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周胜败之因及兵力对比

商周胜败之因及兵力对比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西周在其鼎盛时期,王室的军力,只拥有两支大军:镇守东方的一支称“殷八师”,或称为“成周八师”,西方留守丰、镐京的称为“西六师”。《诗经·大雅·大明》称纣兵:“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商周牧野之战,纣与武王的武力,众寡如此悬殊,武王何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从这些材料上看,牧野之战并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激战,只因为纣的军队倒戈以迎武王,于是商的军队便溃败了。

商周胜败之因及兵力对比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今河南孟县),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武王看到天命未至,“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暴虐滋甚,武王乃“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909]。这大概是本之于后出之《尚书·泰誓》。然所谓八百诸侯、四万五千甲士,恐皆不可信。《尚书·牧誓》仅言友邦冢君,《孟子·尽心》、《吕氏春秋·贵因》均言武王之兵力为三百乘、三千人,并无八百诸侯、四万五千人之说。按西周在其鼎盛时期,王室的军力,只拥有两支大军:镇守东方的一支称“殷八师”,或称为“成周八师”,西方留守丰、镐京的称为“西六师”。两支共为十四个师,每师的人数,据考证是二千五百人[910],十四个师的总人数不过三万五千人,当其还是商末一个自称为“小邦周”的小国时,哪里可能有甲士四万五千人之多呢?

《周本纪》说:“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按“七十万”也似乎太众(有人认为是十七万之倒讹),但纣兵肯定远多于周。《诗经·大雅·大明》称纣兵:“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说商人之军队多如森林,周末人所引用之《泰誓》称“纣有亿兆夷人”[911]

总之,商人所拥有之军队数量必很多。商周牧野之战,纣与武王的武力,众寡如此悬殊,武王何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古文献有一些记载: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尽心下》)(www.xing528.com)

武王之诛纣也……厌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史记·周本纪》)

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淮南子·泰族》)

从这些材料上看,牧野之战并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激战,只因为纣的军队倒戈以迎武王,于是商的军队便溃败了。但是,也有相反的说法,如战国时孟子所见之《尚书·武成》有武王伐纣之战,“其血之流杵”(《孟子·尽心下》),若然,则牧野一役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流血战争,不过孟子已疑之,谓“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应如是。东汉王充则信之,谓“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他并提出四证,说明武王兵不血刃之说不足信(《论衡·语增》)。关于牧野之战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何是何非?三千年后的我们,当然更难论定了。所幸近来新发现的《利簋》铭文中既言甲子这天一早便“克,昏夙有商”,旦夕之间既能把商攻克,那就决不会杀得“血流浮杵,赤地千里”了。如果再结合当时商国内阶级斗争的尖锐情况看,则纣兵倒戈之说似乎是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