的印范进行制作的。磁峰窑的装烧工艺是采用“支钉叠烧法”,这在唐以前是相当流行的。磁峰窑出土瓷器种类较多,工艺制作与焙烧技

磁峰窑出土瓷器及其制作工艺:详解磁峰古今纵横谈

明确磁峰窑就是历史上的金城窑后,因磁峰隶属于彭州市,故专家学者们把磁峰金城窑定位于彭州窑。为使窑址更加准确,我就把金城窑称为磁峰窑了。后文都将用此称谓。

1976年3月,由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博物馆联合组织的调查组在对磁峰窑进行踏勘调查后,又在1987年6月的文物普查中,对磁峰窑再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暂时确定了磁峰窑的48座窑面积达282600平方米。从发现的240公斤窖藏的铜铁钱币的年号来看,磁峰窑兴于唐,盛于北宋与南宋,衰于元。

1997年1月11日,调查小组冒着寒冷对遗址进行24天的试掘工作。试掘掘开5个探方,面积达169平方米,发现无数富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其中瓷器器型多不完整或仅存残片,能复原成型的有碗、盘、杯、碟、瓶、钵、罐、奁等。5个探方中,2个是窑灶和作坊遗址,3个是废品堆放层。发现的窑具有匣钵、垫饼、垫丸、垫圈、垫柱、支钉等。发现的生产工具有辘轳(石车盘)、石磨、石臼、陶质釉座和陶质印花碗模等。此外,还发现有窑砖、窑灶(窑炉)、铜铁钱币和作坊建筑等。试掘结束,从有代表性和能复制成原形的出土瓷器中采集科学标本669件,其中窑具24件全部为生产工具。

磁峰窑出筋纹小碗及圈足之一(彭州市博物馆藏品)

磁峰窑出筋纹小碗及圈足之二(彭州市博物馆藏品)

磁峰窑六出筋大碗(彭州市博物馆藏品)

磁峰窑碗圈足细部(遂宁市博物馆藏品)

2007年9月初,成都市博物馆与彭州市博物馆对地处蟠龙村一组的磁峰窑遗址再次进行采掘。经过3个月的时间,开掘探坑6个,发掘完整器具1000余件。除发现上述瓷器外,还发现了淘浆坑、蓄水塘、瓷泥堆放塘等及各种窑具和上万件印花碎瓷片。从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纹饰来看,属唐宋风格。所发现的瓷器胎质、釉色均与金山寺发现的白碗相同,即胎体致密,胎色白中泛黄;釉色光亮,能映出物形。产品以碗、盘、碟为主,手法主要是刻划与模印。刻划图案以水波纹、莲花纹为主,模印图案以大雁穿花纹最具特色,精美夺目。瓷器装饰主要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两种与北方定窑风格类似,加之造型、釉色和纹饰都与北方定窑系产品十分接近,所以磁峰窑一直被陶瓷界称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定窑系窑址。磁峰窑瓷器上刻划的花纹以双鱼纹居多,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花、莲瓣和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斑纹等。鸟类多为展翅飞翔的形象,特点是都不画鸟足。堆线是用笔蘸瓷浆在碗、盘、碟内壁勾勒出六根线条,表明六出花瓣形,或用六条曲线表明花瓣形,即有民间传说“六六顺”之意。(www.xing528.com)

我在前面说过,磁峰及其附近都盛产瓷土、煤炭、釉料,有丰富的石英石、长石和耐火砂等资源,这就给白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白瓷的生产过程几乎和陶器生产过程雷同,但还是有些差别,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磁峰窑白瓷器物的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

磁峰窑刻划篦划花纹圈足奁式炉(图片采于《天府珍藏——四川馆藏文物精华》)

磁峰窑的成型工艺主要是圆器成型。圆器成型是我国最古老、最基本的制瓷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鱼凫、杜宇时代),就开始出现轮制。唐宋时期,轮制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磁峰窑发现的石车盘(辘轳)就是历史的见证。磁峰窑的石车盘相当先进,上面有两个对称的小孔,用手拨动车盘十分吃力,工匠们用木棒或竹竿搅动车盘,既省力又转得快,也便于控制,现今桂花镇和军乐镇制陶还是沿用石车盘或木制车盘,不过不是用手工,而是用电启动。和制陶一样,柔和的瓷泥堆上石车盘后,用竹竿或木棒拨动车盘,在迅速旋转中用手蘸水使瓷泥成型,然后用薄刃木片或竹片切下成品,放在晾板上。将成品在四面通风的晾房内晾干到一定程度后取下进行一一修整,接着进行装饰。装饰是选用与审美观念及器皿形状相适应的印范进行制作的。印范是阴刻的花卉和动物图案,印在碗内壁就是阴刻花纹,用手轻触略有浅浮雕之感亦可。磁峰窑印范有两种:一是呈蘑菇形,上面阴刻多种花纹图案;二是无底碗形,花卉图案阴刻在凸面。

印刻好花卉后,待坯体晾干到一定程度时进行上釉。磁峰窑上釉方法有两种:一是蘸釉,又称浸釉,即将坯体浸入釉浆内,一浸即起;二是荡釉,即用瓢将已制好的釉浆舀出来倒入坯体内,稍加摇荡,使釉浆均匀地分布在坯体上,倒出多余的釉浆,回转坯体不使器口流釉。前者适合小型器皿,施好釉后放到通风处晾干,干透后入窑焙烧。后者适合稍大型器皿。

磁峰窑的窑炉属于北方的半倒焰式馒头窑。窑体不大,前面有大而深的半圆形燃烧室。窑门较大,产品进出与煤炭的送进全靠此门。窑室呈椭圆形,后面有两个正方形烟道,与近现代焦煤炼制法有点雷同。

磁峰窑的装烧工艺是采用“支钉叠烧法”,这在唐以前是相当流行的。它是把一个泥质垫放入已烧过的浅型匣钵内,然后将碗放入匣钵内,底部圈足放在垫饼上,再把装好碗坯的匣钵一件一件地套装重叠起来,最后加盖,送入窑室。这种方法元人蒋祈在《陶记》中称为“仰烧”,可现在的专家把它称为“正烧”。磁峰窑另一种烧法是“沙垫式重叠仰烧法”。是用桶式锅底形匣钵重叠装上若干碗坯,入匣的坯体之间为了防止黏结,放上5至7颗瓷土做成的小丸或一些石英砂粒。每匣装10至12个,最顶上用一个匣加盖。这种方法使窑室空间火位利用率更高,可大大提高产量。还有一种方法是“支垫式重叠仰烧法”。其方法使用的辅烧工具和步骤与沙垫式重叠仰烧法相同,略有不同的是为防止黏结,使用的间隔物不同,前面是石英砂粒或小瓷丸土,此法是用垫饼或垫圈之类。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挂烧法”。这种方法需利用漏斗状或喇叭状的匣钵,匣钵有平底的,也有圈足的。窑具的内壁有一台阶,装烧时将坯体放在匣钵的垫饼上,外折沿恰好放在台阶上,放置平稳,入窑焙烧。这种方法只能一匣一物,烧出的产品内外釉面光滑,无痕迹。这种先进的方法焙烧出了专家学者们在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敞口、外折沿平底瓷盘,且通体施釉,但在外折沿的外边和底部无釉。发现的辅烧工具匣钵在磁峰窑处处皆是,大小皆有,可匣钵都有三至四个小圆孔。据专家们说,这是用来调节窑室同匣钵内的温差用的,可见古人之聪明智慧。

磁峰窑出土瓷器种类较多,工艺制作与焙烧技术与北方定窑几乎雷同,不仅在唐宋时期四川盆地的瓷业生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国西南的白瓷生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