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文明对话的分析介绍

郑和文明对话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古里与古里马氏浅探广西社会科学院翁乾麟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9年,所到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区域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里马氏”,则是广西桂林回族马姓的一支。郑和下西洋与古里马氏有无关系?目前,关于郑和研究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对古里国,特别是“古里马氏”的研究还比较少。郑和亦数使其国。

郑和文明对话的分析介绍

郑和、古里与古里马氏浅探

广西社会科学院 翁乾麟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9年,所到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区域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早87年,比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古里早92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所以,郑和的航行,开创了人类历史海上航行的新纪元,为繁荣亚、非地区的经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不乏与海外诸国进行交往的历史记录,但意义不同。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与印度、日本、朝鲜等国有海上的交往。当时,朝鲜、日本留学生到我国留学者众多,我国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佳话。宋以后,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一个大陆国家,与周边国家陆路上的交通等较多,海上的交往较少。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所说:“中国和西方的交通,唐以前大多是陆上为多,六朝时期,海上交通方始萌?,唐宋以后,才大盛起来。但是那时候中国人在海上的足迹,西边大约只到阿拉伯,南边不过爪哇。”(1)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大规模地开拓了我国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开启了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先河,进而形成今天东南亚华人经济圈和文化圈。这正是郑和下西洋最重大的政治意义之所在。

古里,位于今印度半岛西南,历史上是一个大的海港。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都去过古里国。“古里马氏”,则是广西桂林回族马姓的一支。那么,“古里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度?而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中,关于“古里国”的记载是怎样的?郑和下西洋与古里马氏有无关系?目前,关于郑和研究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对古里国,特别是“古里马氏”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根据已有的资料,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Kozhikode),又称卡利卡特(Calicut),是印度半岛西南岸的一个大商港,也是位于印度西海岸喀列拉地方的一个城邦,历史上有一个香料和木材的市集,曾吸引整个印度洋的商人前来贸易。在这个位于高特山脉西边的孤立海岸地带,还栽种有豆蔻肉桂生姜、郁金(姜黄)及珍贵的胡椒,价值连城。在古印度的穆吉里斯港被大水淹没之后,古里成了印度甚或是所有南亚最重要的港口

关于明时的古里,笔者所见到最详尽的资料,应是我国《明史》的记载。文如下:

古里,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北距狼奴儿国,东七百里距坎巴国。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锡兰山十日可至,诸番要会也。

永乐元年命中官尹庆奉诏抚谕其国,赉以彩币。其酋沙米的喜遣使从庆入朝,贡方物。三年达南京,封为国王,赐印诰及文绮诸物,遂比年入贡。郑和亦数使其国。十三年偕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满剌加诸国入贡。十四年又偕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剌哇、阿丹、苏门答腊、麻木、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入贡。是时,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以古里大国,序其使者于首。十七年偕满剌加十七国来贡。十九年又偕忽鲁谟斯等国入贡。二十一年复偕忽鲁谟斯等国,遣使千二百人入贡。时帝方出塞,敕皇太子曰:‘天时向寒,贡使即令礼官宴劳,给赐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酬其直。’宣德八年,其王比里麻遣使偕苏门答腊等国使臣入贡。其使入留都下,正统元年乃命附爪哇贡舟西还。自是不复至。

其国,山多地瘠,有谷无麦。俗甚淳,行者让道,道不拾遗。人分五等,如柯枝,其敬浮屠、凿井灌佛亦如之。每旦,王及臣民取牛粪调水涂壁及地,又煅为灰抹额及股,谓为敬佛。国中半崇回教,建礼拜寺数十处。七日一礼,男女斋沐谢事。午时拜天于寺,未时乃散。王老不传子而传甥,无甥则传弟,无弟则传于国之有德者。国事皆决于二将领,以回回人为之。刑无鞭笞,轻者断手足,重者罚金珠,尤重者夷族没产。鞫狱不承,则置其手指沸汤中,三日不烂即免罪。免罪者,将领导以鼓乐,送还家,亲戚致贺。

富家多植椰子树至数千。其嫩者浆可饮,亦可酿酒,老者可做油、糖,亦可做饭。干可构屋,叶可代瓦,壳可制杯,穰可素绹,煅为灰可镶金。其他蔬果、畜产,多类中国。所贡物有宝石珊瑚珠、琉璃瓶、琉璃枕、宝铁刀、拂郎双刃刀、金系腰、阿思模达涂儿气、龙涎香、苏合油、花单、伯兰布、布之属。(2)

马欢曾三次(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随郑和下西洋,他所著的《瀛涯胜览》对古里国也有较详细的描述。古里国,“道不抬遗,法无刑杖”。“人民朴实淳厚。国王为南毗人,祟信佛教,尊敬象、牛;大头目是回回人”,“国中大半皆回回教门,礼拜寺有二三十处,七日一次行礼拜。至日,举家沐浴,诸事不干,巳午时,大小男子到寺礼拜,至未时方散回家,才做买卖,干理家事,人甚诚信,状貌济楚标致”。

同样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费信也有诗赞古里:“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酋长施仁恕,人民重仁义。将书夷谷事,风化得相宜。”

在此之前,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载:“古里佛(即古里,为古里佛(Calicut)之省称),当巨海之要,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番之马头也。”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即,第一,明时,古里国基本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作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其政治也主要掌握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手中。虽然也有佛教,但政治上不占重要的地位。第二,古里国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号称“西洋大国”,曾多次率领诸国到中国朝贡。同时,古里国也是一个大的港口。第三,古里国物产丰富,正好是进行贸易的国度。或许正是由于有这么几个特点,适合了郑和航行的需要,同时,由于有较好的地理位置,所以,郑和七下西洋都以古里作为终点或重要的中转站,这是不难理解的。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与“古里国”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活动也很频繁。

1.据冯承钧先生等研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到达“古里国”。其中,前三次以“古里国”作为终点站。以后的历次,也以古里作为重要的中转站。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间为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归仁,在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今属印尼)、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古里、小葛兰、阿鲁等。《明史》“郑和传”载:“是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至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明实录》卷七一:“永乐五年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小葛兰、阿鲁等国王遣使比者牙满黑的等来朝贡方物。”

第二次下西洋,时间为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冯承钧先生考证在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

回国时间为永乐七年夏末。据南山寺碑《天妃灵应之记》;“永乐五年,统领舟师,经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还。”此次航行经过的国家有占城、爪哇、满剌加、暹罗、渤尼、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小葛兰、柯枝(即柯钦)、加异勒(今印度土提科林南部)、古里等国,经历之地比第一次航行增多。

第三次下西洋,时间在永乐七年九月。据《星槎胜览》载:“永乐七年已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星槎胜览·占城国》)此次出航所历国家,据《明史录》载,计有:古里、满剌加、苏门答腊、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南哈米迪巴德)、小柯兰、南巫里(苏门答腊南部)、甘把里(今印度科摩林角)诸国,永乐九年六月乙已还。

第四次下西洋,据《明实录》,时间在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据《天妃灵应碑》,为永乐十一年。马欢在其所著《瀛涯胜览》云:“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据马欢记云,这次出使所到国家有:占城、阇婆(今爪哇)、三佛齐、五屿、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今马尔代夫)、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大宛、米息(一作米息儿,今埃及)等地。冯承钧先生认为还到过东非的麻林、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剌哇(今布腊伐)等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这次出航前,郑和亲自到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请了认识阿文的阿訇哈三前往,作通译。西安大清真寺嘉靖二年《重修清真寺记》云:“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永乐十三年七月还京。

第五次下西洋,时间在永乐十四年冬。《明史》“郑和传”云:“永乐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所历国家和地区,据《明实录》卷183,有: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溜山、南渤利、不喇哇(位于今索马里境内)、阿丹(今亚丁,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苏门答腊、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今印度半岛南端)、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河入海处)诸国及旧港(即印尼三佛齐)。

第六次下西洋,时间在永乐十九年春。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各国使节归国。二十年八月还。据《剑桥中国明代史》,此次远航到苏门答腊后即分为两路:即郑和到苏门答腊后即归国;另一路则访问占城、真腊(今柬埔寨)、暹罗、榜葛剌(今孟加拉)、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祖法儿(今佐法尔,属阿曼)、阿丹(今亚丁,属也门)、阿鲁、木骨都束、不喇哇等国,还访问了马尔代夫以及锡兰、古里和柯枝(3)

第七次下西洋同,在宣德五年。据《明史》,“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所历国家有: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不喇哇、木骨都束、南渤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阿丹、祖法儿、加异勒、天方(今沙特)等20多国及旧港。返就时间为宣德八年。(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前三次,第一次(1405~1407年),终点古里。第二次(1407~1409年),终点古里,分船队到达阿拨把丹。第三次(1409~1411年),终点古里。后三次下西洋,郑和总船队和分船队从忽鲁谟斯继续向东非、印度洋沿岸国家迈进,与众多西域国家建立了新的国家关系。郑和船队的东非印度洋海岸国家之行,一般大舶皆停在古里,由古里再派出总船队或分船队直航忽鲁谟斯、佐法儿、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各国,古里为总船队或分船队会合之所。郑和于后四次下西洋均去了忽鲁谟斯,由于当地港口水浅,必须换乘小船前往,至于其他东非海岸国家,郑和也均派分船队前往,根据港口深浅,安排合适的船队前往。最后郑和等回到古里换乘大舶回国。可见古里国在郑和七下西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郑和在古里国的各种活动十分频繁。

一是立碑。马欢《瀛涯胜览》“古里国”条记有立碑留念的盛事,文曰:“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诏、敕锡其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宗宝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熙嗥,大同风俗,刻石于兹,永乐万世”(4)

二是贸易。郑和下西洋,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以外,进行贸易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郑和在古里国也曾经进行贸易活动。当时,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常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700艘马船,240艘粮船,300艘坐船和180艘战船。这一点,文献也有很详尽的记载。

《瀛涯胜览》“古里国”条云:“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赍诏、敕锡其国。——统领大宗宝船到彼。——其二大头目受中国朝廷升赏,若宝船到彼,全凭二人主为买卖。王差头目并哲地、米纳儿(5),计书算于官府,牙人来会,领船大人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锦绮等物,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彼此收执。其头目、哲地,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其牙人则言某月某日于众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然后哲地富户才将宝石、珍珠、珊瑚等物来看。议价非一日能定,快则一月,缓则二三月。若价钱较议已定,如买一主珍珠等物,该价若干,是原经手头目米纳儿计算,该还丝等物若干,照原打手之货交还,毫厘无改。”(6)交易的商品,从中国带去的有瓷器、丝绸等。

美国学者李露晔也记录了这一活动。她说:中国人称“古里”为“西洋大国”。其国靠海,位在竞争对手柯枝与小葛兰之北,天朝的使臣就在这里贸易。古里的国王曾宣布古里是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在驶往他国途中,都可以在此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虽然中国认为印度洋上的其他民族是“番”,但却以平等地位对待古里王国,视该国为一具有高度组织的社会,以其文官体系运作成效显著,军队与水师训练精良,更有完善司法制度,因而给予极高的评价。就像中国的皇帝一样,古里国王也时常赞助、鼓励文学艺术活动。日后,曾伴随郑和前来的马欢记述道,当地之人“人甚诚信,济楚标致”。李露晔并说,自永乐四年(1406年)十二月起,至翌年四月止,郑和可能一直停留在古里贸易、买卖。按照当地的风俗,他们做买卖有一个本身的惯例。一开始,郑和这边的一名宦官和印度那边的牙人(经纪人),会先为宝船船上的货物择定议价的日子。到了那天,古里国中主管宝船贸易的大头目及其他人,“先将带去锦绮等物,逐一议价”,议价完毕,“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牙人当众说:“某月某日,于众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接着,印度人那边贸易的商品,如宝石、珍珠、珊瑚及胡椒等,也循前述的方式进行议价。当中国人用算盘开始估价时,印度人则以两手、两脚并20指计算。然而,据马欢的叙述,他们计算的结果“毫厘无差,甚异于常”!买卖手续所需时间,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三个月。事后即照原定的价格交货,“毫厘无改”,而国王则对所有贸易的商品进行课税(7)

据称,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态度,交流所带货物,从事平等贸易。同时还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人民。在古里,依照当地习惯,交易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

三是纳贡。据《明会典》,郑和下西洋时,古里国贡献给明廷的贡品即有不下数十种。其中有宝物、日用品,也有药品。主要的有:宝石、珊瑚珠、琉璃瓶、琉璃碗、宝铁刀、佛郎双刃刀、金系腰、锡、龙涎、苏合油、檀木香乳香、荜布、胡椒等。

3.郑和可能也是死在古里

关于郑和的死,记载不一。一种说法认为郑和死于国内;另一种说法认为郑和死在古里。《上江县志》在“山考”的“牛首山”条下,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郑和下西洋》一书亦云:“据《前闻记》载,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宗船回洋。郑和即在此期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现此墓尚存,曾有一户后裔守坟数十年”。“郑和,云南昆阳人。曾祖父叫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娶温氏。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年)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由此可见,郑和七下西洋,与“古里国”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8)

“古里马氏”,是广西马姓回族中的一支。关于它的来源,要从广西回族的来源说起。

广西的回族,马姓的不少,但来源不同。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仅桂林市,就有“八匹马”、“十二马”之说。意思是说,桂林回族,有八姓,或十二姓。比如,笔者的母亲姓马,原住桂林西门外(西门是桂林回族聚居的地区,现有三座清真寺。另一处是东门),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因桂林沦陷,而避居临桂县,以后在当地落籍。其马姓原为“司马”,来自山西大同,现存族谱仍称《司马宗谱》,后简“司马”为“马”,遂为马姓。闻人有马荣升,清代画家。“永庆堂马”,始祖马翰宁,原籍陕西,明末来广西做瓷器生意,后在柳州任军职,年老后到桂林山尾定居,遂传。后代人物有马树堂,桂林著名阿訇。民国时,桂林富商马荣熙,商号“东利全”,白崇禧夫人马佩璋,其堂弟马启邦,亦属“永庆堂马”。马天纲,台湾著名学者,曾与人合著《白崇禧先生访问录》,解放军出版社经压缩后在大陆出版,是最早出版的白崇禧回忆录。“忠恕堂马”,始祖马福肇,来自四川成都。其他还有“江宁马”、“顺一堂马”、“宛平马”、“池头马”,等等。“古里马氏”,来自西域“古里国”,自称“古里马”,是广西马姓回族中的一支。《古里马氏族谱》载:“吾族始祖利克公,西域古里国人也。于元朝时偕沙里诸王镇抚南疆,进入广西,定居桂林。”

显然,“古里马氏”,从年代上看,与郑和下西洋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一个在元代,一个在明代,年代完全不同。但是,通过上面关于古里国的考察,特别是《明史》关于古里国的记载,我们看到,古里国也曾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因此,说桂林有一支马姓来自古里国,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这个事实就告诉我们,我国回族的来源不仅是来自中亚、西亚,而且有来自南亚的穆斯林。这对考察我国回族的来源,是有重要价值的,而这也是研究郑和、古里、古里马氏的意义所在。

【注释】

(1)觉明:《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史料》,载《郑和研究资料选编》,第34页,第5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2)觉明:《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史料》,载《郑和研究资料选编》,第34页,第5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3)张廷玉:《明史》卷326。

(4)(美国)牟复礼、(英国)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第26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据《瀛涯胜览》载,“名称哲地者,皆是财主。”可见,哲地者,即财主、商人之谓。“米纳儿”何意?不详——引者注

(6)《郑和研究资料选编》,第130~131页、第75~76页、第184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7)(美国)李露晔著,邱仲麟译:《当中国称霸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顺便指出,明时的古里与中国有密切的关系,但现实中的古里对郑和下西洋却是一无所知。据报道,近年来,中国记者曾到科泽科德寻找郑和墓踪,但在科泽科德没有人告诉记者,他们只知道葡人达·伽马。这是明王朝后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必然结果。这一事实也说明,一个国家,如果不实行开放的政策,这个国家迟早是要落伍的(中新苏州网2001牟4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