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话为主的段落,对话剪辑及景别处理的介绍

对话为主的段落,对话剪辑及景别处理的介绍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一种大的理解,我们在构建对话段落时,往往倾向于将静态的对话段落作动态化的处理。在我们处理一个对话段落时,首先是对对话内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镜头本身的拍摄进行设计。

对话为主的段落,对话剪辑及景别处理的介绍

第二节 对话为主的段落

电视剧作品构成中,对话段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以至于很多人将电视剧称作“对白的艺术”,或“语言的艺术”。确实,同电影相比,电视剧作品中,人物对话承担着相当重的叙事任务。我们前面探讨过,视听语言外在形态上的最高目的是表现运动,是反映和表现时空的变换,而在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中,对话往往只是作为运动中的一个环节。基于这样一种大的理解,我们在构建对话段落时,往往倾向于将静态的对话段落作动态化的处理。

一、对话剪辑

人物对话本身即包含了必要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等内容,因此,对话是我们在处理对话段落时首要的镜头构建依据。

对话的剪接以“语言动作”为基础,以对话内容为依据,结合特定情境中人物性格和语言速度、情绪节奏来选择剪接点。人物对话的剪接点可分为两大类五种处理方法:

1.人物对话的同位剪辑类型,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有三种处理方法:

(1)上个镜头声音结束后,画面留有一定的时长,而下个镜头切入时,画面也留有一定的时长,之后再开始声音。上下镜头都要根据人物对话的情绪为依据选择剪接点。这种剪接方法适合于会议人物发言,在正常情况下的对话、聊天等。

(2)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个镜头的画面留有一定的时长,之后开始声音。这两个点的选择应该是上个镜头声音一完即切,下个镜头则应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动作,结合剧情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剪接点。这种剪接方法在人物对话中最为常见,它用来表现上一个镜头人物话语一结束,下一个镜头中另一人物的反应,这种方法较上一种方法更灵活。

(3)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入,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个镜头的声音一完即切出,下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入。这种方法在人物对话中不常用,只有在剧情需要时,如:两个人吵架,争得面红耳赤,因为这种剪接法有吵架的气氛和较强的节奏感。

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平稳、严肃、庄重,它能具体表现出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状态,不足之处在于呆板。

2.人物对话的错位剪辑类型,有两种处理方法:

(1)声音延伸。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地切出、切入。上个镜头人物的画面切出后,声音延伸到下个镜头人物的画面上,而下个镜头的对话声音要与本镜头人物的口型动作相吻合。

(2)声音提前。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也是交错地切出、切入。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提前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

这两种交错式的剪辑法在人物对话中较为常见,它的特点是灵动、流.。在选择剪接点时,首先从剧情内容出发,结合人物的表情及人物对话的内容和画面造型因素的匹配,恰当地选择剪接点,这种声音和人物画面的交错式剪辑,既能产生人物情绪上的呼应和交流,又能使对话流.、活泼,具有很好的戏剧效果。

经过分析可知,对话内容的镜头剪辑方法,视叙事需要而定。在我们处理一个对话段落时,首先是对对话内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镜头本身的拍摄进行设计。

二、景别处理

对话场景的最普通、最常见的景别处理方式和顺序是这样的:

用中景或全景来拍摄对话场面,以确定人物的位置关系;拍摄距离较近的双人镜头,进入主要的对话关系;两个演员相互交替的一组近景镜头,或是过肩拍摄的正反打镜头,表现主要的冲突和反应;以人物或场景内事物的特写镜头表现主要的趣味点;以距离稍远的中景或全景对场景内的人物位置关系进行再次交代,或起到段落收场的作用。

这种常规处理方法的优点在于清晰流.,没有因为镜头运用而对对话内容形成视觉上的干扰。此外,由于对白场景主要是以静态对话为主,而不是人物的动作,因此,当人物处于相对静止地坐着或是站着的姿势时,采用一组双人镜头和单人近景镜头的交替组接,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变化和动态的感觉。(www.xing528.com)

在这种常规剪辑中,为使镜头组接流.,同样还需要使用我们前面谈过的关于不同景别镜头的视觉匹配技巧,包括位置、动作、视线等的匹配。同时注意,当我们选用两个不同景别的镜头,尤其是选用同一机位类型的两个不同景别的镜头时,要结合对话内容的情绪、气氛,在合适的时候转换景别。此外,正如我们在第五章强调过的,使用镜头景别时要注意情绪上的接近和远离,中景以远拍摄对话会有远离感,而近景和特写有接近感,不同的景别要适当组合,形成观众在感情上的紧张与松弛,以配合对话内容的高潮段落。

除上述常规的景别处理方法之外,在不同场景的实际处理中还可以积极尝试多种戏剧性的、有效的剪辑方法。包括使用特写镜头以表达特定含义;通过变换剪辑速度以加强场景感染力;配合人物运动以实现单镜头内景别的丰富变化等等。总之,常规处理方法只是提供一个工艺基础,真正有意味的场景处理,应该是在配合叙事目的的前提下,灵活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

三、机位组合

在对话场景的拍摄中,要依据对话内容、景别需要等,恰当地选择机位,以实现预期叙事效果。而机位的设置,前提是主要对话人关系轴线的确立,有了轴线的标示,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机位选取。

全景镜头和距离稍远的中景镜头,往往由架设在轴线一侧的主机位摄像机摄取。主机位镜头的优势在于交代环境和人物方位关系,常用在对话段落的开端和结束时。在较长的对话段落中,主机位所拍摄的全景镜头也常会穿插在一组近景镜头中,作为对场景环境和人物方位关系的再交代镜头。这种再交代镜头的不时穿插,除再次提示演员在场景中的空间关系之外,其实还能起到很多作用,包括能提供视觉上的短暂歇息,以打破对话场景中近景的过度集中;提示其他非重点人物的在场;作为对话过程中关系线转换的依据等。

外反拍镜头和内反拍镜头,承担着对话场景的主要叙事任务。在对话进行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一对外反拍镜头,或一对内反拍镜头,或对侧的外反拍与内反拍镜头,清晰有效地表现主要的对话内容。

在交替使用一对外反拍镜头时,这样两个镜头相比于主机位镜头来说的优势:一是,能够形成比较好的纵深感,镜头中的两个人物处在两个平面上。二是,能够通过画面主体位置、构图比例、视角高低、焦点虚实等的变化,突出对话重点,并清楚地暗示出对话双方的强弱关系和优劣处境。例如,在前后镜头中都占据较大画面面积的人物,或是在前后镜头表现中予以仰视的人物,显然是主导对话的强势人物。

在交替使用一对内反拍镜头时,这样两个镜头则能够近距离地清晰传达信息,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在对话内容和对话双方的感情变化上。此外由于内反拍镜头的拍摄最简单易行,成本最低廉,而且在双方方位关系的交代上很难造成混乱感,因此内反拍镜头在电影电视剧的对话场景拍摄中往往承担着最主要的叙事任务。内反拍镜头方式的缺点是缺乏形式上的变化,更多地要依赖对白内容来吸引观众。

外反拍镜头和对侧内反拍镜头的交替使用,由于形成了镜头人物数量上的对比,有着很好的突出关键人物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内反拍镜头中看到的人物,也出现在主要表现对侧人物的外反拍镜头中,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这场对话的主导人物,或是对话内容将会产生影响的主要人物。

平行机位镜头的使用,效果取决于对话主体的身体姿态。当对话的两个人物身体姿态属同方向时(两人一前一后),如两人同向站立、同乘一辆摩托车或一艘船等情况时,这时平行机位拍摄就成为常用的手法,能够清楚地标明两者的位置。而当对话双方的位置为面对面时,使用平行机位分别对两个被摄主体单独地进行表现,往往会实现一种陌生或对立的情绪,在双方处于对峙关系时,平行机位配合主机位的表现力是外反拍等其他机位很难达到的。

主观机位镜头的使用要适应人物的特定心理,当导演侧重表现人物内心感受时,当对话内容能够在对话双方之间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时,模仿人物主观视线的主观机位镜头可以让观众有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会。

在实际场景处理中,依据对话人物的数量、位置关系等的不同,适应特定的叙事目的,机位的设置往往会在基本习惯之上,对距离、视角等进行适当调整。我们在掌握了机位设置的基本规律之后,一定要针对不同场景的不同叙事需求,灵活地选取机位进行有效表达。

四、简化原则

当我们熟悉了普通对话场景的处理规律之后,在处理人数较多的复杂对话场景时,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将场景简化,将对话关系简化。进行简化的依据,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当我们处身于一个多人的对话圈中时,我们会发现,对话总是分区进行,先在人群中的某两人或三人中进行,然后再转至另外两人或三人,然后再转,我们极少遇到三人以上同时对话的场面。据此,在我们用镜头表现三人对话场景、四人对话场景乃至包含多人的群体对话场景时,我们都可以遵循简化原则,将对话过程分段,依次表现形成主要对话关系的二或三人即可。这样,一方面我们需要前面提到的对话段落处理技巧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简化场景、突出重点人物和转换主要对话关系的技巧。

简单地简化场景中的对话关系,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找到在每一个小段落中承担对话任务的主要人物,并在他们中间确立基本的关系轴线,接下来的镜头构建就不费力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该怎样在交代清楚场景中一群人大致位置关系的同时,清楚地突出、强调主要人物。通常,对主要人物的强调可通过:距离摄像机远近、动作的反差、镜头人数的对比、同视轴推进以及照明的强弱等因素来进行。在已经确立的主要对话人物之外,其他旁观或偶尔插话的人物,都可以被视作场景中的“道具”,视叙事需要,既可以在镜头中有意地舍弃掉这些人物,也可以在表现主要人物的镜头中将这些次要人物带入,或者还可以在对话内容或情绪需要时,有选择地插入这些次要人物的反应镜头。

当主要对话关系发生变化,需要予以表现的主要人物更换时,我们就需要在镜头剪辑中巧妙地更换关系轴线,从而改变表达重点。以常见的三人对话为例,对话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平衡的对话关系,从而构成两条不同的关系线。当对话关系发生转移时,我们的镜头设计应该能使一条关系线顺.地转移到另一条关系线。这时我们会需要一些镜头策略。例如最常用的,是我们人为地赋予同一机位的镜头以两种身份。在一横一纵两条交叉关系线的标定下,当我们侧重表现横向关系线时,外反拍机位的镜头可能恰恰是在表现纵向关系线时标准的主机位镜头。或者在另一种场景布局下,依据前一条轴线设定的内反拍机位镜头,也可能成为后一条轴线的主机位镜头。这样,同一个机位的镜头,就拥有两种身份,从而这一镜头就可以在我们转换关系线时成为关键镜头。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如果能够借助人物头部甚至身体的转向来进行镜头转换,则会取得更好的流.效果。

在能够有选择地表现主要对话关系,并依据情节发展顺.地转换对话关系之后,我们还需注意的,就是怎样简洁而又漂亮地组接整个对话段落了。这时,镜头组接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同样是我们最好的法宝。例如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动作组接、视线匹配等技巧。如果我们的对话段落处理中,能够利用对话中起到联结其余两人相互关系的关系人的视线作为镜头转换契机,或者能够在前后镜头组接时加入动作过程顺.这一元素,那么即使该场景人物众多,机位复杂,且在表现中包含多处省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会因为有视线、动作等连贯因素的存在而不致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