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椒的传播和文化意义

胡椒的传播和文化意义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从域外传入的香料以胡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最大。胡椒是多年生常绿攀援藤本植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称蒟酱、荜茇。作为香料的胡椒椒粒,西汉时也传入中国,被用于宫室装饰,以椒和泥涂墙壁,取其温暖、芳香、多子之义。胡椒的移植、贸易和扩散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媒介,对中国丝绸和印度胡椒的追求是欧洲人东方贸易的重要动力。胡椒因其特殊功用成为欧洲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与其他珍贵的

胡椒的传播和文化意义

汉代从域外传入的香料以胡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最大。胡椒是多年生常绿攀援藤本植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称蒟酱、荜茇。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酱,荜茇也。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趾、九真人家多种蔓生。”[27]“胡椒”的“胡”表明这种植物或其果实来自域外,“椒”是香料植物及其果实的通称,主要属于花椒属植物。胡椒原产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南亚及东南亚。胡椒从海路和西北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南方有栽培。

“大而紫”的胡椒系从“番国”移植而来,番国指何国呢?胡椒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主要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古代传入中国的胡椒来自南亚、东南亚。据美国汉学家劳费尔考证,印度是胡椒的原产地。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时代便被用作香料。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时把它列入萨珊时代的波斯的产品中,[28]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引苏恭曰:“荜茇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又引陈藏器曰:“其根名毕勃莈,似柴胡而黑硬。”又引李珣曰:“《广州记》云:(蒟酱)‘出波斯国。’实状若桑椹,紫褐色者为尚,黑者是老根,不堪燃。近多黑色,少见褐者。”[29]西方学者也有人说胡椒从波斯的锡剌甫运到世界各地。劳费尔指出:“胡椒必是从印度移植到波斯的。”“在新波斯语里胡椒叫作pilpil(即filfil,fulful的阿拉伯语化体),来自梵语的pippalī。”[30]胡椒的来源也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詹姆斯·英尼斯·米勒(J.InnesMiller)认为,虽然胡椒也生长于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但它最主要的产地是在印度,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喀拉拉邦。[31]唐代玄奘等著《大唐西域记》记载南印度阿吒厘国“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32]晚唐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认为胡椒产于古印度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33]。张星烺先生说:“荜茇,梵语pippalī译音,今代英文曰pepper,德文曰pfeffer,即胡椒也。荜茇原产印度,以后移植波斯。”“嵇含,晋时人,已详记之。故荜茇之名,似先由印度传来也。”[34]

胡椒又指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即胡椒椒粒。其浆果球形,黄红色。有两种,未成熟果实干后果皮皱缩而黑,称“黑胡椒”;成熟果实脱皮后色白,称“白胡椒”。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皆已变红,采收后用水浸渍数日,擦去外果皮,晒干,表面呈灰白色,称为白胡椒。作为香料的胡椒椒粒,西汉时也传入中国,被用于宫室装饰,以椒和泥涂墙壁,取其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汉未央宫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35]。汉代开始把后宫称为椒房或椒室、椒屋。汉时椒房殿有两处,一在长乐宫,东汉作家班固《西都赋》云:“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36]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椒房殿。”[37]此殿在高祖刘邦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汉书·车千秋传》记载汉武帝曾讲到“未央椒房”。颜师古注云:“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38]《三辅黄图·未央宫》云:“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39]此殿位于前殿之北。[40](www.xing528.com)

椒房是皇后居处,因此被册封皇后又称为“入椒房”。《汉书·外戚传》记载,成帝拟“省减椒房掖庭用度”,许皇后上疏,说自己“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41]。上官安求盖长公主说情立其女为昭帝皇后,说这样他就“在朝有椒房之重”[42]。《汉书·董贤传》记载:“又召贤女弟以为昭仪,位次皇后,更名其舍为椒风,以配椒房云。”颜师古注云:“皇后殿称椒房,欲配其名,故曰椒风。”[43]后来椒房往往用作皇后的代称。《汉官仪》云:“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诗》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以椒涂室,取温暖除恶气也。”[44]《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记载:“明德皇后既处椒房,太官上饭,累肴膳备副,重加幕覆,辄撤去。”[45]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记载,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废伏皇后,策云:“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46]《后汉书·皇后纪》赞评东汉后期皇后垂帘听政云:“班政兰闺,宣礼椒屋。”[47]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云:“宜各自慎,无为罚首。”裴松之注引《魏书》云:“后常敕戒表、武等曰:‘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48]

胡椒是古代印度大量出产的著名香料,不仅传入我国,也和中国的丝绸一样,远销欧洲,从印度洋向东至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经红海地中海的海上通道因此又称“香料之路”,这是一条沟通亚、非、欧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胡椒的移植、贸易和扩散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媒介,对中国丝绸和印度胡椒的追求是欧洲人东方贸易的重要动力。公元1世纪时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e L’Ancien)感叹罗马“每年至少有一亿枚罗马银币被印度、赛里斯国以及阿拉伯半岛夺走”[49]。罗马支付给印度的主要是香料的费用。印度是罗马东方贸易的中转站,汉代中国人的海外贸易也到达印度,东汉末年罗马人最早来到中国也是通过海上交通实现的。胡椒在西方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世纪时,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堡购买东南亚诸岛所产丁香肉桂豆蔻、胡椒等香料,转销欧洲,获得了丰厚利润。15世纪,欧洲人发现海上新航路,葡萄牙人、荷兰人先后侵入香料产地,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詹姆斯·英尼斯·米勒认为,中世纪结束前的欧洲、中东与北非市场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马拉巴尔地区。16世纪时,胡椒开始在爪哇岛、巽他群岛、苏门答腊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来西亚与东南亚其他地区进行栽培,但这些地区种植的胡椒大多用于与中国的贸易,或者用于满足当地的需求。马拉巴尔地区的港口是远东地区香料贸易在印度洋的中转港。胡椒因其特殊功用成为欧洲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与其他珍贵的商品一起成为促使欧洲人寻找印度新航线并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之一,在寻找新航线的过程中,欧洲人发现并殖民了美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胡椒和远东地区的其他商品一起激发了欧洲人东方贸易的渴望,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