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的创新与改造

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的创新与改造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希望在这方面进行弥补。但事实上,这些组织也是国家深入到地方社会的主要媒介。由于贴近基层,这些组织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往往比根据地政府颁布的政策本身对民众的影响更大,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总离不开这些组织的工作和运行。在这方面本书也拟透过“评议会”“农会”“公民小组”“群众大会”等在地方治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组织研究,加强学界对这些基层治理体制的研究。

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的创新与改造

目前学界虽不乏有关中共在根据地时期创设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塑造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和建立新的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但问题也较为突出,本书希望即以此为出发点,在如下几点有所贡献或突破:(1)在目前有关根据地民主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对于参议会、“三三制”、政党协商、人民民主民主制度的产生及其前后变化原因的解释尚不多见,特别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根据地政治制度的关系,以及中共在革命过程中如何协调革命与民主、组织与个人、效率与权利的关系问题,乃至中共的领导“一元化”如何为群众接受和认可的研究极为薄弱。本书希望在这方面进行弥补。(2)关于战时根据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目前有研究从土地、粮食、税收经济角度切入,主要是从根据地政权宏观经济制度层面的介绍和阐释,但没有追问实际条件下政府颁布的这些制度和实行的政策,是否在下层能完全执行,本书拟从这个角度着手,以统一累进税、公粮征收、减租减息等若干制度的具体执行为个案,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管孔,考察制度在微观和地方落实的情况及其变化的大致脉络,展现革命战争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制度与实践的互动与关联。(3)以往根据地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多围绕政府颁布的各项制度、法令和政策,而对民间基层组织的研究不够。但事实上,这些组织也是国家深入到地方社会的主要媒介。由于贴近基层,这些组织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往往比根据地政府颁布的政策本身对民众的影响更大,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总离不开这些组织的工作和运行。在这方面本书也拟透过“评议会”“农会”“公民小组”“群众大会”等在地方治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组织研究,加强学界对这些基层治理体制的研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