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中海模式对比丝绸之路的海洋共同现象

地中海模式对比丝绸之路的海洋共同现象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亚洲海洋视作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空间,即从日本延伸至巴士拉和西奈半岛的海上大通道,那么我们的讨论正移向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出现的,而是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是以更早时期逐个形成的单独海域为基础。亚洲诸多海域就这样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变成具有众多地区分支的国际路线,变成一个高度复杂的结构,事实上,它连接了远东和埃及、黎凡特。

地中海模式对比丝绸之路的海洋共同现象

除了商品,无法量化的“事物”——最广泛意义上的宗教、风格、文化模式——也在进行越海交换。这样的现象经常持续数个世纪,并确实被划分为长时段的项目。而这与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以及其他人的思想相联系,他们试图将欧洲的地中海定义为一个交换区域,这一区域从文化意义、自然环境的角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来看都是以某种程度的内在同质性为特征。在最近有关非欧洲世界的著作中,布罗代尔模式或者至少这一模式的某些方面常常被应用到亚洲的个别区域,如南中国海和中国东海,甚至印度洋也偶尔被称为堪与国际海域的地中海原型相当的模式。

笔者已另文试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探讨其中的某些思想,并论证指出,从东部日本海到远西波斯湾的各种亚洲海域,可以被视为一连串独立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海洋实体,每一个海域都具有其特性,同时也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因素在每一个海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并经历了连续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可以称之为“海洋共同现象”(maritime universals)——这与其他模型构建案例的各种普遍特性类似,或者更普遍而言,与其他学科的各种普遍特性相类似。由此,我们可以将其他海域如南海定义为“原型”,旨在揭示若将其用于一个非亚洲的背景之中,这一模型该如何运作,而不是直接将布罗代尔的例子转换到亚洲。

不管这些理论如何,某些功能特性在每一个场景中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及其他“事物”的流动、参与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事物”交换、商人和团体的不同类型、长途运输、沿海网络等。然而,正如前文也提到过的,海域彼此间也有区别,这不仅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也是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因为某些特性只有随岁月推移并在不同的时期中才变得易于察觉。换言之,A区复杂的交流机制会比B区相应的模型更早或更晚出现。

如果把亚洲海洋视作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空间,即从日本延伸至巴士拉和西奈半岛的海上大通道,那么我们的讨论正移向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出现的,而是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是以更早时期逐个形成的单独海域为基础。因此,即便前基督时代红海及波斯湾周边地区的沿海交流和区域间贸易成为常规之事,同样的事情却不会必然地出现在安达曼海。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印度洋东北部,尤其是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之间的开阔水域,变成了东西方交通的通道,印度文化因素开始在马来世界出现。亚洲诸多海域就这样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变成具有众多地区分支的国际路线,变成一个高度复杂的结构,事实上,它连接了远东和埃及、黎凡特。(www.xing528.com)

如前所释,每个区域各自在这一结构内发展其自身的特征,而另一些具有长时段特性的因素却可以与所有地理分部相联系。在好几个例子中,新现象的出现也会引起质的变化,也就是说现存的“系统”开始减弱,或者从一个“演化”阶段移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而这样的转变在其他例子中却不能真的被确认。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发现,限于一个海域的变化后来也可以在其他区域中出现,或对整个系统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即在整条海上丝绸之路中或在其所有子段中)。

当然,这些想法尚需加以合理化,并建构成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此外,“变化”的固有观念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当研究者考虑到著名的“前欧洲时代亚洲海洋世界并没有太大变化”的观念之时。本文不拟继续谈论这些老话题,而是要讨论海洋史的一个小方面——海峡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功能特性和其他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