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的研究及历史价值

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的研究及历史价值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方面,战时中共进行的根据地社会改造也不例外,本质也是对根据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新的治国路径和规则的尝试探索。另一方面,笔者也试图追寻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价值,即透过根据地民主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与地方关系等若干侧面,把抗战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联系起来。

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的研究及历史价值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健康、高效、有活力的秩序或规则运转。而这种“秩序”“规则”实际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基于自身利益而制定的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的有关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一套庞大而精密的法律、法令、政策的治理机制和管理系统的统称。在这方面,战时中共进行的根据地社会改造也不例外,本质也是对根据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新的治国路径和规则的尝试探索。事实上,中共在抗战时期也的确成功建立了覆盖整个农村社会的行政网络,不仅在政治方面扩张了国家权力的组织边界和功能边界,经济上也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介入,国家与社会关系、集体与个人关系得到重塑,使原本传统、封闭、落后的乡村社会越来越“现代”,某种程度上根据地社会已俨然具有1949年后“新中国”的雏形。更重要的是,此时中共在根据地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的政策理念、工作机制、管理模式,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乃至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有鉴于此,本书一方面试图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维度将政府行政、社会转型与民众生活勾连起来,努力呈现根据地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揭示社会变迁幕后蕴藏的理论政策、国共关系及地方生态等各种现实因素在根据地社会改造进程中的关联、互动与缠绕。特别是在战时中共如何将革命与建设衔接起来,以及革命主义与自由主义、国家与社会和国家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统一,乃至新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制为普通民众接受、展开和普及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笔者也试图追寻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价值,即透过根据地民主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与地方关系等若干侧面,把抗战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联系起来。换言之,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对建国后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产生了何种影响,并由此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对在革命时期形成并在建国后继续沿用的各种制度、模式和机制做一总体评价。(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